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鄒 超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徵文啟事:見《》
投稿郵箱:tpgjzw@163.com
截稿時間:2020年10月31日
特別提示:徵文應為原創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權,嚴禁抄襲剽竊,文責自負。同時,請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眾平臺發過的文章。
徵文將評選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獲獎作品擬結集公開出版。同時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四川省情網、四川機關黨建雜誌及網站,「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刊發。為擴大傳播影響,此次徵文的優秀作品,將授權喜馬拉雅進行有聲化播講,音頻節目在喜馬拉雅平臺、方志四川電臺及有關廣播電臺播出。
因地制宜
巧用彝族畢摩文化扶貧
鄒 超
2018年,四川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脫貧攻堅工作綜合評分在四川省衛生健康委排名第一。2019年,四川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評為「脫貧攻堅先進集體」。3年來,醫院派駐涼山州普格縣大槽鄉大槽村脫貧攻堅駐村第一書記黃河銀深入挖掘中醫藥蘊藏的文化內涵,另闢蹊徑將其和彝族地區的畢摩文化進行融會貫通,創新黨建月會和農民夜校的新形式,催生了移風易俗和脫貧奔康的新動力,走出了一條別開生面的中醫文化扶貧路。
2018年,《中國中醫藥報》刊文《黃河銀:走出中醫教育扶貧路》。2019年,《中國中醫藥報》刊文《用文化「點燃」脫貧動力》,《涼山日報》刊文《第一書記黃河銀的扶貧「附加題」》。其中,我看脫貧攻堅的新成就,印象最深刻的是:彝區的脫貧攻堅怎樣和彝族的畢摩文化進行結合?這種文化扶貧的路子應該怎麼走?
2018年底,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的普格縣首屆農民文藝會在大槽鄉舉行。活動中,黃河銀被安排表演一個醫療小品:孩子夜間高燒,其父敲盆誦經,鄰居通告村支書,後者邀黃河銀趕來。村支書把孩父拉開,黃河銀趕緊輸液,最後孩子退燒,其父羞愧致謝,孩子立志學醫。很簡單的劇情,但黃河銀在彩排時認為其中的拉拽環節過於粗暴,於是便好奇地問道:「孩子父親在敲盆時念的是什麼?」村支書有點不好意思:「那是我們在做畢摩,求祖先保佑,因為以前不懂科學,現在都改正了,思想上也要脫貧的。」
普格縣首屆農民文藝會在大槽鄉舉行
黃河銀明白這個道理,但卻不認同他對畢摩的看法。畢摩:彝語音譯,畢:念經,摩:年長的智者。畢摩的範圍很寬:主禮讚、農耕、婚喪、文化等方方面面,影響著彝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在族人心中,畢摩是神聖的職業,既擁有知識又掌管神權,既指導人事又司通祖魂。所以黃河銀認為,畢摩是一種辨證的文化,在悠久的歷史中體現有積極的因素,如果把「做畢摩」等同於「做迷信」,這是對畢摩文化的斷章取義。
黃河銀聯想到《黃帝內經》中多次提到的「祝由」二字:「黃帝問曰: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矣。」由此可見,祝由屬於現代心理醫學的範疇,具有滋長患者精氣神的利好作用。同理,正宗的畢摩和祝由是一脈相承的:先以科學的醫療手段為保障,再借咒語和畫符等形式來錦上添花,製造出迎合患者及家屬認知水平的視聽盛宴,從而順應彼此的心理,升騰正氣的能量。這其實是件因地制宜並且相得益彰的好事,豈有迷信之理?
有了科學釋義的底氣,黃河銀便在正式演出時修改了劇情:他阻止了村支書對那位父親的拖拽,把事先畫好的彝族圖騰赫然貼於白大褂的胸口之上!黃河銀先對其父鞠了一躬,然後再給孩子輸液,最後還雙手合十、像模像樣的圍著孩子念福了三圈……
表演結束,掌聲不息。鄉黨委書記比爾莫阿各頗為感動地點評:「黃書記既從醫生的角度表達了對彝族老鄉的關心,又以第一書記的身份詮釋了對畢摩文化的理解。難得黃書記對我們彝族文化認識得如此深刻。在脫貧攻堅的這幾年,畢摩是一個敏感話題,群眾敬而遠之,來自省城的幫扶幹部也不置可否,但黃書記沒有人云亦云,更沒有以訛傳訛,他大膽地糾正了我們的偏見,同時更打開了我們的心結。黃書記卡莎莎。」
黃書記在普格縣首屆農民文藝會上表演一個醫療小品
通過這個小品,黃書記找到了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事半功倍之法:在每個月常規舉行的黨建月會和農民夜校中,可否劍走偏鋒的先從畢摩文化開場,然後再引出當期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授課方式很好地擺脫了照本宣科的枯燥,帶來了家族的親切性和祖先的恩威感,可以勾起受眾的傾聽欲望,引導大家去主動思考而非被動灌輸,從而徑情直遂地激發出內生動力。黃書記把這個過程形象地比喻為「穿針引線」和「遞火點鞭」。
舉例來說,在普及《婚姻法》時,黃河銀會先從彝族姑娘阿莫裡惹憤世哭嫁的民間故事講起:「為什麼以前會出現『養女由媽媽,嫁女由爸爸,彩禮兄長定,媽媽沒辦法』的現象?因為這是一種『為家支服務』的錯誤思想,背離了『為人民服務』的黨員信仰。這是一種『家有家規,族有族法』的陳規陋習,挑戰了『婚姻自由,人身自由』的法律要義。所以,我們該不該學習《婚姻法》?只要了解了《婚姻法》,你就可以用法律的武器戰勝邪惡的家支勢力。我們都是勞動者,在社會主義中國,勞動者是有尊嚴的。」
中醫文化和畢摩文化的創新結合,讓黃河銀找到了一個把「等靠要」的落後思想轉變為「勤跑造」的有力支點。藉此契機,大槽村特別成立了「講習所」。慢慢地,「講習所」盤活了村民的激情,讓大槽村形成了合力:村民們趕在去年被非洲豬瘟波及之前,高效推出了「大槽鄉村豬」的彝味臘貨,原創了《大槽村豬賦》的產業文化文章,並通過「以購代捐」獲利9萬多元。與此同時,在文化扶貧的感召下,大槽村還先後吸引了多家企事業單位、公益團隊、慈善組織、愛心人士前來獵奇和幫扶,累計善款達100萬餘元。
大槽村「講習所」掛牌
「大槽鄉村豬」的彝味臘貨
2018年,大槽村榮獲四川省文化扶貧示範村,普格縣153個村只有2個村當選。這是四川省衛健委對口幫扶的唯一一例。2019年底,《新華社》報導大槽村:《烏蒙山片區脫貧攻堅記》。2020年7月,《人民網》人物故事專欄報導:《普格縣大槽村第一書記黃河銀:醫療幫扶暖民心》。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鄒 超(四川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駐涼山州普格縣大槽鄉大槽村幫扶幹部)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鄒超 ‖ 因地制宜 巧用彝族畢摩文化扶貧》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