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鍾黎川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徵文啟事:見《
四川省直機關工委 省扶貧開發局 省地方志辦聯合開展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 徵文活動》
投稿郵箱:tpgjzw@163.com
截稿時間:2020年10月31日
特別提示:徵文應為原創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權,嚴禁抄襲剽竊,文責自負。同時,請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眾平臺發過的文章。
徵文將評選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獲獎作品擬結集公開出版。同時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四川省情網、四川機關黨建雜誌及網站,「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刊發。為擴大傳播影響,此次徵文的優秀作品,將授權喜馬拉雅進行有聲化播講,音頻節目在喜馬拉雅平臺、方志四川電臺及有關廣播電臺播出。
月光星光
照亮扶貧路上的詩和遠方
鍾黎川
大家齊力劚孱顏,耳聽田歌手莫閒。又到了盛夏時節,蜿蜒細流浸潤著尊恭村的每一寸田地,仿佛一閉眼就能聞到淡淡的稻花香。遙望著用爭取來的幫扶資金新建的便民服務中心和旁邊「優質小龍蝦產業基地」標識牌,我不由得心裡感慨良多。
回想起兩年前的這個時候,我來到成都高新區清風鄉尊恭村(現為成都東部新區董家埂鎮尊恭村),成為駐村工作隊的一員。剛到村裡,迎接我們的就是一場連下48小時的「史詩級」暴雨,地裡的南瓜草莓等全遭了殃,損失不小。眼見著村民們茫然無助的神情,我更加堅定了全身心投入脫貧攻堅戰的決心。作為扶貧「一線部隊」,必須全力以赴幫助貧困戶和村民們走上致富之路。否則,僅憑脫貧思路不廣、發展手段單一和缺乏信息資源的他們單兵作戰,將仍然像千百年來的祖輩那樣,難以抗拒暴風驟雨、乾旱洪澇、禽畜疫病的侵襲。
春節前夕走訪貧困戶侯大姐,並送去「福」字和新年祝福
尊恭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區自然村,全村有村民小組16個,村民666戶近230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37戶450人,是這個片區裡數一數二的貧困大村。村裡但凡有幾分力氣且年紀不算大的,都外出到成都、重慶、雲南等地務工了,留在村裡的幾乎全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隊。村裡沒什麼產業,也沒有特色農產品,除了現代農業設備得以廣泛使用外,骨子裡仍是千百年來承襲的傳統農耕勞作,肩挑背扛、靠天吃飯。
這幾年,得益於中央的扶貧政策和各級各部門的幫扶,村裡通了硬化路,建了安置點,上了扶貧項目,情況大有改觀。但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持續深入,仍有大量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我看來,主要是「三多三少」:貧困戶數量多、脫貧手段少;等靠政策多、主動問計少;糧食作物多,經濟作物少。
怎樣才能找出一條適合尊恭村實際的脫貧之路?為此我們絞盡腦汁,群策群力,多次開會討論、對接幫扶單位、諮詢農技專家、聽取村民的意見,最後定下了三個對策:務實發展產業、精準暢通物流、親情服務百姓。
脫貧步子快,全憑產業帶。駐村工作隊會同村「兩委」、村民議事會、村民小組組長、貧困戶代表等共商共議,決定發展有一定基礎並且市場前景看好的小龍蝦養殖、草莓種植、柑橘栽種、「七彩果園」等產業項目。經兩年多嘗試,這些產業項目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以草莓種植為例,其火紅的顏色逗人喜愛,甘甜微酸的味道更令人慾罷不能,尤其是冬草莓更加稀罕,每斤收購價都在20元以上,做得好的一畝地至少能掙2萬多,比單純種糧食作物的收益高出不少。但這個片區的草莓主要栽種在鄰近的草池鎮,其他地方都是零星種植。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這幾年因為修建機場的緣故,草池鎮的草莓田地被徵用了。我們心裡盤算著,這不正好是個「承接產業轉移」的良機嗎?於是我們認真算帳後說幹就幹,一邊聯繫草莓種植大戶,一邊向村民們宣講草莓種植的收益和「主產區」即將轉移的預判。不少村民們應之前吃過虧,任憑怎麼說,也抱定「不見兔子不撒鷹」的態度,怕白忙乎一陣。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既然大家有顧慮,那就以點帶面發展。於是我們做通了七社貧困戶袁大哥的工作,他答應先種一畝巧克力草莓來試試。果不其然,到了國慶節後,有老闆來上門收購,給出了每斤22元的價格,而且在村裡建起了收購點。這下村民們的熱情被徹底激發出來了,一個個學經驗、育果苗、施鉀肥、忙梳果……村裡的草莓種植面積逐漸擴大到300多畝,村民們的收入也水漲船高了,大家喜滋滋的商量著準備成立合作社,抱團發展、壯大規模,爭取做成片區的「草莓第一村」。
向貧困戶田大爺了解作物生長和蓄水池情況
要致富,先修路,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村裡早就通了硬化路,但物流通道一直不暢,村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農產品有不少都爛在地裡,令人痛心不已。我們積極對接幫扶單位組織愛心義購,但這只能解一時之困,不是長久之計。
冥思苦想中,我突然靈機一動,想起了市物流協會。協會擁有全市300多家物流企業會員,如能引入這樣一個資源眾多、影響力巨大的社會組織來幫助村裡發展,難題就有望破解了。為此,我四處打聽消息、聯繫朋友,終於在市民政局牽線搭橋下,要到了協會趙會長的電話,向她口頭表達了對協會到村幫扶的熱切期盼,並馬上寫了一份關於尊恭村情況的材料發送過去。趙會長看後大感興趣,初步達成了到村發展的意向。卻不料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延遲了幾乎所有的進度安排。
疫情得到控制後,我再次「重啟」對接協會,建議組建「黨建聯盟」,起草《合作備忘錄》,建立合作機制,七易方案,方得其成。歷經風雨終於得見彩虹,雙方成立了東部新區第一個「鄉村振興」功能型聯合黨支部,掛牌東部新區第一個「農村網絡節點服務站」,並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專家智庫,不僅能幫助打通村裡物流通道的「最後一公裡」,還能為村裡培訓出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腳下有多少泥土,心裡就有多少真情。雖然村民們識字不多,但他們的眼睛是雪亮的,開「空頭支票」,搞「紙上談兵」,他們嘴裡不說,心裡卻十分有數。只有用心用情走近他們,幫助他們化解點滴瑣碎的矛盾難事,才能獲得信任。
剛駐村時,5社社長楊清容帶我走訪貧困戶張桂雲。張婆婆患有比較嚴重的心肺病,藥不離手,還要照顧90多歲的老母親。耄耋之年的老人精神還不錯,只是眼睛有些看不清東西了。或許是有些拘謹,她畢恭畢敬,生怕說錯了話,每句話開頭總是加個帽子:「報告長官」,讓我有些哭笑不得。喜獲「長官」的頭銜後,每次經過張婆婆家,我總是想著各種由頭過去走走看看,或是噓寒問暖,或是拉拉家常,聊插秧、聊舊事、聊鄉情,也用大白話講些醫保政策和村裡的發展前景。
駐村兩個多月後,脫貧攻堅工作檢查來了。檢查組來到張婆婆家,問她知不知道駐村工作隊是幹什麼的、有哪些人。她遲疑了一下,說:「武工隊?啥子武工隊?」在場的人頗有些尷尬,我靈機一動:「婆婆,你曉得我是哪個不?」她笑著說:「啷個不曉得?你就是經常來看我們的鐘老師嘛,是來幫助我們的,是那個……」老人頓了一頓,終於找了一個詞來接上:「是那個『貼心豆瓣』!」那一瞬間,我內心裡真是樂開了花。
組織農技培訓
來時一身書卷氣,如今兩袖泥土香。駐村一年後,前任第一書記期滿離任,組織上安排我擔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我深知,這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對於年輕幹部而言,責任擔當是人之大節。有之,是硬核;缺之,是硬傷。脫貧攻堅進行到這個時候,剩下的都是些難啃的硬骨頭。宋朝名臣梅堯臣曾在詩中感嘆百姓生活多艱:「盛夏流潦多,白水高於屋。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我聞誠所慚,徒爾領君祿」。每每看到還有的貧困戶因病因災生活情況不樂觀,心裡便五味雜陳。我暗自立下「軍令狀」:不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不啃下最難啃的骨頭,誓不收兵,絕不撤退。
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中講到,當年,一個北京少年在這裡度過了7年青春。15歲的他來到這片黃土地時,有過迷惘和彷徨;22歲的他離開這片黃土地時,已經有了堅定的人生目標。現在,全國所有駐村幫扶幹部也在這條路上追隨著他的腳步,對人生之路的方向無比堅定——多為百姓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駐村扶貧以來,我走了最多的路、入了最多的戶、收穫了最多的感動!很多時候,忙完一天的工作,摸黑走在村道上,望著在城裡已不能輕易見到的月光和星光,我想,這不就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向貧困戶劉大爺了解青脆李種植成效
千年夢想,百年奮鬥,今朝圓夢。事業總是在緊跟時代中守正出新,人生總是在擁抱時代中綻放光彩。脫貧攻堅戰已經吹響了「衝鋒號」、發出了「總攻令」、按下了「快進鍵」,我將繼續以「朝受命、夕不倦」的拼勁、「晝無為、夜難寐」的擔當、「等不起、慢不得」的實幹,既樂見風景也不拒風雨、既喜見寒梅又無懼冰霜,和戰友們一道靜下心來、撲下身子、腳踏實地,書寫好「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脫貧攻堅「尊恭故事」。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鍾黎川(成都東部新區董家埂鎮尊恭村第一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鍾黎川 ‖ 月光星光,照亮扶貧路上的詩和遠方》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