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琴譜《宋玉悲秋》
熟讀金庸經典小說《笑傲江湖》的人,可能會對這一段印象頗為深刻:
任盈盈委託綠竹翁送了令狐衝一份大禮,打開包裹,除了一具短琴外,還有一本冊子,封面上寫著《清心普善咒》5個字。
後來,令狐衝因為貼身懷揣著這本書,被王元霸和嶽不群認為是偷藏武林秘籍。搞來一看,發現都是些怪字,怎麼都讀不通,於是,愈發覺得高深。令狐衝說,這個是琴譜。他們不信,輾轉反側,最後,找來唯一識得綠竹翁的易師爺,才確定那真是古琴譜。
這麼短短一段描寫,古琴譜的怪異、神秘感陡現。
現在很多學樂器的人,都從認五線譜開始。其實古人也「靠譜」,根據樂器的不同,有不同的譜一一對應,但大多是文字類的。彈奏古琴時,記錄曲子的,就叫古琴譜,很多人對它有印象,大多是受武俠小說的影響。
昨天,珍貴的明代琴譜《宋玉悲秋》在杭州現身,杭州紅星文化大廈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西湖琴會,特意為它搞了一個打譜會。
和記者一樣,許多第一次看到古琴譜的人,第一感覺就是張大嘴:哇,火星文。在《紅樓夢》中就有這樣一段描寫,賈寶玉第一次看到琴譜時,誤以為是天書,被林黛玉嘲笑。
只有簡單兩頁的《宋玉悲秋》,每頁都寫滿了簪花小楷,全都是怪字,生僻地結合在了一起。
這些個奇異獨特的方塊字符,很難讓人相信,居然是一種樂譜。
而所謂的打譜會,就是大家根據這個琴譜,打出自己的譜子(簡譜),現場交流。
為什麼同一個譜子,會彈出不同的曲子?
那要從古琴譜的歷史說起,它最早誕生在唐朝,「琴譜將左手和右手的指法以及弦序、徽位,甚至彈奏時的處理,全部包括在一個簡單的方塊字中了。它用文字告訴你手在什麼地方,怎麼彈。」 杭州太音琴社掌門人陳成渤告訴記者。
但那時的譜子太繁複,使用不便,後來經唐代琴家曹柔減化,發展成為減字譜。我們如今看到的,基本都是減字譜。減字譜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無法記錄每個音的時長,所以造成大量琴曲的失傳。
也由此誕生了各種後人的演繹,同一個譜子,經不同人的理解,會彈奏出不同的曲子,水平高低,也就跟個人的造詣和理解息息相關。一般初學者都看不懂古琴譜,最起碼浸淫十年左右,才有這個功力。
古琴大師陳雷激說,現在有3000多首古琴譜,但能彈的也就只有100多首,因為需要高手去翻譯,而翻譯一首小曲需要兩三個月,大曲則需要一兩年,是個很大的工作量。
如果你想領略一下古琴的魅力,23日晚上,龔一、戴曉蓮、趙家珍、王建欣、李鳳雲、李祥霆、陳雷激、丁承運8大名家,將攜各自珍藏的古琴,在紅星劇院好好鬥一把琴。
記者 南芳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