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一個好人,會突然之間變成一個壞人
周秋鵬最近幾年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報導,一個公眾形象非常好、被大多數人公認的好人,突然之間做了驚天動地的壞事,而變成了大家眼中的壞人。就像把一個珍藏了幾萬年,來自遠古時代的一件精美無比的瓷器,當著眾人的面摔個粉碎,讓大家心痛、惋惜之餘,又有點無所適從,然後演變成無邊的憤怒和煩惱。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筆者嘗試用易經的原理分析如下:一、物極必反的原理。一個人之所以要成為一個好人,實際也是一個受到能量推動的事物。而一個事物發展到了極致,就會在內部發生裂變,導致能量坍塌,朝著相反的方向運行。
-
不冤枉一個好人,也決不能姑息任何壞人
中國式高考,就是這樣,它一直都是縈繞在全國人心中的頭等大事,而且,任何與高考相關的消息,但凡有點兒風吹草動,它總能牽動每一個人的心,也會讓全社會都心甘情願為它默默守護公平。自國家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就是如此重要。
-
從張志超案,說說為什麼寧可放過100個壞人,也不能冤枉一個好人
有律師說,「判決書認定張志超作案的時間是三分鐘,張志超在這三分鐘之內要強姦、殺人、藏屍,他還要跑下樓,跑100多米去買一個鑰匙把鎖換了,還要交代王廣超不去報案,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是不可能完成的。」該案歷經多次延期再審,2020年1月13號,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宣告張志超無罪,當時他已經被羈押了5449天,從一個中學生變成了一個中年人。別人的青春都是燦爛的,而他15年最寶貴的的青春,只能在陰暗的監獄裡度過。
-
「疑罪從無」是讓壞人逍遙法外嗎
因為它,壞人得以逍遙法外。「疑罪從無」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一旦出現既不能排除犯罪嫌疑又不能證明有罪的兩難情況時,從法律上推定為無罪的處理規則。聽起來好像很深奧,換種說法就很接地氣了,說白了就是「寧可錯放,不可錯判」。最著名的「放縱犯罪」的案例就是美國的辛普森殺妻案。
-
好人與壞人
但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是壞人吃香好人受氣,即便是發生了爭鬥,好人往往也鬥不過壞人。看戲我們看到的是奸臣殘害忠良,沒見過忠良殘害奸臣。這並不是說壞人比好人一定本事大。只是本性使然,好人有天生的缺點,而壞人有天生的長處。好人凡事講法律道德,光明磊落,壞人凡事講唯利是圖,不擇手段,性格不同決定好人和壞人永遠不可能有公平的競爭。
-
壞人如何轉變成好人?這兩個條件任意滿足一個就夠了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這是我們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狹義一點、主觀一點的,就是對自己好、對自己有利的人;廣義一點、客觀一點的,就是對國家、對社會有利的人。同樣,也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好人和壞人之間甚至沒有明確的界限,如果我們一定要量化好人和壞人,那麼就只能是遵紀守法的就是好人,違法犯紀的就是壞人。好人和壞人之間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是相互共通的,好人有些情況下因為某些原因可以變成壞人,壞人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條件變化成好人。
-
雷洋案專家證人:不能讓好人受冤枉 也不放過壞人(1)
5月14日晚間,張惠芹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雷洋案已經完成了初步屍檢,接著要進行病理分析、毒化檢驗等工作,大概還需20天左右。她認為,屍檢鑑定過程要全面、細緻、認真,不受任何因素的幹擾,「我們是替死者說話的人,不能讓好人受冤枉,也不能放過壞人。」
-
好人與壞人在什麼不同?
在當今的社會,一個人不學好搶劫別人財物,甚至危害到別人的生命時、偷盜別的財物,槍枝交易,吸毒販毒,拐賣婦女兒童等等,這類人我們認為他是壞人。為什麼認定他是壞人呢?因為我們的大腦裡已有壞人的模板:對於那些不擇手段、強取豪奪別人財物,侵害別人利益,甚至限制別人人身自由、迫害別人生命的人,我們統稱這類人為壞人!
-
如何區分好人與壞人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人之初,性本善。是好是壞,從做事是上看。好人與壞人區別,一般是根據個人利益而定的,做了對你有利事情的人就是好人,反之就壞人。或者,做了維護公眾利益事情的人就是好人。雖然沒有直接得利,但是對於那些嚴格遵守道德規範的人,還是把他劃分到好人行列。區分「好人與壞人」現在變成了區分「好事與壞事」。問題變得更複雜了,事情都有兩面性,什麼事情都可以用雙刃劍理論。特別是在遇到倒黴事情的時候,「吃虧是福」四個字馬上使得劇情反轉。那麼,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壞人,不能原諒讓你吃虧的人,是你自己心胸狹窄。
-
《幕後玩家》困獸猶鬥,禁室培殺:如何把一個壞人逼成好人
所以本片並不是「一步錯,步步錯」的類型,「無法回頭」的驅動力來自外在,因為徐崢飾演的鐘小年,是一個十足的壞人。每次本以為「壞人」主角最終會反擊成功,但偏偏不這樣做。每當謎底(幕後玩家的身份)將要揭開的時刻,情節峰迴路轉,馬上將矛頭指向另一個人。
-
律師為「壞人」辯護越賣力,好人就越安全
也就是說,有些被判有罪的人,因為有相關的事實或法律顯示有可能被冤枉,被錯判,因而需要律師的幫助,需要律師的辯護。因此,律師此時所提供的法律幫助,所做的辯護,也不能說就是在為「壞人」說話,因為此時這個人有罪還是無罪,罪重還是罪輕,尚無定論,需要司法機關的進一步審理。//世上真有「壞人」?
-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我在沒有聽見福音,沒有信耶穌的時候,是這樣區分好人、壞人的。一,只要不觸犯法律(或者犯法了,沒被發現),就自認為自己是個好人。。或者說凡是這樣的人就算是個好人!二,犯法了,被處罰了或服刑了,這樣的人就是壞人。。
-
俗語:「好人死在證人手」是啥意思?做人的講究,不僅僅是做好人
好人大多數都遵循正義,講禮貌品德,助人為樂,需要遵循法律的規章制度,與之對應的就是壞人,壞人通常蔑視法律,無視公平正義,兩者有了碰撞,自然要分出勝負。當你遇到那些龐大的惡勢力集團,他們甚至能顛倒黑白,讓你被證人冤枉,這時你需要提出觀點,證明你沒犯罪,用證據去證明,用言語去反駁,謊言始終是謊言,它變不成真相。
-
妙先生:「殺好人救壞人」的精髓在哪裡,東陽是壞人還是好人?
電影《妙先生》以「善惡抉擇」為核心打造了一個「殺好人救壞人」的離奇世界,那麼在這篇稿子開始之前我問大家兩個問題,「殺好人救壞人」對不對?若是殺一個好人可以救下一群壞人你願不願意殺。從妙先生「殺好人救壞人」的規則上來看妙先生是來殺好人的,但是凌松並不知道妙先生想幹什麼,於是把東陽告訴了妙先生,確實在凌松的心中東陽確實是好人。
-
你身邊的壞人,都是你這個好人慣壞的
從此以後她變了,不再那麼好說話,同學還衣服,她要求洗了再還,否則不收。床也不鋪了,電話也不接,愛誰誰,大不了就滾好了。奇怪的是,她橫起來了,同學反而對她更和氣。事事都以她為先。她並沒有得到想像中的懲罰,包括校長都知道自己冤枉了她,與她和解。後來三毛在宿舍的生活,十分愉快。事後三毛回憶自己那段忍耐的時間,也反思過,「為什麼我要凡事退讓?因為我們是中國人。
-
張玉環一案已經結束,到底是好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
我覺得是好人變老了,江西省高院宣判張玉環無罪釋放,並當庭給張玉環道歉,這足以說明張玉環是一個好公民,沒有違法犯罪。法律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壞人的,也不會冤枉一個好人的,所以經過27年的時間,還了張玉環的清白之身。
-
慶餘年:他死於好人之手,卻沒有幹過壞事,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在劇中,誰死於好人之手,細思起來,卻沒有幹過壞事,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讓人好生困惑難決呢?如果說慶帝是一個好人,可是他最終成了範閒的敵手,在範閒和五竹等人的合力下,將慶帝一舉狙殺。而範閒是個好人。如果說他是個壞人,那麼他都做了哪些壞事呢?長公主(李小冉 飾演)和太子結黨營私,慶帝教訓他們說,「我也是當過太子,爭過追過,但是做人要有底線。」這話說得對極。
-
夏正俊-你是要「樂得做君子」,還是要「冤枉當小人」?
就像人人都想做個好人,但是現實中,做好事卻被冤枉,做壞人反而沒有報應,也總是讓我們堅定做好人的這顆心發生動搖。究竟該怎麼選擇呢?今天我們分享兩句話: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希望你能從中悟到什麼。
-
為什麼人們很容易原諒一個只做了一件好事的壞人?
以前經常在電視劇的結尾看到一個情節,一個在前面N多集裡面都讓我們恨得牙癢的人,在最後關頭終止了做壞事,或者是做了一件好事,頓時覺得這個以前被觀眾罵得狗血淋頭的壞蛋,人物形象立馬高大起來了,人品也得到了升華,大家都覺得好感動,好開心,會為壞人以前做的壞事找各種理由來解釋,幫壞人分析他或她為什麼要做壞事
-
當孩子問你「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該怎麼回答?
身困於水深火熱的美國加州,無盡的精神封閉也讓我似乎進入了一個奇怪的狀態,類似於道家所追求的「無「的境界。疫情、槍擊、暴力遊行、警民衝突、山火和移民限制等等,也逐漸見怪不怪了。可是孩子們卻仍舊歡脫。那天去做客時,哥們還在抱怨,上小學的孩子越來越難帶了。由於遠程教學的緣故,他6歲的兒子在家,小嘴巴吧嗒吧嗒一直提問題。「Daddy,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