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在建設之初就規劃了城市的發展方向,其中一個方向就是建成一個「海綿城市」,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城市才算是海綿城市呢?海綿城市又有什麼好處呢?
說起海綿城市我們大多數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其實它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然後充分發揮建築綠地,道路水系統,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收,滲透,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自然淨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過去,城市建設追求用地一馬平川,往往會填湖平壑。而海綿城市的要求是,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湖、溼地、坑塘、溝渠等「海綿體」不受開發活動的影響;受到破壞的「海綿體」也應通過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生態等手段逐步修復,並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
」海綿城市「最主要的意義在於雨洪有效管理,也就是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細分了說通過建設海綿城市,增加城市的海綿體,讓降落的雨水能快速滲透到地下,減少地表徑流,緩解城市內澇,補充地下水。同時能起到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雨島效應等作用。修復和治理城市生態環境,構建綠色健康和諧的生態體系。增加城市美觀。海綿城市建設手段中的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綠色屋頂等技術手段,還能增加城市美觀度,提高城市品位。
中國在治理江河的洪水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上遊進行退耕還林,植樹造林活動,通過植樹,減少地表徑流,讓雨水不會直接流到江河湖波,而是在山裡停留下來,一是為了山裡樹木提供水分,二是減少河水中的泥沙量,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城市裡,城市的大面積硬化地面,導致雨水沒有下滲空間,只能夠通過排水管道排到河流中去,一旦遇到大雨,就會出現河水倒灌的現象。而海綿城市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海綿城市的建設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的技術要求。
一,滲透,減少硬質鋪裝,充分利用自然土壤滲透作用,減少徑流涵養生態與環境,存集水資源。
二,滯留,通過雨水滯留以空間換時間。提高雨水滲透的作用,同時緩解雨水匯集速度,延遲雨水大量聚集,降低排水強度和災害風險。
三,存儲,降低峰值流量調節時空分布,為雨水利用創造條件。
四,淨化,減少面源汙染,降解化學懸浮物,空氣顆粒物等主要汙染物,改善城市環境。
五,利用,充分利用雨水資源和再生水,提高用水效率緩解水資源短缺。
六,排走,構建排水體系避免多餘水患,避免發生內澇災害,確保城市運行安全。
北京市政府對通州區提出了要求,對於城市副中心2020年20%的建成區面積將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2022年35%的建成區面積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目標;2030年80%建成區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通州區在設計建造時考慮到這個問題,對雨水進行停留,鏡河河道兩側地下埋設了排水方涵,其容積之大甚至可容私家車通行,可容納約55萬立方米雨水。在方圓6平方公裡的行政辦公區,雨水全部匯入方涵暫時存儲,一旦降雨大於20年一遇標準,方涵內的溢流堰將把河水分流至鏡河,再排入北運河。這些存儲用水,通過淨化,用於城市清掃和澆灌,及減少了自來水的使用,又增加了城市的存水能力。
根據政府部門的持續四年監測表明,城市副中心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實施後,年平均地下水位較2016年回升了4米,並有明顯的繼續上漲趨勢。城市的地下水恢復了,曾經的華北區域的地下水出現超採的情況,導致地下水資源匱乏,出現了採空區,現在海綿城市正在一步步的糾正過去我們犯下的錯誤。過去我們擔心雨水太大,發生內澇現象,現在情況發生很大變化,人們不再擔心雨水泛濫成災,而是糾結於雨水總是白白地流走。
海綿城市的主要目的在于堅持生態為本、自然循環,充分發揮山水林田湖草等原始地形地貌對降雨的積存作用,充分發揮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墊面對雨水的滲透作用,充分發揮溼地、水體等對水質的自然淨化作用,實現城市水體的自然循環。在城市的使用上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