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蒲 博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徵文啟事:見《》
投稿郵箱:tpgjzw@163.com
截稿時間:2020年10月31日
特別提示:徵文應為原創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權,嚴禁抄襲剽竊,文責自負。同時,請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眾平臺發過的文章。
徵文將評選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獲獎作品擬結集公開出版。同時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四川省情網、四川機關黨建雜誌及網站,「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刊發。為擴大傳播影響,此次徵文的優秀作品,將授權喜馬拉雅進行有聲化播講,音頻節目在喜馬拉雅平臺、方志四川電臺及有關廣播電臺播出。
格桑花開正當時
蒲 博
在木裡高原,人們把格桑花稱為格桑梅朵。在藏語中,「格桑」象徵著美好的時光或幸福,「梅朵」是花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它寄託著藏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2020年2月,我被部機關選派到聯繫幫扶點木裡縣李子坪鄉白草坪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來的時候,聽說離我們村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寸冬海子,每年夏季開滿了格桑花,風景如畫。因工作原因,到現在還沒有機會領略花海浩瀚。駐村之餘,倒是常常聽鄉村幹部和村民聊起我們州委組織部歷次選派幫扶幹部的點滴小事,大家樸實的話語中透著深情。有那麼一瞬間,覺得他們就像格桑花一樣,在藏區幹部群眾心間生出了許多美好和感動。
大劉書記是我的「前任」,在我們村幹了4年的駐村第一書記,第一輪調整輪換時,他主動向部機關申請延長駐村幫扶時間,是州委組織部派駐白坪村時間最長的幫扶幹部,貧困戶何阿媽對他的印象尤為深刻。
何阿媽身世可憐,早年喪偶,獨自拉扯三個娃娃長大,二女兒又在十多歲時夭折,現在雖然大女兒出嫁,小兒子務工,生活條件大有改善,但談到以前的生活時,這位堅強的彝族阿媽還是會掉下眼淚。「以前想死的心都有了,日子沒有盼頭。可是自從來了駐村工作隊,劉書記等領導真心幫助我們,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再也不想死了,就想好好的過下去」。
初到何阿媽家入戶走訪,家裡被這位彝族阿媽打理得井井有條,拉家常談到幫扶幹部時,她的臉上總會浮現溫暖的笑容。「我兩個娃娃都在外面,家裡就我一個人,劉書記曉得我家情況,經常來看我,還要幫我幹活路,跟我兒子樣的,真捨不得他走……」
可能是發覺當著我的面,誇我的「前任」有些尷尬,何阿媽又開始埋頭搓洗衣服。是啊,只有真心幫扶才能換來群眾真心認可。其實埋頭的人應該是我,相比「前任」,自己融入群眾不夠,下的功夫不多,何阿媽夾帶著彝腔的淳樸話語,至今迴蕩在我的耳旁。
部裡面前一輪選派的駐村幫扶幹部中,除大劉以外,還有兩位女同志,一位是羅姐,一位是小李。2月份,在得知我們新輪換的三個小夥子要來木裡接替駐村幫扶工作時,兩位女同志還反覆叮囑我們開車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別是不要開夜路。
當時我還打趣道,「你們是女司機,我們是老司機,何況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們涼山的公路越修越好,你們放心好啦!」
進入6月下旬以來,木裡的雨就一直沒有斷過。上周五,我們會同村「兩委」把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所需材料準備完善後,由我們駐村工作組負責驅車到鄉政府報送相關材料。
臨走時,鄉上的同志交代我們開車一定注意安全,還提起羅姐和小李有次在趕回木裡路上發生過車禍的事。回到村委會後,忽然想起兩位女同志當時的叮囑和自己的不以為然,頓時臉上發燙,心裡像打翻了調料瓶似的,隨後便撥通了兩位女同志的電話。
2019年,木裡整縣面臨脫貧驗收退出的艱巨任務,兩位女同志端午節後就沒有休息過。直到7月6日,忙完手頭的工作,兩位女同志才有時間輪休,回家看望家人。
誰知第二天下午突然接到通知,駐村工作隊員必須趕回鄉上參加全鄉脫貧退出驗收工作安排部署會,來不及和家人寒暄,兩位女同志又匆匆驅車往村上趕。
山路路況複雜且彎道多,雨季又常有滑坡和落石,這是兩位女同志第一次跑夜路,小李認真駕駛,羅姐幫忙觀察路況,過鹽源棉埡口時已是晚上10點多。可再怎麼小心,兩位女同志還是出了事。
一個急彎過後,她們發現前面有落石橫在路上,可左邊是懸崖,右邊是峭壁,當時車輛距離已經不夠緊急制動,情急之下,小李只能踩著剎車,硬著頭皮撞在落石上。
顧不上夜晚棉埡山的低溫和山上隨時落石的危險,兩位女同志回過神後相互打氣,一起下車查看車輛情況。由於車上沒帶千斤頂,當小李還在發愁怎麼把卡在輪轂下的石頭取出來時,羅姐已經繞到後方彎道開始設置路障標識,打開手機燈光尋求過往車輛幫助。
過了半個多小時,兩位女同志終於等到後方有車燈亮起,一輛貨車緩慢停了下來,車上的兩名師傅熱心幫忙查看著車輛受損情況。
「兩個女娃娃還開夜路,啥子事這麼趕,還好人沒事哦。」
「車輛前保險槓都撞掉咯,引擎蓋也被撞變了形,車子前輪輪轂下也卡了塊石頭。還好發動機、油箱沒受損傷,車子還能開。」
「等下我們一起把路上落石清理了,你們車就跟到我們後面走,說不到山上還要掉石頭,危險得很!」
處理完車子問題,驚魂未定的兩位女同志便一路跟在熱心的貨車後面,直到凌晨才終於回到了村委會。在打電話向擔心她們出行安全的家人報平安時,兩人默契地沒提剛剛發生的事故,小李當晚因為後怕,徹夜未眠。
聽著電話那頭兩位女同志講述自己的幫扶經歷,身為一名男同志的我自愧不如,完全沒有想到她們面對困境是如此的勇敢,駐村幫扶又是那麼的忘我。
「媽媽,木裡的方便麵好吃,我想帶方便麵回去給外公外婆嘗嘗。」2019年彝族年假期,正是木裡脫貧迎檢衝刺的關鍵時期,羅姐家裡身患多發性腦梗、糖尿病、高血壓的父親在醫院住院治療,需要母親在旁陪護,6歲的兒子無人照看。獨自駐村的她只能將兒子接到村上,帶著娃娃走村入戶,開展迎檢工作。
好幾次,母子二人因為回村委會時間晚了,錯過了飯點,只能湊合著泡方便麵吃。
「兒子,你跟媽媽在村上跑了這麼多天,想帶點什麼回去給外公外婆呢?」
「媽媽,木裡方便麵好吃,我想帶回去給他們嘗嘗。」
回想起託人送孩子回西昌上學那天,母子分別時的對話,羅姐至今還是會忍不住哽咽。
小李是四川省急需緊缺專業選調生,研究生畢業後直接分到了我們州委組織部,工作沒多久又被選派到了白草坪村。
因為我們每月都要入戶開展貧困戶返貧監測預警工作的緣故,才從大家口中得知,這個小我兩歲的姑娘,居然在駐村期間跟「癌」這個字沾上了邊。
「她平時吃飯跟小雞啄米樣的,人又瘦,咋個遭得起這個罪噢,我心疼得很。當時我還從家裡專門逮了只土雞去西昌看她,到了才曉得她這個病西昌醫不起,人都還在成都住院起在」,這是小李幫扶戶郭大哥第一次向我講述她的患病情況。「我們彝族都不興在身上開刀,想到都害怕」。
從2019年10月到12月,小李先後在醫院做了腫瘤切除、氣管壁感染體刮除手術和淋巴組織感染放射治療,期間還必須進行隔離治療,只能獨自一人呆在病房。「看著離國檢驗收的時間越來越近,鄉村幹部都在頂著壓力最後衝刺,怪就怪自己身體不爭氣,住院期間我就一直帶著筆記本電腦,至少幫到大家做些材料上的工作,能分擔一點是一點」。
電話裡,住院治療過程被小李幾句話帶過,講的最多的還是脫貧攻堅。「去年12月24日,在病床上收到鄉上微信群裡信息,通報國檢驗收工作順利完成,看著大家在群裡都說排到輪休要好好陪陪家人的時候,我真的第一次沒有繃住,流下了眼淚」。
歷經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從雪域高原到雅礱江畔,從貢嘎山脈到木裡河岸,當攻克深度貧困堡壘衝鋒號吹響,無數的「大劉」「羅姐」「小李」們就像高原上盛開的格桑花一樣,用他們蓬勃的朝氣、青春的風採、怒放的生命,紮根在這1.3萬平方公裡廣袤大地,就像藏族群眾常說的那樣,藍天上最美的是金色太陽,夜空中最美的是銀色月亮,山坡上最美的是盛開的格桑花。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蒲 博(涼山州委組織部)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 蒲博 ‖ 格桑花開正當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