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現場 圖由成都文物考古院提供
「分金定穴、陰陽八卦」,在《鬼吹燈》等小說中,這些理論被渲染得玄之又玄,吸引了不少讀者。然而,這些理論都是從哪「搬運」過來的?近日,隨著成都沙西線彭州支線考古發掘工作落下帷幕,青石村遺址的宋代墓葬讓考古人員眼前一亮,其中的道教遺物與宋代創立的風水流派理氣派有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還首次發掘出土了華蓋宮文鎮墓券。
現場
三座宋代墓葬
出土龍形俑或指示方位
2018年6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成彭高速公路(成綿複線段)擴容改造工程、沙西線彭州支線建設工程、成什綿複線至石化基地連接線支線建設工程(彭州至昇平第二通道)、彭州市三環路建設工程等4條公路項目徵地紅線範圍內進行了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
經過近7個月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在青石村遺址發掘出土了豐富遺存。據成都考古研究院發掘現場負責人楊洋介紹,其中的宋代遺存中有三座墓葬,年代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
其中M1墓室填土中發現有武士俑殘片、腰坑內出土雙系罐、五個捏制的小雙耳杯、一枚大號的崇寧通寶。根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品,銅錢年號等判斷,墓葬時代為南宋早期。
M2為豎穴磚室墓,單室墓,平面呈長方形,底部中間位置發現有腰坑。出土遺物有陶雞、鎮墓券、武士俑、龍形俑、四系罐、雙系罐、捏制的雙耳杯、扇形湖州銘文鏡、銅錢等。
「青石村M2出土的龍形俑,有研究者稱為伏龍或者墓龍,也有學者推測和方位有關。」楊洋提到,這些龍形俑在成都西郊外成化小區(端平二年,1235年)和龍泉驛區十陵宋墓、溫江區塞納河畔工地宋墓(嘉定二年,1209年)均有出土,主要起到鎮宅、鎮墓的功用。
文物
首次出土華蓋宮文鎮墓券
上面刻有二十八星宿等信息
此次考古發掘中,在M1中部發現有兩方鎮墓券,券底部為腰坑。上方鎮墓券為華蓋宮文券,又稱堪輿羅經圖。下方的鎮墓券則刻有八卦等符號。上下兩券之間壓有銅錢,有五銖、開元通寶(713-741)、乾元重寶(758-760)、鹹平元寶(998-1003)、金代正隆元寶(1156-1161,相當於南宋紹興年間)。
據楊洋介紹,這其中的華蓋宮文鎮墓券還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考古發掘出土。「彭州市博物館館藏有北宋宣和(1119-1125)三年宋承富墓鎮墓券的上下兩方,但都是徵集得來,具體出土地點不清楚。」通過對文物進行初步清理,楊洋也對上面的文字進行了研究。上面刻有四門、天幹地支四卦、二十四山、二十八星宿等信息。楊洋解釋說,漢代讖緯書《河圖》中一篇《河圖括地象》中的表述:「天不足西北,地不足東南。西北為天門,東南為地戶;天門無上,地戶無下。」如此也就明確了天門的方位在「西北」。《山海經·大荒西經》也有關於天門的記載。
而五星學說起源於公元前4世紀末或3世紀初,「它是在對太陽系五大行星的類比推導的基礎上產生的」,蜀地在五星等解讀方面有深厚底蘊,晚唐迄宋初的蜀中道釋人物畫家往往有星官像之類畫題傳世,《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的作者梁令瓚即是蜀人。
此外,根據先後天八卦與方位對照表,還可以看到鎮墓券二十四山中所刻為後天八卦其中的四卦:乾坤巽艮。四路、二十四山為逆時針、二十八宿則為順時針。
分析
鎮墓券與理氣派有關
擅長五星八卦,使用羅盤
據楊洋介紹,從鎮墓券上的信息來看,有諸多理氣派元素,據了解,理氣學派始於閩中,流傳於福建、浙江一帶,這一派擅長五星八卦,使用羅盤,羅盤的層次最多可達二十四層。
時下熱播的《鬼吹燈·怒晴湘西》中,提到的盜墓門派分為四類,分別是:摸金門、搬山門、卸嶺門、發丘門,而眾多門派中,擅長風水堪輿的摸金理論來源,更像將理氣派理論寫進了小說之中。小說中,摸金校尉的「分金定穴」可以通過分辨「形勢理氣,龍沙穴水」這些風水元素,用羅盤金針,確認古墓精確位置。
鎮墓券中,上方券一般由同心圓分為數層,下方券則畫出方框,內刻文字,象徵天圓地方。據《考古》1988年第4期報導,1985年,江西省臨川縣溫泉鄉莫源李村農民在窯背山發現南宋邵武知軍朱濟南墓。墓葬出土一批有銘文的瓷俑,其中一件可能是《永樂大典》卷八一九九《大漢原陵秘葬經》中的地理陰陽人張景文一類人物。另外,閩侯懷安以及福州東郊金雞山南宋墓也發現有張仙人俑,表明風水堪輿術在南宋已廣為流行。
價值
研究道教文化
弄清彭州地區宋代道教遺存的分布
據考古專家介紹,東漢五鬥米道二十四治的陽平治就在如今彭州的海窩子。這次發現的羅經圖,與此前在彭州發現的另外兩件都同時表明,彭州地區道教文化值得深入研究。
「宋代墓葬腰坑上部出土的鎮墓券和器物對於了解當時的葬風葬俗、隨葬品組合等提供了重要信息。」據考古專家介紹,此次發掘的遺存,尤其是二十八宿鎮墓券的出土,算是成都平原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的墓券堪輿羅經圖,這對於研究彭州地區宋代道教遺存的分布、理氣派的風水堪輿理論和形勢派的盛行地域範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八卦、天幹、地支、二十四山、二十八宿、天地人鬼四路等有著重要意義。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宦小淮實習生楊培攝影記者王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