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手媽媽來說,本以為坑過十月懷胎的艱辛,經受住分娩時的痛苦,自己就輕鬆了。可不曾想產後惡露痛,傷口撕裂痛,漲奶痛,寶寶吃奶痛......各種痛把人折磨的是,坐不舒服,站不舒服,躺著更不舒服,讓人無時無刻都覺得痛不欲生。
除了產後痛,產後還有一些「尷尬」事件更會讓媽媽們無地自容。
地鐵上來一位抱著孩子的媽媽,安靜的坐在位置上,過了沒幾站,這位媽媽就抱著孩子站起來準備下車。可是當她站起來的一瞬間,旁邊一個小夥子立馬對周圍人說到:「快看,她竟然尿褲子了」,隨後拿出手機,明顯打算拍視頻。
這位媽媽聽到小夥子這句話後立馬羞紅了臉,此時地鐵還沒到站,媽媽只能手足無措的抱著孩子站在那裡,雙手似要擋著什麼。想要說些什麼,但最終欲言又止。
此時站在這位媽媽旁邊的一位大媽看不下去了,開口回懟道:「拍啥拍,回去問你媽懷你的時候尿過沒有,一點公德心都沒有,還在這裝什麼大尾巴狼?」一邊說一邊拍拍媽媽的肩膀表示安慰。
此時周圍人也紛紛譴責這個小夥的行為,也許被周圍人的氣勢嚇住了,小夥子收起了手機,車門一開,逃也似的消失在了人流中,這位媽媽向大媽和車廂裡的人道謝了之後也下車了。
此事被有心人記錄下來發到了網絡上,立即引起網友的紛紛熱議,其中有位媽媽說:「哺乳期面對的尷尬實在是太多了,尤其是漏尿,壓根就憋不住。」
那麼,媽媽哺乳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尷尬事」,又該如何避免呢?
一、「漏尿」不尷尬,正常發育
大部分媽媽生完孩子後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其實不用太過擔心,這是由於懷孕期間,膀胱受到了胎兒的擠壓,造成形變,使膀胱的容量變小。存尿量變少了,但是尿液的產生速度卻沒變,這就是導致媽媽們孕期尿頻的一個主要原因。生產寶寶的時候,媽媽的盆底肌的彈性纖維受到擠壓會斷裂,萎縮,造成肌肉鬆弛。
一般媽媽在產後的一個半月左右會去醫院檢查身體的恢復情況,其中有一項測試就叫做「盆底肌測評」。正常結果一般在3-5級之間,但由於產後媽媽身體還處於虛弱狀態,所以盆底肌的力量一般在0-2級,此時醫生會讓你做專業的康復訓練。而在盆底肌恢復的這一段期間,最不可避免的產生一種尷尬情況就是「漏尿」。
研究表明,媽媽在產後的6-8周時間段,盆底肌力下降的最為嚴重,此時尿失禁的發生概率會在15%-40%之間,而如果在孕期就發生尿失禁情況的媽媽,哺乳期「漏尿」得概率會更大。
此時真的就會出現如「笑尿了」「嚇尿了」「緊張的尿了」這種情況,嚴重的坐著不動尿液也會不由自主的流出來。
如何有效的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避免媽媽們的「尷尬」?媽媽們可以通過凱格爾運動法來鍛鍊盆底肌,促進盆底肌的快速恢復。
凱格爾運動是公認的對恢復盆底肌有效的方法,即將盆底肌收縮5秒然後放鬆5秒。通過不斷的收縮和放鬆來刺激盆底肌的恢復,產前也可以做,會使盆底肌的受損情況減少。
此外媽媽在出門的時候如果擔心自己出現「漏尿」的狀況,可以準備好一些專業的護墊,以應對最壞的情況發生。
二、發生「漏奶」該怎麼辦?
很多媽媽在哺乳期遇到的另一件尷尬事就是「漏奶」,又稱乳房溢奶。往往寶寶在吃奶的時候,另一側的乳房也會分泌出乳汁,很多媽媽表示,剛換的衣服又要換。
一般來說,乳房溢奶和媽媽的奶水的多少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有些奶水比較少的媽媽也會出現「漏奶」的情況。導致媽媽出現漏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媽媽體內氣血虛弱。
媽媽在分娩的時候要消耗大量的體力,幫助寶寶順利出生,加上分娩的時候失血較多,產後得不到科學調養,就會造成氣血虛弱引發「漏奶」。
如何讓媽媽有效的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漏奶」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從哺乳開始到第6周左右,在這期間,由於寶寶和媽媽之間還沒有形成哺乳的規律,也因此「漏奶」在這一階段發生的最多。
出現漏奶,媽媽們不必多餘擔心,這對寶寶來說也是件好事,媽媽可以適當的給寶寶增加哺乳的次數,掌握餵養寶寶的規律,縮短和寶寶之間的適應期,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