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學的圖書館在學校的鶯鳴湖畔,環境清幽。目前擁有178.8萬冊藏書,涵蓋了九大學科,電子圖書有128.8萬冊。
很難想像,如今這座於2002年投入使用的圖書館,在1978年,只是一間小小的資料室。
說起成都大學圖書館藏書的特色,特在地方閱覽室和古籍閱覽室。
地方文獻閱覽室的牆上掛了不少老成都的老照片:老東門碼頭、老皇城壩,老地圖。閱覽室黃杉老師介紹:「這間閱覽室圍繞成都地域文化特徵,收集了成都地區部分歷史和現實資料,是成都社會文化歷史的一個縮影。」內容包括地方志、專業志、巴蜀名人名作及相關評述專著、民風民俗、特色飲食、傳說掌故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資源。自建的巴蜀名人資源庫、民俗研究全文庫、地方文獻目次資料庫等,既能有效地保護文獻,又便於讀者獲取資料。
這間閱覽室裡,成都名人名作及相關評述專著也有不少。比如李冰、李白、杜甫、範鎮、嶽鍾琪,也有經學家廖平、史學家蒙文通、大家謝無量、文人巴金、李劼人、畫家張大千等名人的著作。
和其他大學類似,不少老教授選擇把自己的藏書捐贈給學校圖書館。在古籍閱覽室,就有該學校退休老師張玉林捐贈《表母字音圖》和碑片和拓片等共計140冊。
張玉林老師一直愛好收藏碑帖拓片,曾遍訪蜀中名人賢達和名山名剎,收集名碑拓片,其中曾國藩手書「溫恭朝夕」碑拓片和清代傑出詩人、詩論家、著名書畫家張問陶先生手書的詩文碑拓片尤為珍貴。
在張老師的捐贈中,還有一幅測繪於1948年《成都市街道詳圖》,是了解成都街名、規劃變動的重要參考資料。張玉林老師還捐贈了其父張亮青先生推廣漢語注音符號的資料和教學輔助工具。「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在推廣語言文字改革。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39個注音字母。1935年,張亮青先生同車耀先、盧劍波發起創辦《語言》雜誌,推廣漢語語音改革。在張玉林先生捐贈的圖書中,就有民國時期語言文字改革資料如《國音字母比聲圖》。
古籍閱覽室還有其他高校所沒有的東西——一套古籍雕版。在靠牆的桌子上,整齊堆放了特製的匣子,匣子外標有《寒山子詩》和序號。
而在閱覽室靠窗的書桌上,有隻刻了一半的未完成雕版,也有調好的藍靛墨水,和一套頗具古風的印刷工具,讓讀者在閱讀古籍線裝書之餘,了解它的印刷與裝訂過程。
閱覽室駱秀文老師介紹,選用的《寒山子詩》底本是民國時期依宋版印刷,是當時雕版印刷的標杆,很有價值。為此他多次前往北京,並從北師大得到影印版。雕刻用的木板是從定州找到的棗梨木,請到一位叫蔣玉林的先生雕刻。
遺憾的是,蔣先生在雕刻過程中因病去世,有一塊木板只做了一半。駱秀文介紹,這種方式又叫「覆刻」,用宣紙油印並裝訂成冊,與普通影印版本相比,更具古風餘韻。
圖文/成大新聞網
微信編輯/楊豪傑
成都大學官方微信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我們歡迎您的投稿,投稿郵箱:1727335007@qq.com。
您的問題和建議也可直接回復微信,成成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