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全書逐節匯查-哥林多前書15B保羅論復活

2020-12-13 紅炭沾我口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哥林多前書15B保羅論復活

【保羅從不同角度推論:若無身體復活,耶穌本人身體就無復活;眾使徒所傳和哥林多信徒所信就都無用;保羅和他的同工都是說謊的;全人類都要因著本身的罪被定罪;那些已死的人包括信徒都要永遠滅亡;基督徒最終是一場空,最為可憐!初代信徒卻都知耶穌已復活。】

12-13 既傳基督是從死裡復活了,怎麼在你們中間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

12-13 哥林多教會的一些人,在真理上混淆不清。他們受了希臘哲學的影響,就像今天的許多人受無神論及多神論的影響一樣。哥林多信徒還不敢否認基督復活的事實,及其相關的歷史證據,因為當時還有彼得等使徒及許多目擊證人和物證在世。於是他們拐彎抹角地否認死人復活,這是個關乎將來的事。

從這節開始的一段,在第12節提出一個哥林多信徒的謬論以後,下面出現了一個「一二一」結構:頭與尾13-19和29-34兩段都是第一論點,若沒有身體復活,基督徒的信仰就沒有結果。中間20-28一段是第二論點,極其肯定身體確實會復活,並同時指出,因著這重要教義所帶來的某些結果。

保羅在13-19從不同角度推論:若無身體復活,耶穌本人身體就無復活(13節);眾使徒所傳和哥林多信徒所信就都無用(14節);保羅和他同工都是說謊的(15節);全人類都要因本身的罪被定罪(17節);那些已死的人包括信徒都要永遠滅亡(18節);基督徒最終是一場空,最為可憐!(19節)初代信徒卻都知耶穌已經復活。

14 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

14 「枉然」,意思是「空空的」,與「徒然」是同一個字(10節)。如果基督沒有復活,保羅所傳的,他們所信的,以及我們所做的一切禱告和禁食,都是毫無意義的。哥林多人的信心是從福音引發的,若福音是個騙局,那麼成千上萬的人所產生的信心也是虛假的,因為他們所信的對象只不過是一個昨天的死人。

15 並且明顯我們是為神妄作見證的,因我們見證神是叫基督復活了。若死人真不復活,神也就沒有叫基督復活了。

15 「妄作見證的」,意思是「假見證人」。「神」,這裡是主詞所有格,這句含義就是「屬於神的假見證人」。「因我們見證神是叫基督復活了」,這句以「並且」連接上句,意思就反轉成:「若基督沒有復活……並且,如果我們屬於神的假見證人,就是反對神」,因為神是信實的。不然,就相等於暗示這錯誤是在神。

「若死人真不復活,神也就沒有叫基督復活了」,「若」是加強語氣用,「真」是引申的語助詞,二者合一,指這是他人的見解:「假如,正如有人這樣說,死人不復活,神也就沒有叫基督復活了」。抽掉復活,不就是毀掉了基督教信仰的根基嗎?影響他人現世生活的謊言尚且可惡,更何況有損於永恒生命的謊言呢!

16-17 因為死人若不復活,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裡。

16-17 第16節重複第13節已經闡述過的立場,第17節重複第14節所說的內容。不過,第14節中間插入「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第17節最後補充「你們仍在罪中」。「你們的信便是徒然」,「徒然」由副詞「枉然」(太15:9)變來,含義比第14節的「枉然」強,意思是「沒有真理,說謊」。

「你們仍在罪裡」,基督如果沒有復活,他只不過與常人一樣死,並不是為我們的罪死(第3節),他的死就沒有贖罪的能力和價值。那麼哥林多信徒仍將處在隔絕和罪惡的處境中,他們的救恩將只是一種空洞/虛謊的思想狀態。事實上,神已接納基督在十字架上付出的贖價,復活是他對這種接納的肯定(羅4:25)。

18 就是在基督裡睡了的人也滅亡了。

18 如果基督沒有復活,已經睡了的信徒,歸宿就不是天堂的永生,是地獄的滅亡了。「滅亡」含義是「毀壞」,意思是「交到永恆的苦難中」。對於異教徒,死亡是一切的完結。對於基督徒,死亡不過如同睡覺,因為基督已經把死的毒鉤除去了(55節)。所以信徒死了,並非永逝,只是「離世與基督同在」(腓1:23)。

19 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

19 保羅特別指出,如果我們的指望只在今生,我們不去隨從世人的那些享樂,此外還有什麼喜樂可言呢?那樣的話,及時行樂的人就是對的,「十字架的愚拙」(1:18)就是名副其實的,基督徒「舍己」也就是病態的自虐(32節)。身體若不復活,靈魂就始終未能擁有為它保存在天上的祝福。

在13-19這一段,保羅作了精闢又簡煉的論證:如果基督沒有復活,我們就沒有福音可傳。如果沒有福音,信徒所信的就是枉然,我們就仍在罪裡。如果沒有復活,信徒死了就沒有指望,我們再也不能見到他們。結論很明顯:如果今生只有苦難,將來也沒有榮耀的盼望,為什麼還要作基督徒呢?保羅為何冒死傳道呢?

20 但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

20 從上面一連串七個假設句,保羅筆鋒一轉,定調在肯定的結果上:基督復活是肯定的。他說基督復活,表示信徒也必復活,然後陳述末日的演進次序。一切都要服在基督以下,連死也銷滅了。這是一個清楚、榮耀、偉大的宣告。保羅揮動力敵萬鈞的大筆,把神在全宇宙之上最完全最絕對的權威顯示無遺。

「但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但」,應直譯為「但如今」。保羅已經論述了死人不可能不復活,因為基督已從死裡復活;現在他宣稱,基督是「初熟的果子」,又譯為「所獻的新面」(羅11:16),這是收成的記號。基督「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西1:18),他復活後就是永不再死的生命,所以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

21-22 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

21-22 死既然是因在亞當裡「一人」而來,照樣的,復活也是因在基督裡「一人」而來。潘秋松牧師指出,在這兩個「人」裡面,整個人類的故事不但綜合在一起,也是因此發動了。同樣的主題在45-49又被提到,並且更進一步闡述了。在保羅的看法中,亞當乃是一個歷史人物,死是因亞當一人而進入世界的。

神早已如此命定,亞當因著違背神的命令,就為自己招來死亡(創2:17)。亞當在歷史中所犯的罪,使死亡也進入人類的歷史中。按羅馬書(5:12)看,後來的人死亡,也是因他們自己犯了罪,不過,從羅馬書第5章的整個論點看,保羅把人類看作一個整體,始祖犯了罪,全人類都成了罪人(羅5:19)。

「因一人」,「在亞當裡」與「在基督裡」,這是表示:亞當犯罪,以致全人類有罪;基督復活,讓所有跟從他的人也復活。因著「人類始祖」亞當「代表」了由他繁衍而出的全人類,罪便擴散到全世界;因著「神的兒子基督」作為完全的人「代表」全人類來承擔罪,他就能將因他的死和復活產生的好處,給所有願意接受的人(羅5:12-21)。

亞當為代表的全人類的死是屬靈的死,也是肉身的死,兩者互相牽連。並不是他們個別犯了罪、個別成了罪人,乃是因為他們生在這個有罪的社會中,這個社會因著罪,已經背離了神。真正的復活卻總是為那些藉著信,屬於基督的人所擁有;就是惟獨「在基督裡」的眾人「也都要復活」,進入永生。

第22節的「死了」是現在式時態,表示一次又一次,隨著不同的人重複發生的動作。「要復活」,有「給與生命」「恢復生命」兩種含義,本節的意思是後者。本節在亞當裡「眾人」死了,與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兩個「眾人」含義有所不同:頭一個眾人指所有的人類,第二個眾人指一切「相信/求告」耶穌的人。

不過,稱為安波羅修注釋者的古教父又指出:「每一個人,無論是義人還是不義的人,都要在亞當裡死;每一個人,無論是信徒還是不信的人,也都要在基督裡復活。雖然不信的人看起來是從死裡復活了,目的卻是要他們重新得到身體,叫他們因不信遭受永遠的懲罰。」

23 但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復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後,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基督的。

23 「次序」,古軍事上的專門名詞,意思是「排隊列陣,可以隨時依次出發徵戰」。這裡是指依照個人的階層/群體列隊的次序。「來」,原文也是一個專門名詞,指國王或皇帝駕到訪問,保羅論到基督再臨,是援引當時皇帝駕到所用的專門名詞。保羅在這裡只提到那些已經屬基督的人,他沒有詳述所有的復活。

24 再後,末期到了,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與父神。

24 信徒在基督再來時復活,只是開始。基督是信徒們的先例和保證(20節),他必會為屬他的人再來(約14:2-3)。各樣屬靈的事都有次序(帖前4:15-17),人類歷史的末期或目標將會來到。鑑於基督復活和再來之間有很長時間的間隔,我們或預期基督再來和他最後毀滅一切仇敵之前,也有類似的間隔。

「再後末期到了」,是指在基督再來以後,這世代、這世界的「末了」或「結局」就到了(太13:39,49;彼前4:7),這就是末期。那時,基督將要毀滅宇宙中抗拒他作王的一切仇敵,包括人和魔鬼。最後,死亡本身及其帶來的一切也要被毀滅(26節),因此神的子民永遠不再有任何可怕的東西了。

「毀滅了」,是簡單過去時態,跟在「那時」後面,表示未來不定的時間,譯作「當它毀滅了」即可,因為整個衝突的時間以及最後的得勝只是簡單的過去。這就像啟示錄(19:19-20和20:9)所描述,兩次大戰都還沒有開打,立馬就結束了,因為在「萬王之王,萬主之主」面前,一切的仇敵只有束手待斃的份。

「毀滅」這動詞,又譯「廢壞」(6:13)、「歸於無有」(13:8,10)、「丟棄」(13:11)。「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這三個名詞,在這裡包括了一切敵擋神旨意的力量。「就把國交與父神」,這裡的「國」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千禧年國度」,但是我們也知道,在新約裡,基督和聖靈向眾人所啟示的「國」都是靈意的。

我們只能用人的悟性和語言,來理解這些奧秘。神將一件工作交託給耶穌去做,制勝罪和死亡,解放人類。那一天,這工作終於完成,聖子戴著完全順服的冠冕,榮耀的歸來,凱旋迴到聖父那裡。神差遣他的兒子拯救世界,最後他要迎接一個救贖的世界,那日子,天上地下的一切都在他的慈愛和權力以下。

25 因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

25 基督離世前曾說過:「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太28:18)。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2:9)。這位大祭司已經坐在天上至大者寶座的右邊(來8:1),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2:36)。他把因他得勝而奪回的國度交與父神,他必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詩110:1)。

這幾乎是一瞬間同時發生的極其榮耀的加冕大典:「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11:15)。保羅在這裡教導我們,基督對於父神的順服並非單單局限於他在世的時間,聖子最終在功能上而非本質上順服於聖父,為要率領眾子與神同享在「未有世界以先」子同父所有的榮耀(約17:5)。

26 盡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

26 本節直譯為:「死,最後的仇敵被毀滅了」。這是末期一連串事件的高潮:「除滅魔鬼的作為」(約一3:8)。「死」帶冠詞,是主格,為本句的主詞,「盡末了的仇敵」是述語。本句以現在式表示預言或未來的意義。這裡「毀滅」是用現在式描述未來的行動,顯得特別逼真;與第24節「毀滅」所用簡單過去式不同。

27 因為經上說:「神叫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既說萬物都服了他,明顯那叫萬物服他的,不在其內了。

27 本節原文無「經上說」。引文取自詩篇(8:7)。在希伯來文中主詞是「神」,但在希臘原文裡,「萬物」排在最前面作強調用。藉著神的大能,道成肉身的基督勝利地行使了他的權柄(腓3:21)。「既說萬物都服了他」,按上下文看,「說」的主詞是「神」;「萬物都服了他」,是現在完成式,含有永久性歸服的意味。

「明顯那叫萬物服他的不在其內了」,「明顯」後面應加一個「是的」。「不在其內」意思是「除了」。「那叫萬物服他的」,「的」分詞帶冠詞是指「神」,「服他」的「他」是指基督。這兩節經文的意思在第57節被再次重申。當神成為萬物之主時(羅11:36),新的創造便告完成,復活的基督要和他的教會分享神的榮耀(啟22:1)。

保羅在這裡是討論有關肉身的復活。就他的人性來說,他要變得順服,因為一切人性都要服於神性以下。古教父俄厄庫美紐又說:保羅寫信是為了使希臘人悔改歸向基督。因為希臘人崇拜宙斯,宙斯為爭奪他的王國,背叛了自己的父親。保羅小心翼翼,免得他們以為在基督與父之間也有那些類似的情形。

28 萬物既服了他,那時子也要自己服那叫萬物服他的,叫神在萬物之上,為萬物之主。

28 這節彰顯了在神基督裡合一的奧秘。當「順服/制服」的過程到了聖子服在聖父以下,合一之道就達到了高潮。這是神救贖計劃的圓滿完成(羅11:36)。救恩、榮耀、權能都屬乎我們的神(啟19:1)。「萬物既服了他」,「服」是「制服/順服」的簡單過去式被動假設,這使解經者相當難處理。其實這整句應譯作:

「當萬物順服他的時候,那時兒子自己也將順服那使萬物順服他的,使得神是全部裡面的全部」;最後的分句又譯:「叫神成為一切的一切」(呂譯本)。在歌羅西書(3:11),保羅也是以「是一切,也在一切之內」來講論基督(新譯本)。拿先斯的貴格利說:到了萬物復興的時候,「在萬物之上,為萬物之主的」是三一神。

這節對神最終極的主權和掌管,作出了絕對的宣稱。有指出,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基督和全人類最終都將融化到神裡面,以致於沒有個別的個體的存在;真正的意思是,神的唯一絕對主權,不受任何的挑戰,他的純然良善,也沒有任何的摻雜。神將成為我們永恆的異象、不變之愛和不懈讚美的對象。

耶柔米說:「神在萬物之中,所以有的不只是所羅門的智慧、大衛的靈裡謙卑、以利亞和非尼哈的熱忱、亞伯拉罕的信心、彼得完全的愛……被揀選器皿的傳道熱情,以及其他各人具備的兩三種美德。神將完完全全地在各人裡面。全體聖徒將在美德的大合唱中得榮耀,而神將成為各人的一切。」

29 不然,那些為死人受洗的,將來怎樣呢?若死人總不復活,因何為他們受洗呢?

29 保羅在這裡從基督轉到基督徒身上。他指出,不論是哥林多人還是他,有些事例都順理成章地證明有復活。若是沒有末日復活,哥林多人對洗禮的看法,就無法自圓其說;保羅在傳道上的勞苦,顯示他對復活極有把握。早期的基督徒因著親眼目睹耶穌從死裡復活,甚至不怕以殉道作見證。

保羅針對哥林多人的一個習慣指出,「若死人總不復活」,哥林多基督徒何必「為死人受洗」呢?當時在哥林多,有些在世的信徒會代替教派或群體中未曾受洗便去世的人領洗。據現存文獻,早期馬吉安派就有這類作法;較早先的希臘宗教也有代替死人受洗的事;猶太人對屍體一般都要進行一番清洗。

除了本節經文以外,新約裡沒有其他證據可支持,初期教會裡有這樣的洗禮。不過在哥林多什麼怪事都有,他們熱衷於代替死人受洗並不足為怪。問題是:保羅贊同這事嗎?從這節經文本身看,保羅並沒有表示認可或責備這種作法,他只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哥林多人否定復活的邏輯錯謬。

我們知道,保羅並不太注重他施洗的事工(1:14-17)。也許他一開始只是體諒哥林多信徒的軟弱。他深知聖靈的啟示和引領是循序漸進的。正如他後來對腓立比教會所說:「我們到了什麼地步,就當照著什麼地步行」(腓3:16)。他在這裡指出,倘若基督沒有復活,這種做法也就沒有意義,因為不再有死後的生命。

30-31 我們又因何時刻冒險呢?弟兄們,我在我主基督耶穌裡,指著你們所誇的口極力的說,我是天天冒死。

30-31 保羅將讀者引向基督徒人生的重要動機。「我們」包括那些象徵死亡的洗禮的人。如果沒有復活的盼望,他為何還要繼續忍受別人的敵視呢,為著福音的緣故而冒上生命的危險呢?保羅書信的內容,尤其是哥林多後書(11:23-29),和使徒行傳中他的行程,特別是第19章,都可印證他這一句話。

第31節句首,用了一個「指著」的語助詞,後帶直接受格的名詞,常被用來作起誓之意。保羅在此以哥林多人為誇口嚴肅起誓:「我天天死」。保羅在寫哥林多前後書及加拉太書的時候,每須採取一些較極端的措施(林後1:18,23,11:10,31,羅9:1),來反擊收信者對他越來越不信任的態度。

32 我若當日象尋常人,在以弗所同野獸戰鬥,那於我有什麼益處呢?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

32 保羅在這裡提到「同野獸戰鬥」,無論如何,這不能按字面去解釋。他一直是羅馬公民,表示未曾被扔進競技場中鬥獸。這種短語常作隱喻,來形容與人的抗爭。有人說,保羅指的是發生在以弗所的暴亂(徒19:23),但那件事好像爆發於他離開以弗所之前不久(徒20:1),所以應是在寫了本卷哥林多前書之後(16:8)。

保羅可能遭受過另外的危險,並不為我們所知;哥林多後書(1:8-11)似乎在回想這件事。今天在以弗所,還有一個地點名叫「聖保羅監獄」。再不然,本節指涉的「以弗所事件」,是不是有可能是在「後來」修訂保羅書信時(舊約曾有類似的例子),作者本人或其他同工在此暗指那次「銀匠的暴亂」呢?

不過哥林多人肯定會知道、理解這話的意思。假如沒有復活,保羅說他的整個人生,在以弗所這事上就全被廢壞了。若沒有復活,他的生活方式,理所當然就是隨便過了。伊壁鳩魯派自稱是快樂的追逐者。保羅在這裡引用他們的一句享樂主義口號:「吃吃喝喝等死吧!」這也正是哥林多人的語氣。

33 你們不要自欺;濫交是敗壞善行。

33 然而,保羅立即否定了放縱的立場,因為基督的確是復活了。他勸哥林多的基督徒,不要被錯誤的人生哲學領到錯誤的道路上去。「你們不要自欺」的「自欺」,是現在式被動命令,原意是「領錯路」,或「欺騙」;其被動語態表示「允許」;前面加否定詞「不」,表示禁止正在進行中的動作,「不要允許自己被欺騙」。

「濫交是敗壞善行」,是希臘詩人孟蘭德的名言,哥林多人熟悉這句話。「交」是古字,由「一群人」「群眾」,或「許多人」(啟18:17)變來,意思是「友伴」「交友」。保羅借這話說,與那些不信復活的、不義的人來往,倘若未帶領他們悔改,自己反被不良朋友帶壞,這就叫人會偏離真道,破壞了信徒的體統(箴13:20,28:7)。

34 你們要醒悟為善,不要犯罪,因為有人不認識神。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愧。

34 「你們要醒悟為善」,「醒悟」是簡單過去式主動命令,意思是「轉為清醒」。這字的第一部分是介詞「即」,表示從酒醉中清醒過來,要立即行動。「為善」,意思是「合宜的,真實的」。「不要犯罪」,現在式命令語氣,前面帶否定詞「不」,表示禁止當時正進行中的動作,不要再繼續犯罪了。

「因為有人不認識神」,「不認識」原意是「無知」,本節的意思是「對神無知」,英文的「不可知論」,就是由這個希臘文音譯來的。今天的不可知論者,不但不以此為羞愧,反倒以自己的無知為驕傲。這節「不認識神」,正是上節禁戒「犯罪」的因由。「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愧」,「羞愧」,原意是「畏縮轉向自己」。

相關焦點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合集)|文字二稿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附:創世記【更新中】羅馬書逐節匯查(合集) | 文字二稿【神的道是活潑、純正、全備的。一卷經書常有其中心思想,隨著主旋律,有兩聲部,有多聲部,迤麗展現真理的風採。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00導論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01福音是神的大能,從人類的罪惡談起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02猶太人的罪與神的審判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哥林多前書12合一中的不同恩賜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哥林多前書12合一中的不同恩賜A【保羅先是總結教會的真理,再特別論到:恩賜、職事、功用。保羅論聖靈的恩賜,和教會的職分,按著他寫作時間順序,在哥林多前書12章、羅馬書12章、以弗所書4章、提摩太前書3章之間,似乎有一個隨教會的需要,從繁到簡的演化過程。本章統括了當時的恩賜。】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哥林多前書11C主餐的設立與意義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哥林多前書11C主餐的設立與意義【保羅提出一個省察,兩個分辨。省察是察驗/分辨的意思,每個人都要檢驗自己的信心,尤其是領受聖餐的內心動機。聖餐並不是普通聚會,是嚴肅會,是主自己設立的,充滿深奧/深刻的含義。參加聚會前,當進行深切的自省,以免得罪主,造成公共敬拜的浮躁和假冒。】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哥林多前書10警戒拜偶像,自由不是放縱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哥林多前書10警戒拜偶像,自由不是放縱A【保羅指出,我們是活在世界歷史的末時裡,基督的世代已經或即將臨到。如今的基督徒,在屬靈上也是走在曠野裡,所以不能重蹈以色列人的覆轍,如貪戀惡事、拜偶像、姦淫、試探主、發怨言等。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14不要論斷弟兄,不要絆跌弟兄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14A不要論斷弟兄【當時羅馬教會的弊病,今天在我們中間也可以看到。同樣是可彼此接納的「兩可」立場,由於互不相讓,各自拔高,以致擾亂教會的和平。保羅是良善、忠心、有見識的管家,又是聰明的醫生,為這毛病開出了恰切的藥方。他有正確的指引,可以緩解爭端,促進教會合一。】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使徒行傳13保羅第一次旅行宣教A在賽普勒斯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使徒行傳13保羅第一次旅行宣教A01在賽普勒斯【這時首次稱為保羅的掃羅大步上前,成為福音舞臺的主角,他比巴拿巴更富有銳氣,善於跟仇敵爭戰。在此題名保羅有兩種意義:一是福音事工更多傾向外邦人,保羅這羅馬名字更適於歐洲化事工;二是暗示保羅成了聰明的工頭,第7,13和46節排名發生了微妙變化。】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07從律法的約束得釋放與肉體順從罪的律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07從律法的約束得釋放與肉體順從罪的律A【律法就像那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讓人看見惡,惡就進入人心。亞當如遵守本為善的神的話,不吃禁果,是神所是,非神所非,善神所善,惡神所惡,一切都是極簡和極致的美。沒有律法,罪就不存在;罪若未被律法說明,人就不知道那是罪;有了規則,可行的成了過犯。】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13B愛實現律法與披戴基督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13B愛實現律法與披戴基督【保羅用轉折詞「此外/再者」來標示他的結語。
  • 復活節系列推文——耶穌的復活
    《聖經·新約全書》記載,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體復活,復活節因此得名。復活節是基督宗教最重大的節日,重要性超過聖誕節,宗教起源與節期在以色列。按《聖經·馬太福音》的說法,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後三天復活,因而設立此節。耶穌的復活在人類歷史上是極為神奇的事件。耶穌披上了和我們一樣的身體被上帝差遣到了這個世上,肩負著人類贖罪羔羊的使命。
  • 【12月21日】赦免犯過失的人——分享《哥林多後書》2章5-11節| 每日查經
    【林後二5】若有叫人憂愁的,他不但叫我憂愁,也是叫你們眾人有幾分憂愁。我說幾分,恐怕說得太重。這樣的人受了眾人的責罰也就夠了,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憂愁太過,甚至沉淪了。「若有叫人憂愁的」,保羅沒有在信中指名道姓,給軟弱的弟兄留下餘地。「不但叫我憂愁,也是叫你們眾人有幾分憂愁」,表明那人不只傷害了保羅,也傷害了整個哥林多教會。
  • 哥林多後書丨06寶貝在瓦器裡(林後四1-18)
    今天晚上我們繼續來查考哥林多後書的第四章,主題是寶貝在瓦器裡,請翻開〈林後四1-18〉,這一章可以算是前面第三章的延續,保羅緊接著表明他作新約執事的事奉工作,包括他的事奉態度、事奉精神和事奉信念,其中保羅特別用寶貝在瓦器裡為例詳加闡述,內容相當豐富,值得一起來學習。
  • 林前-16-1奉獻的原則
    哥林多前書16章1-4節:1論到為聖徒捐錢,我從前怎樣吩咐加拉太的眾教會,你們也當怎樣行。2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3及至我來到了,你們寫信舉薦誰,我就打發他們,把你們留的捐資送到耶路撒冷去。4若我也該去,他們可以和我同去。
  • 《救恩的確據》第三部 (11)復活的教訓
    換句話說,我願意在成聖的問題上來思想復活的教訓;我打算特別從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的重要信息著手。基督真理的每一部分,福音的每一個層面,都應該能影響我們,促進我們的成聖。我們已看過許多這方面的教訓,現在我們要來思考復活的教訓在我們成聖及在恩典中長進的過程中,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一般都被認為是討論復活最重要的一章。這當然沒錯。
  • 任教師講道文字-林前-6-2-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
    哥林多前書第六章12-17節: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但 神要叫這兩樣都廢壞。身子不是為淫亂,乃是為主;主也是為身子。並且 神已經叫主復活,也要用自己的能力叫我們復活。豈不知你們的身子是基督的肢體嗎?我可以將基督的肢體作為娼妓的肢體嗎?
  • 看保羅如何解決哥林多教會存在的問題
    哥林多教會是聖經中有名的「問題教會」,問題多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用正確的方法和方式解決問題。其實保羅在哥林多書信中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看保羅面對問題多多的哥林多教會是如何給他們以正確的引導和具體的方法解決的。「當面的責備,勝似背後的愛情」。
  • 【新約簡介】凡事為榮耀神而行(林前10章)
    書中討論屬靈的與道德的難題,顯示教會在一個墮落的異教社會中面對的挑戰,指示基督徒行為準則的最高層面是「凡事為榮耀神而作」(6:20; 10:31)。在第9章,保羅以他自己為榜樣,指出成熟的基督徒會攻克己身,使自己更有效地服事神。在第10章,保羅將以色列作為靈命不成熟的例子,進一步說明一個人行事如果體貼私慾,就會妄用自由並招致失敗。
  • 使徒保羅對希臘哲學的運用
    (帖撒羅尼迦前書5:27)。他在哥林多後書1:1和歌羅西書4:16給出了相同的吩咐。保羅捍衛他的使徒身份並且要嚴厲對待哥林多的教會因為他們容忍了那些「前來宣講另一個耶穌,不是我們所宣講的。」(哥林多後書11:4)保羅精通希臘哲學。迦瑪列會向他的學生教授希臘哲學,這樣他的學生返回說希臘語的行省以後可以預備成為領袖。另外,保羅在大數長大的過程中學習了許多哲學。
  • ...全書逐節匯查-使徒行傳10彼得向外邦人打開福音大門,哥尼流全家...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使徒行傳10彼得向外邦人打開福音大門,哥尼流全家歸信【自從彼得三次不認主,又經耶穌三問建立他信心;及至五旬節聖靈降臨他和眾門徒身上;這次神又在異象中三次啟示他。彼得經歷了為過去的態度悔改的混亂過程,在與環境的搏鬥中順從聖靈的指引,培養出敏銳的觸覺,他再次代表教會,有效地事奉了神,服事了外邦人。】
  • 《詩歌智慧書》第 18 課 幸福四千萬
    《認識聖經-箴言》028《認識聖經-傳道書 雅歌》029《認識聖經-以賽亞書1-54》030《認識聖經-以賽亞書55- 耶利米書 耶利米哀歌》031《認識聖經-以西結書》032《認識聖經-但以理書 何西阿書》033《認識聖經-約珥書 阿摩司書 俄巴底亞書》034《認識聖經-約拿書 彌迦書 那鴻書》035《認識聖經-哈巴谷書 西番雅書 哈該書》036《認識聖經-瑪拉基書》037《婚姻與家庭》038《新約綜覽
  • 從保羅的觀點談女權
    男女地位的問題,也是聖經的一個大問題,最大的分歧在於對保羅的不同理解。一女人對男人的依附一直是猶太教所教導的。雖然我們看到舊約很多例子是明顯反對這種觀點的。反派有耶洗別,正派有底波拉。新約中,男女平等的觀念就更加深入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