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權編寫的古琴曲集《神奇秘譜》
寧王朱權墓
在上周結束的市「兩會」和剛剛召開的省「兩會」上,政協委員劉強華的一個關於重建寧王府的提案,再次掀開了南昌人關於寧王府的記憶。
歷史的長河裡無數諸王灰飛煙滅,同樣也沒能讓寧王朱權坐上皇帝的寶座,然而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卻成就了他在文化上的一番作為。朱權71年的人生中,46年都是在南昌度過,寧王府在南昌開府後,成為宗室大藩,朱權和他的子孫在南昌這片文化的沃土上縱橫馳騁,對於江西乃至整個中國的書畫、戲劇、文學、音律都遺存下一筆筆豐厚的財富。
朱耷兒時生活在寧王府
「我之所以提出重建寧王府的建議,是希望南昌能夠豐富滕王閣景區的建設。」歷史上的寧王府位於滕王閣景區的協調區,如今的省歌舞團院內。劉強華是南昌市規劃局建築規劃處處長,在滕王閣景區的開發中,她認為僅這座樓閣讓景區太過單一,而她一直在尋找周邊可修復的歷史建築。「滕王閣作為南昌的城市名片,沒有展現出其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也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城市品牌效應。」
「南昌的歷史建築很多,歷史文化名人也很多,但他們都沒有形成聯繫。」劉強華說,她在挖掘南昌歷史名人的遺蹟時,寧王這一家子最讓她移不開眼球。「寧王朱權和他的好幾代後人在文化界的地位都很高,其中也包括八大山人朱耷,朱耷兒時就生活在寧王府,」劉強華循著朱耷的足跡,嗅到了讓她越來越興奮的蛛絲馬跡,「隨著家族敗落,他前往奉新出家,而後,他又帶著他的母親隱居在繩金塔,期間他還在梅嶺的洪崖丹井待過一陣子,最後才去了梅湖。寧王這一家子,幾乎能把南昌這一時期的歷史全部串起來。」
找到寧王府,就找到了串聯南昌各大歷史景點的根源,這讓劉強華在省市政協會議上都提出了重建寧王府的建議,希望再現桂殿蘭宮之氣勢。
現存最早古琴譜出自寧王之手
「我對於寧王朱權的認識,始於古琴。」劉強華介紹,她是個古琴愛好者,而她學習古琴的過程中發現,我國現存最早的古琴曲譜集《神奇秘譜》,正是出自這位退隱南昌的明代寧王朱權之手。
早在50年前,新建縣石埠璜源村發現了朱權最後的歸息之所,考古部門在挖掘這座古墓時發現,一把古琴躺在朱權的棺槨邊,靜臥數百年。這足以見證朱權對音律的鐘愛。
朱權在擺脫了王權之爭的勾心鬥角後,退隱南昌,在這裡,他才算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鼓琴、弄笛、學道、讀書、品茶、下棋,中國文化領域的歷史上不能忽略他濃墨重彩的痕跡,而其中,要數在音律界的地位最高。
朱權用了12年的時間,搜集各名家古曲,並對名家琴譜詳加校正,最終編選出了這部中國歷史上留存至今年代最早的琴譜專輯。如今,江西古琴界的學者都把其視作寶典,其記錄的久已絕唱的古代名曲,在中國古琴文化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形成明代江西獨具特色的藩府刻書
除了音律,朱權還非常喜歡戲劇。隱退南昌後的朱權是名十足的「票友」,不僅愛看戲,他還是明初重要的雜劇作家之一,他一生寫有12種雜劇。不過,保留至今的朱權所著劇本僅有兩部:《私奔相如》和《獨步太羅》。「在他的筆下,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很有意思。出奔時是卓文君駕車,司馬相如坐車,這反映出他強烈的男尊女卑意識。」劉強華說。
朱權博古好學,無書不讀。轉封南昌後,朱權常與一些文人學士往來,探討古琴、茶道、戲劇等,熱心刊布善本書籍。他在扶持文化、獎掖文人方面用功甚巨,被史學家視為「弘獎風流、增益標勝」。
因他好與文人雅士來往,所以推動了江西文人刻書之風盛極一時,他主持刊刻的書籍多達137種,包括史學、文學、兵書、地理、音樂、醫學、戲曲、琴譜、棋譜等,產生了眾多享譽後世的名家精品。明代江西的藩府刻書,以朱權最多。在朱權的帶領下,江西其他藩王也開始競相刻書,形成了明代江西獨具特色的藩府刻書。
「靖難之役」後改封於南昌
記者查閱《明史》、《明實錄》等史料發現,寧王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他自幼聰明好學、稟賦特高,13歲時就冊封寧王。2年後,朱元璋為了防禦蒙古,讓朱權到北方邊境的軍事重鎮大寧(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就藩。年僅15歲的他,擁有大小城池幾十座,甲兵八萬人,革車六千輛,所屬的朵顏三衛騎兵驍勇善戰。寧王朱權雄視漠北,多次出塞作戰,以長於謀略著稱,在當時有「燕王善戰、寧王善謀」的說法。
朱元璋死後,皇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為奪取天下,於建文元年(1399年)發動了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朱棣起兵前,率兵至大寧,朱權準他入城見面,但朱棣暗中派人結交朵顏三衛首領及大寧駐軍。最後,朱棣趁朱權出城為他送行時出伏兵挾持朱權,逼迫他一同起事,並許諾攻下南京後,與朱權分天下而治。最後,朱棣收納大寧諸軍及朵顏三衛騎兵為己用,實力大增。
朱棣奪取政權後,隻字不提分治天下,反而剝奪了朱權的兵權。朱權希望能改封至江蘇蘇州和浙江錢塘等地,但都被拒絕,最後遷至江西南昌。朱權到了南昌後,朱棣對他還是有所猜忌,對他嚴加監視。朱權為求自保,只好遠離政治,才25歲的他改而研習黃老之術,「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藉此逃避殺戮。
寧藩歷經四代被廢除
明代寧藩襲封寧王的共有四代,除朱權外還有朱奠培、朱覲鈞以及朱宸濠。說起末代寧王朱宸濠,很多人並不熟悉,其實他就是影視作品《唐伯虎點秋香》、《機靈小不懂》中寧王的原型。
從朱權開始,歷代寧王與朝廷之間均是矛盾重重,到了朱宸濠這一代,他一直為朱權的遭遇深感不平,因此心懷異志。正德十四年(1519年),武帝朱厚照西巡歸來後,又欲下江南,並週遊天下,為了諫阻南巡,惹起一場朝臣大請願。於是,懷有野心的寧王朱宸濠藉口武宗荒淫無道,興兵集眾號稱十萬,並發檄各地,指斥朝廷。朱宸濠接連攻陷九江、南康,隨後率領六萬軍隊自九江沿江而下攻打安慶、窺伺南京。
朱宸濠起兵後很快就遇上了對手,當時任職贛南巡撫、右僉都御史的王守仁(即王陽明)會同吉安知府伍文定等各地軍兵迅速平定了叛亂,朱宸濠也被王守仁俘獲,「宸濠之亂」僅僅持續了35天。自此,歷經四代的寧藩被廢除。
朱宸濠在南昌還留下了一段悲壯而悽美的愛情故事,他的妻子婁妃又名素珍,為人賢明、能詩作文、又工書法,很得朱宸濠的寵幸。寧王朱宸濠想要謀反時,婁妃曾多次泣諫勸阻。朱宸濠兵敗後,婁妃在臨死前將無限的悲哀留在自己用血淚寫成的《西江絕筆》之中:「畫虎屠龍嘆舊圖,血書才了鳳眼枯。迄今十丈鄱湖水,流盡當年淚點無。」隨後告別眾人投贛江自盡。後王守仁為了表彰婁妃的義烈和賢德,在南昌城邊、贛江南岸修築了一座婁妃墓,不少文人騷客也曾在此題詩留念。
唐伯虎曾裝瘋寧王府
中國的歇後語裡有這麼一句,唐伯虎進寧王府——裝瘋賣傻,這裡的寧王,說的正是四代寧王朱宸濠。
寧王朱宸濠對婁妃恩寵有加,正德九年(1514年),為了表達對婁妃的寵愛,朱宸濠特意派人前往蘇州,把素有「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之稱的唐伯虎請來南昌做婁妃的老師。唐伯虎到達南昌後,直接被「軟禁」在南湖之畔的杏花樓,即為如今的水觀音亭。據《州藝苑卮言》中記載,在朱宸濠謀反前,唐伯虎已經看出了其中的端倪,為了免受牽連,他便裝瘋賣傻,藉此脫身。
如今寧王府早已不再,再看婁妃的「梳妝檯」,白牆黛瓦,花梁朱柱,周邊湖水環繞,清風徐徐,一派古典、雅稚、小巧的和諧風景,在喧囂繁華的鬧市中,留存一番格外的輕巧恬靜,又有誰能聯想到這背後的歷史沉浮。
記者 蔣雅楠 賈明 文 馬悅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