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根據中央部署和教育部要求,清華大學啟動定點幫扶雲南省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工作。四年來,清華大學凝聚廣大師生與校友力量,面向南澗紮實開展了教育、醫療、產業等多個重點扶貧項目,有力助推南澗縣經濟社會發展。
「健康是民生之本」,清華大學充分發揮醫療資源優勢,以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為主體,以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救助項目為抓手,在南澗縣大力開展醫療扶貧工作,有效解決患兒家庭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在開展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救助項目中,醫院、地方政府、慈善基金三方通力合作,形成有效的合作救助模式,並在全國範圍內得以成功推廣。
一、 紮實開展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救助,切實解決群眾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是危害患病兒童身體健康的重大疾病,也是新生兒的高發病。據統計,我國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高達0.7至1.1%,每年新增約15萬先心病患兒。南澗縣及所在的大理州,地處偏遠、海拔較高、受地理環境、經濟條件、衛生保健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兒童先心病的發病率相對較高。受制於當地的醫療和經濟條件,長期以來,相當多的患兒未能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此外,因先心病治療花費導致的因病致貧、返貧也成為困擾當地患兒家庭的嚴峻問題。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為一體的三級綜合醫院,醫院在治療各種心臟病,尤其是疑難、危重、複雜先天性心臟病方面達到國內外領先水平。多年來,清華一附院也與多家慈善組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2013年5月,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選派心臟中心專家前往南澗縣婦幼保健院,首次在南澗縣進行疑似先心病患兒篩查工作,首批確診5名患兒需手術治療。清華一附院積極與多年的合作夥伴——愛佑慈善基金會(成立於2004 年,是中國首家註冊成立的非公募基金會,專注於孤貧兒童的救助)溝通,並通過南澗縣政府協調,對貧苦家庭患兒的治療費用達成了醫院減免一部分、當地農合報銷一部分、慈善基金會救助一部分的優惠措施。當地民政部門還贊助一定數額的交通費用,繳費採用醫療費用手術後統一結算的方式。這樣儘可能減少了患兒家庭的經濟負擔。考慮到有些患兒家庭居住在深山,沒有文化,路途不熟等實際困難,南澗縣政府還選派當地醫務人員,組織患兒家庭統一乘車赴京治療。到京後清華一附院派專人、派車接站,保證了整個院前流程的無縫對接,最大程度保障了患兒的安全抵達。入院也採取綠色通道,簡化流程。患兒術後進行定期隨訪、複診,保證手術患兒的全程服務質量。2013年5月底,5名患兒來到北京一附院,6月接受免費手術治療並全部康復出院。針對5名患兒家庭,一附院引入慈善救助資金近10萬元,極大減輕了患兒家庭經濟負擔。此次先心病患兒救助活動規模雖然不大,但效果顯著,在南澗縣以及大理州引起了強烈反響。
2013年9月,清華一附院院長、心臟外科知名專家吳清玉,黨委書記關兆東及心臟中心3名專家一起赴大理州人民醫院、南澗縣婦幼保健院進行了大規模先心病篩查活動。三天共計篩查先天性心臟病疑似患兒366名,其中確定需要手術治療的有206名。此次篩查覆蓋了大理州所屬的11個縣。期間,吳清玉在當地指導實施一臺罕見複雜主動脈竇瘤、合併心內感染病灶清除手術。
2013年10月,大理州人民政府、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愛佑慈善基金會籤署三方協議,共同發起「大理州——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家庭先心病兒童救助行動」,迅速將先心病兒童救助項目從南澗縣向整個大理州全面推廣。
2014年5月,清華一附院新一任黨委書記類延旭帶隊,赴大理再次開展大規模兒童先心病篩查,篩查患兒267人,確診121人。2015年10月,清華一附院專家分別在大理州人民醫院、南澗縣婦幼保健院、賓川縣婦幼保健院設置篩查點,開展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篩查。此次篩查,輻射大理州12縣市,並首次拓展至周邊普洱市景東縣和臨滄市雲縣鳳慶縣。本次活動共篩查疑似患兒385人,確診147人。2016年10月,吳清玉、類延旭帶領心臟中心專家醫療隊一行10人,赴大理州人民醫院和南澗縣婦幼保健院開展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篩查,本次篩查覆蓋大理州12個市縣和普洱市景東縣,共篩查疑似患兒290人,確診91人。以上篩查確診的患兒,絕大部分都會來京在一附院接受手術治療。
截至2016年底,清華一附院為大理全州篩查先心病疑似患兒共計1364名,確診570名患兒需要手術治療。已有454名患兒,分成18批來清華一附院接受了手術治療,並獲得基金救助款680餘萬元,清華一附院還減免掛號、檢查費用共計40餘萬元。其中,在南澗縣完成5批289名先心病疑似患兒的篩查,確診64名患兒需要手術治療,59名患兒完成手術,爭取基金救助款73萬餘元,清華一附院減免掛號、檢查費用近10萬元。
二、 兒童先心病救助項目效果顯著,形成了有效的合作救助模式,並在全國成功推廣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大理州及周邊縣開展的先心病救助項目,使患兒享受了優質醫療資源,獲得了很好的救治效果,同時最大限度地減輕了患兒家庭的經濟負擔。救助活動得到了患兒家長及當地社會的高度讚譽。
中央電視臺以清華一附院在大理州開展先心病救助項目為素材攝製了三集「新春走基層」節目,於2014年2月9、10、11日連續播出。2016年2月21日,中央電視臺《夢想公益盛典》節目以短片形式報導清華一附院在南澗縣開展先心病救助項目。短片「主人公」——南澗縣公郎鎮沙樂村村民羅國順的5歲小女兒羅豔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因為家裡經濟困難,多年得不到有效治療。通過救助項目,小羅豔第一次走出深山,來到北京,在清華一附院接受了先心病手術治療,從此掀開了人生嶄新一頁。小羅豔的父親羅國順面對鏡頭激動地說:「我做夢都沒想到會有這一天!感謝黨委、政府,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愛佑慈善基金會,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讓我們全家看到了新希望!」
在開展先心病患兒救助的探索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醫院減免一部分、基金捐助一部分、新農合報銷一部分」這種醫院、政府、慈善基金三方合作的有效模式。愛佑慈善基金會不僅出資救治,而且還委託獨立的有資質的第三方評審機構對先心病救助項目進行評估,保證了項目的實施效果。
醫院、政府、慈善基金三方合作模式效果顯著,具有很強的推廣性,目前已經從雲南大理輻射到周邊乃至全國貧困地區:雲南的楚雄州大姚縣、臨滄市永德縣、普洱市景東縣等先心病高發區域也加入到項目中來。大姚縣的第一批25名患兒,景東縣的10名患兒已在清華一附院接受治療。自2014年以來,清華一附院還陸續在安徽省霍邱縣、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黔西南州興仁縣,青海省德令哈市等地積極合作推進政府、醫院、慈善基金三方合作救助的模式,幫助更多貧困家庭的先心病患兒早日接受手術救治,擺脫痛苦。可以說,清華一附院開展的兒童先心病救助工作,已經由最初的南澗「星星之火」,形成了大理乃至全國的「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