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映象網記者深入一線,記錄登封市的優秀教師們最真實的工作、生活瞬間,講述他們不忘初心堅守講臺的動人事跡。
映象網記者 劉少利 實習生 趙萌萌 通訊員 李偉鋒
張向源,登封市商埠街小學教師。自2001年參加工作以來,已度過十九個春秋。從踏上三尺講臺的那一刻起,就把人生的坐標定在了為教育獻身的軌跡上。作為一名教師,忠誠於教育事業,始終以一個優秀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我。從事小學高段數學教學,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熱愛學生,愛崗敬業,勤奮努力,近幾年成績卓著,深受學生的愛戴和家長的歡迎。
積極投身教學改革,勇於探索實踐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虛心地向富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同時張向源也認真鑽研,精益求精,因而在業務上迅速成長起來。她始終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只憑一些簡單的技能技巧是遠遠不夠的,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就要不斷的提高自身潛力,適應形勢發展。
教育教學工作方面,認真學習新課標,刻苦鑽研教材,認真制定了課時計劃,按要求認真備課,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科學創新的教育原則,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力求使教學方法做到新穎。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善於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恰到好處的激發學生討論的欲望,及時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適應課改理念,極大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工作中認真鑽研教材,張向源注重翻閱各種教學刊物,將好的經驗與構思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積極參加教學改革,努力嘗試分層教學,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吃飽吃好」。在分組教學時,通過採取組內合作,組間競賽,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上進意識,提醒優秀生尋找不足,激勵學困生落實雙基,迎頭趕上。
以人為本,抓好學生德育工作
張向源一貫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用心引導學生學習《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使學生「學會做人」。教育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上做個好少年。
張向源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雷鋒在我身邊」、「文明禮儀伴我成長」 、「清明節掃墓」、「學會種植,爭當環保小衛士」 、「讀紅色經典,祭革命先烈」等,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做人,比口頭宣講更有實際效果,讓學生得到實際鍛鍊。始終堅持「德育為先」的教學原則,十分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結合時事經常利用班會、隊會、座談會、等諸多途徑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用愛心澆灌幼苗,架起溝通的橋梁
作為一名教師,都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喜歡上自己。為了贏得他們的理解和信任,張向源用一顆真心去關愛他們,因為教育本身就是一份愛的事業。
她的班上有個孫同學,平時總愛遲到。記得,那一天是本學期的第一次月考,直到第一場考試結束,才看到了孫同學的身影。是因為家裡的鬧鐘沒響,他和爸爸都在家裡睡過頭了,經過打聽得知他在幾個月大的時候父母就已經離異。原來他是一個從小缺失母愛的孩子,此時此刻,作為老師,為自己的失職感到深深自責。張向源和他進行了一次深談,告訴他,六六班的每個學生都是老師的孩子,希望他也能做老師的好孩子。在班裡孫同學顯得有些內向,沉默寡言。課堂上他從不舉手發言,老師就挑一些簡單的題目讓他回答;課下張向源總是找機會主動和他聊天。只要看到他有一點點進步,就在班裡大張旗鼓地給予表揚,就是想讓他變得自信起來。每一次的課堂檢測,他都寫的認認真真,數學作業再也沒有出現過偷工減料。她用真誠和理解贏得了孩子的尊重與信任。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張向源追求的境界。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她將繼續立足實際,認真搞好教學,創造性地開展學校的教育教學、教改科研工作,在教育這片田園裡平凡耕耘,揮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