編輯:貝貝豆
審核:貝貝豆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句話完美地解釋了孩子幸福與不幸福的差異性。
在孩子的童年世界中,幸不幸福和父母的對自己的態度息息相關,有些父母雖然整日嘴上說著愛孩子,可無意中說出的一些話,卻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也被稱為「瀑布心理效應」:即信息發出者的心理比較平靜,但傳出的信息被接受後卻引起了不平靜的心理,從而導致態度和行為產生變化。
而這種效應被很多中國式爸媽用在了教育孩子方式和態度上。
TOP1:你看看別人家XXX,再看看你
父母都習慣性拿孩子作比較,尤其是當孩子上學了,父母會較為看重孩子的成績,孩子成績不理想的時候,父母也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想要刺激孩子,希望他可以變得優秀,但是卻忽視了孩子的感受。
這種對比不僅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而且當他們多次聽到這個詞的時候容易產生反感情緒,「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詞也大概率早已經加入了孩子的黑名單。
TOP2: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父母總是愛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甚至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就私自為孩子做決定 ,看似無私,一切是為了孩子好,其實是一種自私,是自己主觀意願的添加。
這種愛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變味」了,反而成了他們心中的一種負擔。
TOP3: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當父母在孩子對於不理解的事情反覆追問原因時,懶得解釋就用這句話敷衍過去。
但是孩子經歷的事情少,他們的世界自然與大人的世界有差別,也會存在信息的不對等,其實孩子只是不理解父母為什麼不同意,孩子在溝通上就會與父母產生隔閡。
TOP4:怎麼又錯了,真笨
當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面對孩子在同一問題上反覆出錯,就會情不自禁地說出這句話,這樣不積極的心理暗示,不光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健康,也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容易自卑,甚至對於學習產生厭煩的感覺。
TOP5:這個也幹不好,你還能幹什麼
當孩子被安排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由於失誤或者沒有達到父母的期待要求,就會在嫌棄的時候不自覺說出口,這是對孩子的打擊否定,他們在嘗試新的事物的時候就會躡手躡腳,害怕出錯,就會錯失許多機會,影響孩子的長遠發展。
對此,網友也表示了這些話對自己的傷害:
網友A:「我知道父母愛我,但是這些話確實讓我不夠自信,也沒有安全感。」
網友B:「有時候,比起別人說這些話,從父母嘴裡說出來對我的殺傷力更大。」
一、當情緒到達臨界點,給彼此空間
當對孩子的表現不滿的時候,快到達情緒臨界點,即將爆發的時候,給彼此留一點空間冷靜一下,自己平息一下自己的情緒,再和孩子溝通,傳達你的想法。
二、及時安撫孩子的情緒
在說出這樣的話時,要及時和孩子和解,讓他了解你的本意,向孩子道歉並請求孩子原諒。
三、反思自己的行為
有些時候,家長也可能是受上一輩的人的影響,可以反思可能出現情況的場景,要加以克制,不要將自己曾經受到傷害的怒火轉移到孩子身上,不要讓它再重蹈覆轍,讓孩子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父母要理性把握愛的「溫度」和「尺度」。不要以愛之名去給孩子造成傷害,甚至讓這些傷害跟隨孩子一生。
這些話你對孩子說過幾句?你有反思過自己的錯誤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吧,喜歡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