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成都方志 ,作者成都方志
成都方志
修志問道,直筆著史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成都市有幾條街與城隍廟有關,都因城隍廟得名:一條是錦江區的城隍廟街(東起東較場街,西止五世同堂街與五昭路交匯口,接玉泉觀街);一條是金牛區的城隍巷(以舊城隍巷廟址為中心,介於排洪河花圃路至金華橋一段之西側,共有四條小巷、三個出口分別在金華街、花圃路、成華南街,統稱城隍巷);一條是三聖街(清乾隆時此街東建有火神廟,此廟與東南裡之東嶽廟、下東大街的城隍廟成品字形,故此街處於三廟之間,為祈求三神——火神、東嶽、城隍護廟,故名「神」,轉注為「聖」)。
城隍廟街
這樣看來,成都的城隍廟至少有三座。
城隍是陰間的地方行政官員,隍是護城河的意思,故城隍就是府縣一級的陰間官員。城隍的出現,大約在漢代,後梁時始有封號,明代各州縣皆修建城隍廟,按地盤大小,各級城隍皆一律封爵晉位。大明皇帝曾明確宣布:「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臺灣城隍廟的城隍神像
清代沿襲明代舊制,城隍廟的修建更為普遍。成都府下屬成都縣和華陽縣,成都舊時的城隍廟共有三座,成都府城隍廟在東門城口(今立體電影院處);華陽縣的城隍廟在昭忠祠側,俗稱東門城隍廟;成都縣的城隍廟在北門萬福橋側,俗稱北門城隍廟。
成都三個城隍廟的廟貌大致相當。第一重大殿左右分列鐘鼓樓亭,樓亭下供奉著「牛王」和「馬王」菩薩。走完長廊,便是供奉城隍菩薩的正殿。幃幔中端坐城隍老爺,頭戴金珠朝天冠,身穿大紅繡龍袍,金面黑須,儀態嚴肅。大殿正中,高懸「善惡昭彰」的木匾,兩旁多是勸人行善棄惡的對聯。下東大街成都府城隍廟的對聯是:
「任憑你無法無天,到此孽鏡懸時,還有膽否?
須知我能寬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過頭來。」
城隍兩旁分站著判官、雞腳神、吳二爺和十名手執刑具的陰差,塑像猙獰恐怖。
成都北門城隍廟(約翰·伯奇攝於1900年)
城隍廟內的院壩裡,三教九流集中,有看相問卜的,有醫病賣藥的,有賣藝的,有講書的,還有滿目的小吃,十分熱鬧。按習俗,城隍菩薩按時出巡,在自己管轄的範圍內轉一轉,以示威嚴,也屬保民安境之舉。每年七月十四日,是俗定的城隍菩薩出駕之日,其時「兩縣迎府駕」,三個城隍菩薩同時出駕,在鹽市口匯合,巡視各自所轄範圍。所以這一天全城萬人空巷,敬香拜神,爭看熱鬧,盛況空前。出駕的城隍菩薩及眾鬼吏、差役,都是由人裝扮而成,其服飾化妝,皆如廟中所塑形狀一樣。扮演者有川劇藝人,也有碼頭上操袍哥的好漢們。
城隍廟街景
成都的三個城隍廟雖算不上什麼名勝古蹟,但在解放前都是三教九流的集中地,五花八門的大觀園,百姓忙中休閒的娛樂場所。那些五光十色的景象,使每個老成都至今難忘。建國後破除迷信,作為封建迷信象徵的城隍廟已被掃蕩一空,但城隍廟的威嚴、厲鬼的恐怖,對為非作歹之人的那種威懾力量以及平民百姓的娛樂,也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正因為如此,城隍作為地名仍舊保留下來。
來源:成都方志
文/圖:成都方志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記憶】老成都的城隍廟舊史,你了解多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