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即將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召開的「特普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為何將兩國重要的首腦會議選擇在第三國?這或許可能跟赫爾辛基在美國和俄羅斯的國際外交上的地位密不可分。

美蘇之間的首次赫爾辛基會晤發生在1975年,當時正是美蘇之間「冷戰」最高峰的時候,35個國家在赫爾辛基籤署了《赫爾辛基協定》,歐洲幾乎全部的國家都參與了其中(除阿爾巴尼亞和安道爾之外),涵蓋了美蘇冷戰期間的全部北約和華約組織國家,此舉為改善東西方兩大陣營的關係做出了努力。

1975年的赫爾辛基會議上,時任美國總統的福特和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展開了正面會談,兩人在限制核武器庫存方面的問題上取得了進展,但是福特卻在美國國內因籤署「赫爾辛基協定」而受到了強烈批評,雖然協議中提出了抑制威脅或限制使用武力等一系列有助於緩和美蘇冷戰的條款,但是協議中確定了蘇聯在歐洲的勢力範圍,這被看做是對蘇聯的妥協讓步。

美蘇之間的第二次赫爾辛基會議發生在1990年9月,當時曾經不可一世的蘇聯已經進入風雨飄搖的階段,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戈巴契夫和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希在赫爾辛基舉行的會議上簽署了一項協議,呼籲伊拉克尊重聯合國撤軍的決議。並且蘇聯將並不支持伊拉克薩達姆入侵科威特,並保證不再向伊拉克提供軍事援助。此舉將為蘇聯換來蘇聯緊缺的食物和資金支持。

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取代蘇聯參與國際事務,不過隨著國力的衰弱和經濟政策的失敗,俄羅斯急需在西方的幫助走出困境。1997年美俄之間的第三次總統對話中,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爾欽與美國總統柯林頓達成了一系列協議:儘管經濟不景氣但是美國依然邀請俄羅斯加入「七國集團」,葉爾欽總統希望減少北約東擴的速度和對俄羅斯的羞辱。為了促進協議的達成,葉爾欽主動提出削減俄羅斯保有的戰略武器數量。這被看作俄羅斯主動放棄自己的戰略威懾能力來換取西方的財政支持。

2000年普京繼任俄羅斯總統後堅持走獨立自主的道路,與美國的關係逐漸轉冷。雙方的首腦會談作用被削弱,美國曾經數次想「重啟」美俄關係但最後都變得更加糟糕。而時隔21年後,美俄赫爾辛基會談再次開啟,美國媒體稱這是美國總統川普再次尋求重新定位美俄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圍繞著「通俄門」「俄羅斯幹預美國大選」「克裡米亞地位問題」等等,這讓川普和普京之間有太多的話題,而這次會議能否與之前三次那樣改變世界格局?我們似乎應該對此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