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呂世明
1月還沒過完一半,2021年就已經緊急撤檔了5部影片。這其中《獵狐行動》《掃黑·決戰》的撤檔據悉並非片方本身意願,兩部影片的突發撤檔,多少也會為後續的部分主旋律影片的順利上映蒙上一層陰影。
今年恰逢建黨百年,預計年內將會有數十餘部主旋律影片相繼上映。在進口片持續缺席的前提下,內地銀幕出現真空已成定局。從目前市場直接反饋來看,《獵狐》和《掃黑》撤檔所留下的空缺,並沒有其他影片可以添補。
2019年上映《「大」人物》是一部小爆款,其已經多少區別於以往內地的犯罪片,該片甚至走進公安部報告廳為幹警和相關領導做了超前點映,和那些「更紅更專」的主旋律影片不同,《「大」人物》和《獵狐行動》《掃黑·決戰》,主導部門則是更多把拍片自由給與了製片部門。
可能正因如此,這些「半主旋律」電影在內地的破局會顯得異常艱難。
相關部門熱情提升
同時成為電影的雙刃劍
但凡涉及到「公檢法」和涉案的影視作品背後的故事,都遠比銀幕上的案件更複雜、更艱難。
但目前內地相關管理部門和職能部門參與影視作品的意願都在加強,特別更具有社會影響力和經濟效益的院線電影,幾乎成為很多數職能部門樹立形象、展示職能效力的一個新窗口和新平臺。
《獵狐行動》背後有公安部新聞宣傳局、公安部經偵局;《掃黑·決戰》背後有中央政法委宣傳教育局、中央政法委政法綜治信息中心,這些部委其實都會對影片整體走向起到一個基本定調的作用,但不會在影片創作過程中過多幹預。
包括之前上映的《紅海行動》《緊急救援》其實都有相應的職能部門做一個整體的協調和協助拍攝的工作,只不過影片的具體內容不同,這些政府部門具體的參與程度會有差別。
相比來看,無論是《戰狼2》《紅海行動》和《緊急救援》,相應的職能部門在影片中作用和形象幾乎是完全正面和積極的,只不過早比早年間內地「樣板戲」和「紅色經典」影片中「偉光正」,多了個體人物的小瑕疵。
但這種「小毛病」往往會成為人物的一種弧光,會讓觀眾在感受到祖國強大的同時,對英雄人物產生足夠多的認同感,這一點也是這些影片能夠大賣特賣的基礎。
當矛盾轉移到國內時,「敵人」和反面boss往往是黨員幹部和人民內部的「壞分子」,儘管在劇作層面主管部門會慎之又慎,編劇和導演也都會依照過往的經驗儘可能的避開雷區。
但如果不挖掉毒瘡,無論是劇情的基本邏輯還是影片的矛盾衝突,都不會讓觀眾信服。
正因如此,在大部分職能部門有興趣參與到電影製作時,往往容易出現這樣的困局,他們參與電影製作更多還是「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或者為宣傳某項工作的政績和目標。
但電影在講故事的同時,並不完全會顧及他們的情緒,這可能是較難平衡的一種矛盾。
主旋律電影,
既要「精神文明」、更要「物質文明」
近些的主旋律電影已經有了相當長的進步,單就人物「不刻板、不完美」就非常難得,這也是因為觀眾的審美在一步步變化、觀眾的群體也在趨於年輕,用老一輩的思維去做影片,大家真心不認可、不買帳。
其實並不是所有積極向上的主旋律影片都可以獲得市場的認可,《我和我的祖國》與《我和我的家鄉》是不錯,《戰狼2》和《紅海行動》也很好,他們都會從精神層面鼓舞當下的觀眾,也是目前中國主旋律電影在精神文明方面有建樹的一面。
但中國社會上的問題一些問題根深蒂固並長久存在,我們一直都在對腐敗說不,也一直都高舉打黑的旗幟,這一點從最開始就沒有改變,未來也不會動搖。
但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本身都是物質的,所有的貪腐和黑惡勢力,他們的根源也都是一種物質的原始欲望,這一點同樣從最開始就沒有改變,未來也同樣會長期存在。
讓觀眾認識到祖國的強大當然重要,畢竟目前大部分青年觀眾都是在一個更幸福和更優越的環境內生長,但讓更多人清楚的明白中國還有更多的不足、也很清楚的存在或者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同樣很有必要。
畢竟只要存在一些「不公平」,就會有人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體會到這一點的普通民眾並不少數,大家在物質方面簡單的不滿意,這種矛盾其實並也不簡單只是因為個人的不努力和分配上的不公平。
再看《獵狐行動》和《掃黑·決戰》,一部是反應海外追逃和商業罪犯,一部是描寫當下最具影響力的「掃黑除惡」的熱點話題,這些問題都是普通民眾最關心,最迫切希望相關部門對其的態度。
從前幾年熱播的《人民的民義》,到今年的《巡迴檢查組》,內地影視作品要描寫高層貪腐的禁忌在一點點打破,《「大」人物》也開始直面掃黑除惡的話題。
所有民眾也清楚的知道(包括主管部門),只有通過大銀幕的巨大影響力,一些社會問題才更容易得到更多民眾的關心和了解,僅靠傳統新聞的宣傳現階段已經不能解決矛盾和問題了。
社會的文明進步分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高屋建瓴的精神文明方面,中國目前已經有了足夠多的主旋律電影,並已經形成了較完備的生產體系。那麼另一方面,通過電影展現對法治建設的維繫、對黑惡勢力的打擊、對經濟犯罪和海外逃犯的追擊,同樣也是一種」物質文明「的特殊打地基過程。
不把基礎打得好,就很難讓觀眾再一次信服我們在精神文明方面的所取得的成績,畢竟不去解決一些基本問題,不讓中國人活得有尊嚴,一些可能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
更緊密的全盤合作、更寬鬆的創作環境、更豁達的態度責任
在內地想完全脫離掉相關部門的支援來做一部電影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幾乎是不可能的,畢竟電影產業所需要調動的環節實在太過複雜,很難繞過一些重要部門獨立去操作完成。
普通一部影片尚且如此,那麼涉及到嚴肅社會話題、觸及到「公檢法」和相關部門,有一些涉案情節,這些其實都要更多、更早和相關部門打好招呼,或者直接相關部門作為主要發起者來運行。
當然,電影創作自由絕對是必須的,過多過深的介入,對於電影肯定是一種枷鎖和羈絆。但過渡的放任不管,在未來的審查層面,即便電影局會以藝術品質為先放綠燈,但到涉及的相關部門,往往容易被卡殼。
在前兩年上映的一部青春題材影片可謂是命運多舛,當主管部門領導看完全片後,拍著大腿說道,「難道我們的XX裡面就充斥著暴力,最終會導致殺人事件,這怎麼可能呢,趕緊修改吧。」
其實社會上的問題,大家都不能無視,相信任何主管部門都很清楚自己所轄方面都面臨那些弊病和問題,但這些問題更多要自己先去面對,由別人「打臉」的感覺總歸是不那麼舒服的。
這也就需要即便是好的題材和本子,也要提前和主管部門做密切的合作,最理想的狀態是主管部門已經立項有一定的意向,製片方手裡儲備了足夠豐富的內容讓其在相當寬泛的區間做選擇。
其實好的作品是不需要做太多幹預的,創作環境的自由也是對作品完整度的保障,同時也是對作品合理性的最佳延展,畢竟電影更多還是從人物本身出發,主管部門要更多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建議精神,讓影片在完整度和合法性上取得更好的平衡。
當然電影創作是一個周期較長的工程,很多劇本在不斷的修改和調整過程中,會面臨很多問題和風險。這裡同時也包括了主管部門本身有人事任命和調動的情況,前任領導的項目能不能和繼任領導達成共識,同樣是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順利解決。
好在於內地目前大多數普通群眾和相關領導,大家目前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和努力方向,在總體策略上沒有重大「錯誤和疏漏」的情況下,我們對於一些「半主旋律」電影的限制和門檻應該降低。
從今年目前情況來看,一部電影如果沒有真正的話題性和吸引力,是非常難以將觀眾來回到電影院之中。目前內地要盯著巨大的疫情反彈壓力來面對後續的檔期和影片,但在電影創作和過審限制進一步放開後,內地電影市場的春天會可能和2021年的春天一同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