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什麼病,每一次講完用藥,講完護理之後,家長總要跟著問一句「哪些忌口呢」
emmm.而且每次問得都不一樣,比如
類似還有問「能不能吃葡萄」、「能不能吃蘋果」、「能不能吃荔枝」……
要回答這類問題,咱們不可能把所有吃的都列一遍,對吧,畢竟世界上有幾萬種水果呢。
所以,咱們還是得講方法,舉一反三,不然將來孩子上了小學,你要給 ta 輔導功課,都弄不懂
不論這個世界上任何一種水果,都會有人跳出來,說生病不能吃它。
比如南瓜,有的老人家會說,它性溫,咳嗽不能吃。
但《滇南本草》又有載:南瓜性溫,味甘無毒,入脾、胃二經,能潤肺益氣,化痰排膿,驅蟲解毒,治咳止喘,療肺癰便秘,並有利尿、美容等作用。
這不是正好治咳嗽嗎?
所以,說白了,任何一種食物,你都能找到有人說它「溫性/涼性/寒性」,然後說「生病不能吃」
—— 雖然如果要問他們「是李時珍還是孫思邈說的?」他們只會回答「人家都這麼說」。
中醫也是一門科學,但現實中最大的問題,隨便是個人,哪怕從來沒有看過一本醫書,只是「聽人家說」,就能指點江山,說這個忌口,那個忌口。
像火龍果,原產於巴西,清朝末年才傳入中國,沒有任何一本正規中醫典籍記載了它究竟屬「寒」,還是「溫」,但就是有人稀裡糊塗在那裡傳「咳嗽不能吃」。
畢竟,在親戚朋友間,指點一下生病時該怎麼忌口,還是挺顯能耐的。
反過來說,作為醫生,如果不說點忌口,直接說百無禁忌,那家長心裡多少有點沒底,覺得是不是這個醫生水平不行。
當然,少數情況下,某些水果確實有特殊禁忌,比如拉肚子就不適合吃西瓜,因為西瓜果糖含量非常高,有天然引發腹瀉的效果;
但是要說起感冒、咳嗽,那正統中醫理論裡面,真沒有說啥水果需要忌口的。
唯一特殊的,是高糖分水果,大量食用的話,會因為滲透壓原理,使口腔和咽喉黏膜過於乾燥,降低免疫力,並且殘留的糖分會大量繁殖細菌;
典型比如柑橘、荔枝、龍眼、葡萄、芒果、菠蘿……
不難看出,這就是所謂「性溫、生痰」的水果匯總。
但破解方法也很簡單,吃了之後刷牙就行,小孩子刷牙不方便的話,多漱口也行。
這個破解方法,對油炸食品一樣有用
▼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包括但不限於河魚、海魚、蝦、螃蟹……
生病後確實要少吃它們,兩個原因:
第一這些都是高蛋白食物,雖然營養豐富,但消化更為困難,
而生病後因為身體能量主要用於支持免疫系統,對抗病菌,所以分配給其他器官的就更少了,典型的就是消化系統能量減少、功能減弱,所以生病後人的胃口不好;
這時那些消化比較費勁的食物,包括高蛋白食物(海鮮,大魚大肉),以及高脂肪食物(油膩膩),都會一看就沒胃口;強行吃多了,還會胃部脹氣,不舒服。
但這並不是因為吃了它們「有害」,適量吃,少食多餐吃,它們提供的豐富營養,對病情恢復很有幫助。
然後第二個原因,就多少算「有害」了,因為魚蝦等屬於容易引發過敏的異體蛋白食物,
而生病時免疫系統非常活躍(為了對抗病菌),特別容易發生過敏(所謂過敏就是指免疫系統「過度敏感」),
這時吃魚蝦可能出現各種過敏症狀,包括身上起疹子、腸胃不舒服,有些情況下也確實會引起過敏性咳嗽。
大人也會出現,而孩子的過敏概率更大
但是這種過敏症狀不是每個孩子都會發生,而是因人而異,
所以如果孩子喜歡吃魚,生病了也有胃口有興趣吃,那完全可以先少量吃點,看看有沒有過敏症狀發生,
沒有過敏的話,吃魚蝦本身是不會引發咳嗽的。
另外,很多海鮮,比如螃蟹被歸類為「寒涼」食物,原因是吃了容易引發腹瀉,
其實主要原因第一就是異體蛋白容易引發過敏腹瀉,
第二則是,在過去沒有冰箱,沒有冷鏈,魚蝦螃蟹都是非常非常容易腐敗的,特別是螃蟹,一旦腐敗會產生致命毒素!
這可不是什麼「寒涼」,而是沙門氏菌食物中毒,過去古代沒有顯微鏡,細菌看不見摸不著,沒有概念,但古人確實經常看見吃螃蟹拉肚子的情況,就認為螃蟹「性寒」。
即使是有冰箱、冷鏈運輸的現代
食物中毒依然是拉肚子最常見原因之一
▼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雞蛋是「忌口」最最常見的疑問。
而上面說的水果、海鮮,正常食用,不超量不過敏,無需忌口,對大人孩子原理都一樣;
但是雞蛋確實要更特殊一點,那就是它對 1 歲以下嬰兒,發生過敏的概率會高很多;
造成過敏的主要原因是卵清蛋白,顧名思義,它主要存在於蛋白裡。
所以,在輔食添加方面,一般會建議,孩子六個月後,先添加蛋黃,觀察過敏情況;
謹慎添加蛋白,甚至很多育兒書籍建議,1歲以上才添加蛋白。
—— 但是這個觀點,有些過於「西化」。
因為在歐美,對蛋白和花生嚴重過敏的人群很龐大,甚至有數以千計的人,只要吃的食物裡,有一點點雞蛋或者花生成分,就會導致死亡
而且這種「吃了就是死」會維持終身
所以很多西方國家,法律要求在食物的包裝上,嚴格標明雞蛋和花生之類的成分,避免誤食。
—— 但中國人對這類食物發生嚴重過敏的概率低得多,即使是嬰兒,食用蛋清過敏症狀,多半是嘔吐、腹瀉、脹氣、身體紅疹等「不舒服」,引發嚴重到致命的過敏症狀的情況少之又少。
所以一般來說,中國嬰兒在吃了兩個月蛋黃不過敏後,少量嘗試蛋白,觀察幾天不過敏的話,是完全可以吃的。並不需要嚴格的「1 歲以上再添加」。
所以說回到「感冒、咳嗽要忌口雞蛋嗎」,那麼回答依然是只要孩子沒有過敏,那麼完全不需要忌口,完全可以吃;
雞蛋是所有高蛋白食物中,最容易消化的,生病吃不下大魚大肉,那吃雞蛋是補充營養的最好方法。
但是要細心觀察,一開始只餵一點點,一旦發現過敏表現,立即停止。
食物過敏是基因決定的,所以和地域相關
之前小鄭老師寫的文章裡
留言就有很多寶媽說
之前生活的地區
完全沒有「生病忌口雞蛋」
嫁人後到了新地方才聽說
▼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正規中醫典籍中,從來沒有哪一本,詳細記錄了所謂「發物」……
「發物」就和「上火」一樣,都是民間對正規中醫知識缺乏,然後編造出來的。
不過,「發物」這個觀念,確實符合很多人的經驗;
—— 你看只要對照一下,最常見的 8 大過敏原,就會發現,一大半都是「發物」
所以,所謂「發物」其實就是普通人對「易過敏食物」的總結;
雖然它不符合任何正規中醫理論,但確實有用。
然後處理方法和上面的「雞蛋可能會過敏,能吃嗎」,「海鮮可能會過敏,能吃嗎」一樣,小心嘗試少量「發物」,觀察一二天確定不過敏,就可以吃;
那發現過敏了呢?不吃就是了,本身沒有什麼傷害。
「牛肉」也是民間傳說中常見「發物」之一,其實就兒童過敏來說,牛奶引起過敏的可能性大得多,屬於上面提到的 8 大過敏原之一。
但是牛肉也有它的特殊之處,中國人自古不吃牛肉,因為牛是耕種的幫手,古代法律規定,私自殺牛、吃牛肉是死刑……吃牛肉的都是狠人,包括江湖大俠,梁山好漢,強盜土匪……
所以自古流傳著很多吃牛肉的禁忌,畢竟古代看待吃牛肉,就和現代在夜總會「溜冰嗨粉」一樣,就不是什麼好人。
但是,正規中醫記載則是:
黃牛肉。氣味:甘、溫、無毒。主治:安中益氣,養脾胃。補益腰腳,止消渴及唾涎。牛肉補氣,與黃芪同功。
水牛肉,氣味:甘、平、無毒。主治:消渴,止開口宛洩,安中益氣,養脾胃。別錄:補虛,強筋骨,消水腫,除溼氣。
從來沒有提過「感冒咳嗽不能吃」
所以還是那句話,正規中醫從來沒有天天忌這個,反那個,都是民間瞎掰的。
那除了牛肉,牛奶和酸奶呢?
所謂「生病不能喝奶」,其實和「空腹不能喝奶」一樣,很多人觀察到喝奶後拉肚子,就認為牛奶「寒涼」,吃了「傷脾胃」,
實際上這是對乳糖不耐受的誤解。
推薦閱讀
▼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嬰幼兒腸道環境不穩定,生病後是很容易引發乳糖不耐受的,但是這時切不可「只喝米湯」,那只會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
而應該科學護理和治療乳糖不耐受,只要方法正確,完全可以堅持母乳餵養下,健康恢復。
推薦閱讀
▼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關於「忌口」的名單還有很長很長……就像世界上任何一種水果,都會有人冒出來說「咳嗽不能吃」一樣,其實,世界上任何一種食物,也都是這樣
比如咳嗽「能不能喝海帶湯」:
這個就是中醫在現今社會中最大的痼疾: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可以從字面意義來理解中醫理論,而不需要正規學習
比如我們都知道海帶「清熱降火」,那麼……是不是有「涼咳」就不能吃?
實際上正規醫學典籍記載則是
《現代實用中藥》:"治水腫,淋疾,溼性腳氣。又治甲狀腺腫,慢性氣管炎,咳嗽。"
《本草匯》:"昆布之性,雄於海藻,噎症恆用之,蓋取其祛老痰也。"
而西醫也同樣贊同:「海帶根粗提取液對豚鼠有平喘作用(組織胺法),對大鼠(0.59%二氧化硫法)、貓(電刺激喉上神經法)的咳嗽有一定的鎮咳作用。」
更多例子就不舉了,總結一下,日常生活中「聽人說XX在YY病情時不能吃」,99.99%,在正規中醫典籍中,記載都是相反的。
正規的,嚴肅的中醫,從來不會,今天忌口這個,明天反對那個;
「老人家說要忌口」都是民間瞎掰的,因為七大姑八大姨指點你要忌口,很有成就感,這來自於人類根本的控制欲。
什麼,中醫書籍看不懂,但是「別人都說不能吃」,所以實在是怕?
建議加入e寶優護寶媽群,多和有現代科學育兒觀念的小夥伴一起玩,大家會給你信心的。
推薦閱讀
▼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回復「發燒」,查看寶寶發燒,三招安心系列文章
回復「溼疹」,查看溼疹護理系列文章
回復「拉肚子」,查看寶寶拉肚子原因與護理大全
回復「推拿」,查看家庭小兒推拿教學系列文章
回復「睡眠」,查看寶寶怎麼樣好好睡系列文章
回復「補鈣」,查看補鈣你應該知道的七個最重要事實
回復「疫苗」,查看哪些疫苗值得打,該怎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