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6日)上午,武漢市新洲區倉埠中心小學舉辦開學典禮,20名小學生現場給家長洗腳的一幕引發爭議。有人認為,此舉有作秀之嫌,純屬走形式;也有人覺得,孩子輕輕揉搓家長的腳背,甜在了家長的心坎上,並且可以弘揚孝道。(《武漢晚報》9月7日第14版)
為家人洗腳本是一個值得發揚的優良傳統,而其產生爭議不外乎形式與內容之爭。而關於為他人洗腳,則是基督教的一個美好傳統。時至今日,儘管這一儀式早已漸漸淡化,仍有不少教會將之傳承下來,並且在特定的時間舉行諸如「洗腳禮」之類的儀式。
據筆者了解,去年10月5日湖北省基督教感恩堂舉辦的「重陽節」感恩聚會上,青年志願者們為500位老人洗腳,他們謙卑地蹲下,為老人脫鞋襪、洗擦長了老繭的腳,向老人說安慰的話、禱告、祝福,老人們個個感動得熱淚盈眶。不少青年也認識到自己並沒有完全放下自己去孝敬父母,更深刻理解了十誡命中有關「孝敬父母」的教導。
今年受難周期間,北京基督教會豐臺堂舉行了一次特別團契聚會,分享了十架七言之後,弟兄姐妹彼此洗腳,互相代禱。豐臺堂一位男性牧師為每位弟兄洗腳,並作祝福禱告;姐妹們兩兩彼此對坐,為對方洗腳、代求。該牧師表示,希望借著洗腳外在的禮儀效法主,提醒我們遵守主的命令,過彼此切實相愛的生活。
今年5月12日,瀋陽市砂山基督教會舉行第四屆「孝親節」活動,期間為400多位老年弟兄姊妹舉行洗腳禮。整個活動有700多人參加,很多青年人帶著自己的父母來到教會,讓他們感受教會的氛圍,進而來了解基督教信仰。
當然,這些外在的禮儀都是美好的,是前輩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們也是藉著種種外在的禮儀而不斷深入了解其內在的精神及本質。例如基督教所宣傳的「洗腳禮」就來自於「耶穌基督為門徒洗腳」這一事件。
據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在被抓的那一夜,與十二個門徒一起用餐(就是著名的最後的晚餐),這中間祂一個一個地洗了這十二個人的腳,並且在洗完之後問他們:「我向你們所作的,你們明白嗎?」也許門徒明白了,也許門徒並不是非常明白,生命並沒有把門徒對這一問題的回應記錄下來。但是從後來耶穌的教導中我們可以發現,祂並不是要門徒每天相互洗腳,而是要他們一直彼此相愛。他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
因此,我們暫且根據耶穌的教導做一個推論,外在的形式並非不重要,但是更加根本的是內在的價值觀。若是我們僅僅以外表的形式為中心,並沒有真實的認識到這一行動所代表的意義,沒有改變我們對人生、對世界的認識,這些外在的形式將形同虛設,也許能給社會和他人帶來些許亮光,卻不能給我們自己帶來任何益處。
行善、行孝,並非在一次的行動中就能夠完成。也許我們總有偷懶的心裡,常常以為我的一次行動就可以建立自己完美的人格、高尚的素質。但是事實往往並非如此,借用一句大家常說的話來講,做一次好事容易,一生都做好事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同樣,給父母洗一次腳容易,一生都愛並且孝敬自己的父母,則只能用自己的一生去證明,而不能用一次的孝行來完結。
耶穌基督對十二門徒的教導也是一樣,真的明白他的教導的人,不會拿著自己曾經給他人洗過腳、付出過來證明自己的偉大或者有愛心,而是以耶穌為榜樣,在自己所能做的事情上盡上百分之百的努力,徹底地去侍奉他人,而不僅僅是給哪個人洗上一次腳叫完成任務了,這個不能說是明白了「耶穌所行的」。
其實,愛本在細微處。如同以利亞見到上帝的場面,以利亞在人生及其軟弱的時候逃離爭戰,一個人躲在山洞裡面抱怨上帝,後來上帝與他說話。聖經記載,上帝不在「崩山碎石」的烈風中,不在「烈風大作」之後的地震中,也不再地震之後的火中,上帝是用極其微小的聲音鼓勵以利亞。這樣微小的聲音,如果我們不用心去聆聽,也許根本就聽不到。
無論是「孝」還是「愛」,都是人間最美的詞語,我們盼望這樣的詞語永遠不失去他們的光彩,即使可以用外在的形式來表現,也不失去她們內在的、永恆的意義。
昨天(9月6日)上午,武漢市新洲區倉埠中心小學舉辦開學典禮,20名小學生現場給家長洗腳的一幕引發爭議。有人認為,此舉有作秀之嫌,純屬走形式;也有人覺得,孩子輕輕揉搓家長的腳背,甜在了家長的心坎上,並且可以弘揚孝道。(《武漢晚報》9月7日第14版)
為家人洗腳本是一個值得發揚的優良傳統,而其產生爭議不外乎形式與內容之爭。而關於為他人洗腳,則是基督教的一個美好傳統。時至今日,儘管這一儀式早已漸漸淡化,仍有不少教會將之傳承下來,並且在特定的時間舉行諸如「洗腳禮」之類的儀式。
據筆者了解,去年10月5日湖北省基督教感恩堂舉辦的「重陽節」感恩聚會上,青年志願者們為500位老人洗腳,他們謙卑地蹲下,為老人脫鞋襪、洗擦長了老繭的腳,向老人說安慰的話、禱告、祝福,老人們個個感動得熱淚盈眶。不少青年也認識到自己並沒有完全放下自己去孝敬父母,更深刻理解了十誡命中有關「孝敬父母」的教導。
今年受難周期間,北京基督教會豐臺堂舉行了一次特別團契聚會,分享了十架七言之後,弟兄姐妹彼此洗腳,互相代禱。豐臺堂一位男性牧師為每位弟兄洗腳,並作祝福禱告;姐妹們兩兩彼此對坐,為對方洗腳、代求。該牧師表示,希望借著洗腳外在的禮儀效法主,提醒我們遵守主的命令,過彼此切實相愛的生活。
今年5月12日,瀋陽市砂山基督教會舉行第四屆「孝親節」活動,期間為400多位老年弟兄姊妹舉行洗腳禮。整個活動有700多人參加,很多青年人帶著自己的父母來到教會,讓他們感受教會的氛圍,進而來了解基督教信仰。
當然,這些外在的禮儀都是美好的,是前輩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們也是藉著種種外在的禮儀而不斷深入了解其內在的精神及本質。例如基督教所宣傳的「洗腳禮」就來自於「耶穌基督為門徒洗腳」這一事件。
據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在被抓的那一夜,與十二個門徒一起用餐(就是著名的最後的晚餐),這中間祂一個一個地洗了這十二個人的腳,並且在洗完之後問他們:「我向你們所作的,你們明白嗎?」也許門徒明白了,也許門徒並不是非常明白,生命並沒有把門徒對這一問題的回應記錄下來。但是從後來耶穌的教導中我們可以發現,祂並不是要門徒每天相互洗腳,而是要他們一直彼此相愛。他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
因此,我們暫且根據耶穌的教導做一個推論,外在的形式並非不重要,但是更加根本的是內在的價值觀。若是我們僅僅以外表的形式為中心,並沒有真實的認識到這一行動所代表的意義,沒有改變我們對人生、對世界的認識,這些外在的形式將形同虛設,也許能給社會和他人帶來些許亮光,卻不能給我們自己帶來任何益處。
行善、行孝,並非在一次的行動中就能夠完成。也許我們總有偷懶的心裡,常常以為我的一次行動就可以建立自己完美的人格、高尚的素質。但是事實往往並非如此,借用一句大家常說的話來講,做一次好事容易,一生都做好事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同樣,給父母洗一次腳容易,一生都愛並且孝敬自己的父母,則只能用自己的一生去證明,而不能用一次的孝行來完結。
耶穌基督對十二門徒的教導也是一樣,真的明白他的教導的人,不會拿著自己曾經給他人洗過腳、付出過來證明自己的偉大或者有愛心,而是以耶穌為榜樣,在自己所能做的事情上盡上百分之百的努力,徹底地去侍奉他人,而不僅僅是給哪個人洗上一次腳叫完成任務了,這個不能說是明白了「耶穌所行的」。
其實,愛本在細微處。如同以利亞見到上帝的場面,以利亞在人生及其軟弱的時候逃離爭戰,一個人躲在山洞裡面抱怨上帝,後來上帝與他說話。聖經記載,上帝不在「崩山碎石」的烈風中,不在「烈風大作」之後的地震中,也不再地震之後的火中,上帝是用極其微小的聲音鼓勵以利亞。這樣微小的聲音,如果我們不用心去聆聽,也許根本就聽不到。
無論是「孝」還是「愛」,都是人間最美的詞語,我們盼望這樣的詞語永遠不失去他們的光彩,即使可以用外在的形式來表現,也不失去她們內在的、永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