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發掘宋代墓葬 首次出土堪輿羅經圖有助研究五星八卦二十八星宿

2020-12-17 大眾網

發掘現場 圖由成都文物考古院提供

  「分金定穴、陰陽八卦」,在《鬼吹燈》等小說中,這些理論被渲染得玄之又玄,吸引了不少讀者。然而,這些理論都是從哪「搬運」過來的?近日,隨著成都沙西線彭州支線考古發掘工作落下帷幕,青石村遺址的宋代墓葬讓考古人員眼前一亮,其中的道教遺物與宋代創立的風水流派理氣派有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還首次發掘出土了華蓋宮文鎮墓券。

  現場

  三座宋代墓葬

  出土龍形俑或指示方位

  2018年6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成彭高速公路(成綿複線段)擴容改造工程、沙西線彭州支線建設工程、成什綿複線至石化基地連接線支線建設工程(彭州至昇平第二通道)、彭州市三環路建設工程等4條公路項目徵地紅線範圍內進行了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

  經過近7個月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在青石村遺址發掘出土了豐富遺存。據成都考古研究院發掘現場負責人楊洋介紹,其中的宋代遺存中有三座墓葬,年代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

  其中M1墓室填土中發現有武士俑殘片、腰坑內出土雙系罐、五個捏制的小雙耳杯、一枚大號的崇寧通寶。根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品,銅錢年號等判斷,墓葬時代為南宋早期。

  M2為豎穴磚室墓,單室墓,平面呈長方形,底部中間位置發現有腰坑。出土遺物有陶雞、鎮墓券、武士俑、龍形俑、四系罐、雙系罐、捏制的雙耳杯、扇形湖州銘文鏡、銅錢等。

  「青石村M2出土的龍形俑,有研究者稱為伏龍或者墓龍,也有學者推測和方位有關。」楊洋提到,這些龍形俑在成都西郊外成化小區(端平二年,1235年)和龍泉驛區十陵宋墓、溫江區塞納河畔工地宋墓(嘉定二年,1209年)均有出土,主要起到鎮宅、鎮墓的功用。

  文物

  首次出土華蓋宮文鎮墓券

  上面刻有二十八星宿等信息

  此次考古發掘中,在M1中部發現有兩方鎮墓券,券底部為腰坑。上方鎮墓券為華蓋宮文券,又稱堪輿羅經圖。下方的鎮墓券則刻有八卦等符號。上下兩券之間壓有銅錢,有五銖、開元通寶(713-741)、乾元重寶(758-760)、鹹平元寶(998-1003)、金代正隆元寶(1156-1161,相當於南宋紹興年間)。

  據楊洋介紹,這其中的華蓋宮文鎮墓券還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考古發掘出土。「彭州市博物館館藏有北宋宣和(1119-1125)三年宋承富墓鎮墓券的上下兩方,但都是徵集得來,具體出土地點不清楚。」通過對文物進行初步清理,楊洋也對上面的文字進行了研究。上面刻有四門、天幹地支四卦、二十四山、二十八星宿等信息。楊洋解釋說,漢代讖緯書《河圖》中一篇《河圖括地象》中的表述:「天不足西北,地不足東南。西北為天門,東南為地戶;天門無上,地戶無下。」如此也就明確了天門的方位在「西北」。《山海經·大荒西經》也有關於天門的記載。

  而五星學說起源於公元前4世紀末或3世紀初,「它是在對太陽系五大行星的類比推導的基礎上產生的」,蜀地在五星等解讀方面有深厚底蘊,晚唐迄宋初的蜀中道釋人物畫家往往有星官像之類畫題傳世,《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的作者梁令瓚即是蜀人。

  此外,根據先後天八卦與方位對照表,還可以看到鎮墓券二十四山中所刻為後天八卦其中的四卦:乾坤巽艮。四路、二十四山為逆時針、二十八宿則為順時針。

  分析

  鎮墓券與理氣派有關

  擅長五星八卦,使用羅盤

  據楊洋介紹,從鎮墓券上的信息來看,有諸多理氣派元素,據了解,理氣學派始於閩中,流傳於福建、浙江一帶,這一派擅長五星八卦,使用羅盤,羅盤的層次最多可達二十四層。

  時下熱播的《鬼吹燈·怒晴湘西》中,提到的盜墓門派分為四類,分別是:摸金門、搬山門、卸嶺門、發丘門,而眾多門派中,擅長風水堪輿的摸金理論來源,更像將理氣派理論寫進了小說之中。小說中,摸金校尉的「分金定穴」可以通過分辨「形勢理氣,龍沙穴水」這些風水元素,用羅盤金針,確認古墓精確位置。

  鎮墓券中,上方券一般由同心圓分為數層,下方券則畫出方框,內刻文字,象徵天圓地方。據《考古》1988年第4期報導,1985年,江西省臨川縣溫泉鄉莫源李村農民在窯背山發現南宋邵武知軍朱濟南墓。墓葬出土一批有銘文的瓷俑,其中一件可能是《永樂大典》卷八一九九《大漢原陵秘葬經》中的地理陰陽人張景文一類人物。另外,閩侯懷安以及福州東郊金雞山南宋墓也發現有張仙人俑,表明風水堪輿術在南宋已廣為流行。

  價值

  研究道教文化

  弄清彭州地區宋代道教遺存的分布

  據考古專家介紹,東漢五鬥米道二十四治的陽平治就在如今彭州的海窩子。這次發現的羅經圖,與此前在彭州發現的另外兩件都同時表明,彭州地區道教文化值得深入研究。

  「宋代墓葬腰坑上部出土的鎮墓券和器物對於了解當時的葬風葬俗、隨葬品組合等提供了重要信息。」據考古專家介紹,此次發掘的遺存,尤其是二十八宿鎮墓券的出土,算是成都平原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的墓券堪輿羅經圖,這對於研究彭州地區宋代道教遺存的分布、理氣派的風水堪輿理論和形勢派的盛行地域範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八卦、天幹、地支、二十四山、二十八宿、天地人鬼四路等有著重要意義。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宦小淮實習生楊培攝影記者王紅強

相關焦點

  • 成都發掘宋代古墓 墓中驚現「陰間房產證」(圖)
    昨天下午,成都建設南街一工地上發現了宋朝古墓,除4尊活靈活現的陶俑重見天日外,最引人注目的還有一塊刻著漢字的石碑,專家說,這是「買地券」,相當於陰間的房產證。成都市區再現古墓。昨日,成都建設南街一工地上,一座古墓出土。考古工作人員從墓葬內清理出4尊完整的陶俑,一塊石碑,銅鏡、陶瓷胭脂盒等物品。專家確認這是一座宋朝時的墓葬。
  • 成都漢墓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漢織機模型(圖)
    本版攝影吳小川   成都天回鎮漢代墓群公布發掘成果,創下多個國內首次  華西都市報:成都老官山漢墓考古取得重要發現。昨天,成都老官山漢代墓群公布發掘成果,讓穿越2000年的想像成為可能。2012年7月中旬,為配合成都地鐵3號線施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金牛區天回鎮建設工地(俗稱老官山)進行搶救性發掘。  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漢代蜀錦織機模型,填補了中國絲綢紡織技術的考古空白。而出土的九部醫書中的部分醫書,極有可能是失傳已久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
  • 江蘇近年來首次對宋墓的大規模發掘,展開千年前南京城畫卷
    而隨著南京石門坎古墓葬群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宋代南京普通民眾的生活隨之呈現至大眾眼前,描繪出一幅千年前南京城的繁花似錦圖。考古發現為宋代南京城市發展史研究提供實物材料石門坎古墓葬群位於秦淮區,東至紫金西路,南至光華路,西至御道街,北至護城河。
  • 河北臨漳發現宋代女性「纏足」墓葬
    新華網石家莊4月14日電(記者齊雷傑)記者13日從河北臨漳縣文物旅遊局獲悉,這個縣一項考古勘探發現了五座古代墓葬和一口古井,其中一座宋墓女性墓主的腳骨因「纏足」嚴重畸形。這些發現,為研究宋代埋葬制度和古代「纏足」習慣提供了參考資料。
  • 首座火燒痕跡大溪文化墓葬出土
    公式巫山大水田遺址航拍圖。 (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昨天,來自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消息,首座擁有火燒痕跡的大溪文化墓葬,在我市巫山縣大水田遺址出土。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墓主人死後屍體被焚燒?除了常見的陶製隨葬品外,這個遺址裡還出土了哪些隨葬品?巫山縣大水田遺址考古現場負責人代玉彪一一揭開謎底。
  • 成都金堂發掘219座崖墓 這兩件精美玻璃耳環「亮了」!
    依山開鑿的崖墓,在成都平原是既壯觀又神秘的存在。考古專家們一次次發掘,正讓他們揭開「面紗」。今日,文旅君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為配合金堂縣某房地產項目建設,2019年3月中旬,該院在對該項目文物勘探過程中發現了金堂趙鎮中興村崖墓群。經上報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後,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該院對這一崖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東漢晚期至六朝時期崖墓219座。
  • 西周都城鎬京遺址首次出土12塊鱷魚骨板
    [摘要]陝西省考古研究院11日透露,考古人員在陝西境內鎬京遺址發掘出土了12塊鱷魚骨板,是豐鎬遺址首次出土該類遺存。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鎬京遺址考古隊隊長嶽連建介紹,去年考古人員發掘清理灰坑102座、墓葬10座、水井4眼、陶窯2座、房址1座。出土陶器、銅器、石器、骨器等各類器物249件,出土陶器碎片104箱、獸骨18箱。
  • 墓葬研究工作坊︱唐宋墓葬考古的趨勢;類型研究的適用性
    從唐墓考古發現來看,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察期間發掘的阿斯塔納墓和哈拉和卓墓地,可能是中國境內唐墓所進行的首次系統、科學的考古工作,遺憾的是,西方學者對於寫本、圖像的興趣遠甚於墓葬的考古學研究。1928年開始的小屯十二次發掘中先後發現172座隋唐墓,這是中國學者自主發掘唐墓的肇始,因條件所限,2005年出版的報告實際上只是對當時發掘記錄的整理。
  • 國家文物局:宋代沉船「南海一號」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
    國家文物局第三期「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南海Ⅰ號」宋代沉船發現於1987年,2007年運用沉箱進行整體打撈,安置於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2014年啟動系統性的保護髮掘工作,至2019年,船貨清理取得階段性成果。
  • 復原「五星出東方」織錦遇到難題,意外出土了織機,終於完成任務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95年10月,在新疆和田民豐地區的尼雅遺址之內,一支考古團隊,正在對遺址進行著緊張的發掘。幾個月以來,考古隊員們都在不懈的努力,可是仍然收效甚微,所發現的文物不僅數量較少,而且大部分沒有太高價值。正是因為如此,不少考古隊員們都有些灰心喪氣,所幸團隊中的東方教授及時給予大家鼓勵,這才令發掘工作進入另一波高潮。
  • 墓葬美術的方法與觀念:古代墓葬美術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側記
    李星明(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的《河北平山王母村唐代崔氏墓山水畫試探》發言,主要從歷史文化、宗教和繪畫史等角度對2016年發掘的河北省平山縣王母村唐天祐元年(904)崔氏墓的墓室壁畫進行了研究。通過分析此墓中的束蓮柱、摩尼寶珠、塔形槨室等佛教圖像和建築因素,推測槨室北壁山水畫中的枯榮雙樹具有佛教意涵,並以佛教經論文獻論證。
  • 河北張家口宣化區下八裡村,大型遼代墓葬群,考古發掘和歷史發現
    1989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這兩座墓葬的發掘工作開始了,經過初步勘探兩座墓葬保存完好,沒有被盜痕跡,考古隊想到在18年前附近不到50米位置發掘時墓葬存在謎團,在這次的發掘專家們也聯到一起研究,將這墓定為1號墓,其中一座墓的墓室為單室六角形墓室為2號墓,另一座墓則為單室圓形墓室3號墓,兩座墓都是磚砌結構。
  • 陝西北宋孟氏家族早亡人墓地出土精美耀州窯瓷器 墓誌顯示北宋盜墓...
    央廣網西安11月17日消息(記者雷愷)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今年6月至10月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的杜回墓地進行考古發掘,發掘漢唐、宋金及明清時期墓葬40餘座。其中,發掘的5座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這是近年來關中地區繼藍田呂氏家族墓葬發現以來宋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新發現。孟氏家族墓葬(央廣網發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孟氏家族5座墓葬均系豎穴墓道洞室墓,形制相同,規模相當,主要由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組成。發掘確認,北排2座墓葬在2010年前後被盜,倖存兩方青石墓誌;南排3座墓葬形制保存較為完整,未遭盜擾,隨葬品豐富。
  • 考古2019︱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城市與墓葬,生死兩徘徊
    該墓雖為早年發現,但系本年度首次公布,墓中出土70多枚銅錢,為東晉南朝時期以建康為中心的墓葬編年研究積累了較為重要的材料。此外,江寧街道新市鎮建設PPP項目(華西地塊)亦發現不少六朝早期墓葬,多為小型疊澀頂磚室墓。
  • 西安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出土罕見耀州窯青釉瓷器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中新網西安11月17日電 (記者 田進)陝西省考古研究院17日透露,考古人員在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發掘漢唐、宋金及明清時期墓葬40餘座。其中發掘的5座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系近年來關中地區繼藍田呂氏家族墓葬發現以來,宋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新發現。圓形香盒。
  • 美術研究|唐代花鳥畫研究的新視野——墓葬材料引發的思考!
    這些墓葬中出土的材料極大地推動了對唐代花鳥畫的認識,相關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最早進入人們視野的唐代獨幅動植物主題繪畫即是新疆阿斯塔那217號墓出土的壁畫花鳥六扇屏風⑥和哈拉和卓50號墓唐代張德準墓出土的紙本花鳥屏風⑦。前者雖然繪在墓室的牆壁上,卻用紅色的邊框區隔開六幅畫面,以說明這些畫是與後者性質相同的「屏風」。
  • 湖南寧鄉發現千年古墓群,還出土了「火鍋」?
    其中一座漢代墓葬出土了一件鐵釜,配有三腳支架,底部還有焚燒使用過的痕跡,與現代火鍋十分類似。該考古項目負責人楊寧波介紹,從墓室規格和陪葬品來看,這座墓葬應為東漢時期的平民墓。該墓群位於南芬塘村的北部山上,西距208省道不到五百米,山的西、南、東面山腳為居民聚集區。
  • 河北宣化區遼代墓葬群,困擾考古界謎團,在二十年後發掘破解結果
    10號墓位於下八裡遼墓群的東南方和7號墓相鄰,和1號張世卿的墓葬也僅僅相隔50米左右,更為重要的是從外圍探測來看它應該保存比較完好,雖然10號墓沒有被盜,出土了很多隨葬品,但由於墓室自身的腐朽損毀現場情況很不理想,在墓葬沒有發掘之前考古人員還是充滿期待的。
  • 成都寬窄巷子出土千年貼金佛像 造像雕刻精美(圖)
    12月15日,離成都寬窄巷子不遠的下同仁路考古發掘現場,出土大量佛像等文物。但近期在成都的一次考古發掘,把我們的目光聚焦到了距今約1500年的南北朝時期。12月15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透露,今年11月以來,他們在青羊區下同仁路126號,原為成都市水錶廠廠區的考古發掘現場,出土了80餘件石刻佛像及殘件。  緊挨著這些佛像坑的,是已經確定為唐代晚期以來修築的羅城西牆。
  • 運河遺址出土宋代瓷塑 力證蹴鞠源自中國
    淮北柳孜運河遺址和通濟渠泗縣段都進行了不止一次考古發掘,兩地累計出土近萬件文物。淮北市博物館因為展陳著柳孜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更名為隋唐大運河博物館。近日,記者走進該博物館,尋找運河遺珍的故事。唐代漕運船身首異處柳孜遺址共出土9艘唐代沉船,其中兩艘獨木舟,其餘均為平板木底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