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教培校長參考,作者:黃平
1、政府對教培行業的監管,只會加強,不會減少,並且會越來越嚴。
2、對區域龍頭來說,少出錯不要採取比較低端的招數,活下去就沒有問題。
3、探究商業模式的時候,不需要過分地自己去構思探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觀察一線城市的大機構在做什麼。
4、現在是一個擴張的好機會,我樂觀地認為明年會是線下教培大年,今年所有的工作布局都將為明年打一個紮實的基礎。
以上是竇教育董事長、江蘇雄孩子機器人董事長黃平的思考和判斷。在伯索雲舉辦的第四屆教育科技金陵峰會上,黃平做了《擁抱變化中,堅守不變利瑪竇OMO探索之路》的主題分享。
01
教培行業巨變,但線上不可能取代線下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線下教培未來三年演變的觀察和思考。
第一,政策將會越來越嚴格。
最近教培機構們都很不容易,但是利瑪竇更加艱難一點。為什麼呢?我們不只經歷了疫情,還經歷了家長投訴和政府檢查。這兩個月我們測試了一款新產品,但是家長端對產品和效果不滿意,他們不僅在網上發布輿論帖子引發了好幾萬的點擊量,還向工商局打電話留言。第二天工商和稅務就給我們機構打電話問詢,進行稅務調查。
最後在我們的機構稅務情況良好,各方面也比較合規的情況下,還花費了將近100萬才把這件事情處理好。另外,我們在昨天收到通知,從11月30日開始,政府將對利瑪竇在常州的兩個校區進行資金監管。
所以,從這些事情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接下來政府對教培行業的監管,只會加強,不會減少,並且會越來越嚴。
第二,市場競爭加劇。
據我了解,疫情開始之後,學而思已經連續在上海各地區選址,裝修20多個校區。所以,隨著全國性機構的拓展布局,我們這些地方機構的競爭將會越來越高。
第三,本地機構仍然有三年的窗口期。
首先,各地的區域龍頭下沉速度和人才培養都比較慢,我們還有成長空間。其次,與學而思這樣的全國性機構來比,我相信我們的創業者遠遠有能力與他們的職業經理人PK。所以,我覺得雖然三線城市的競爭力度在不斷加強,但是作為地方機構我們仍然有三年的發展窗口期。
第四,疫情之後長尾效應凸顯,小機構們因為跟不上時代將被逐漸弱化掉,教培行業的準入門檻也會快速遞增。
第五,對區域龍頭來說,少出錯不要採取比較低端的招數,活下去就沒有問題。
第六,線上不可能取代線下。
為什麼這麼說呢?講三個邏輯:
1)市場看的是供求關係,而不是資本和科技。隨著城市化的集中,和90後、95後家長的崛起,我們認為線下教培的複合增長率在10%以上,是增長的。以我們常州市的情況為例,常州市學而思是最早期採用雙師模式的機構,但我發現他們的學生整班一起來到我們校區的情況很多,所以,資本和科技雖然帶來了賦能,但是線下培訓依然是學生和家長的首選。
2)線上機構很難壟斷K12尤其是低齡段的學生。我的助理原來是學而思的化學老師,他帶了160個學生,其中70%在線上,30%在線下,年齡越大線上佔有率更高,年齡越小線下比例更大。
3)K12的學習者和消費者是分離的,他們除了學習還有看護和社交需求,而且線下能提供的個性化教學和場景體驗也是大家的剛性需求。所以,我對線下的學習邏輯和場景是非常有信心的。
02
線下教培機構應該怎麼做?
接下來跟大家談談我對機構未來三年構建和發展的思考,供大家進行參考。
第一,可以學習知名機構的商業模式,抓住流量入口。
其實我們在探究商業模式的時候,不需要過分地自己去構思探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觀察一線城市的大機構在做什麼,學而思為什麼這麼成功?就是抓住了流量入口,它們開發了很多幼兒端APP,很多高知家庭的孩子從小就用學而思APP,他們到了正式上學的年齡,就會直接轉到學而思的線上或者線下機構去學習。
我們一直遵循一句話「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一個籃子裡不能放一個雞蛋」,所以從原來主要做英語內容,到現在細分成了三個品牌,這是為了對抗線上競爭,我們搭建的新學習場景和學科入口。
此外,教育綜合體也可以實現一站式教育,優勢更加明顯。
第二,未來三年風控將成為教培機構的核心工作。現在我敢肯定的說,行業內80%甚至90%的機構都是不夠合規的,但是未來政府的監管力度會越來越強,機構的法律風險、稅務風險、會計風險也會增強,甚至行業迎來大洗牌。所以,在未來的三年內,我們一定要規範化,必須在合規的基礎上強化管理和盈利模型,否則如果被同行舉報或者家長投訴,結果就會很慘。
第三,提升品牌知名度,突出差異化。我們機構每一個品牌都有圍繞著轉化的標語,比如,我們在做利瑪竇個性化品牌的時候,一直思考怎樣讓語文更有辨識度,數學拉開差異化,怎樣與學而思和新東方競爭,最後提煉的點叫逗學堂,圍繞著「逗」,引入做得比較搞笑的課程,做得更有溫度,也同時提升我們的品牌識別度。
第四,要意識到頭馬效應。記者問李嘉誠為什麼跨區域經營做得這麼牛?他說在這個過程中,我的主業始終在平穩地更好地增長,這是非常觸動我的一句話。我們在場景搭建或者擴張的過程當中,機構的頭腦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學科產品,我們需要繼續花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去聚焦和打造它。
第五,注意區域布局和擴張。我認為現在是一個擴張的好機會,原來70元一平的場地現在40元就可以得到,5000元的教育綜合體第一年可以免費使用。所以我樂觀地認為明年會是一個線下教培大年,今年所有的工作布局都將為明年打一個非常紮實的基礎。
但是大家在擴張的過程中一定要謹慎,我認為打穿一個盈利模型,持續地把成本控制好,自然地裂變,才是效率最高的。
03
關於未來OMO的思考
現在,我想講一下我們的OMO演變之路,主要跟大家談兩個觀點。
第一,未來OMO將常態化。
將來OMO會像O2O一樣不會再被單獨提出來,機構的線上線下業務融合就是常態化場景,比如,測評和教研在線上進行,學習部分線上和線下結合。
第二,OMO會解決線下機構效率低,難複製的問題。
規模化是線下機構最頭疼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在線下,即使老師教學水平再高,能力再強,也只能教授50個學生,線上授課後就可以實現136名學生同時學習,這樣效率就增加了兩至三倍,營收增加,老師的工資和公司利潤都會提高。
另外,妨礙線下機構進行複製擴張的主要原因就是師資問題,我們怎麼打穿呢?我覺得我們需要將教室電子化,這樣老師和學生的上課過程都會以數位化的形式沉澱下來,通過這樣的數字沉澱,機構可以研發本土化的,能夠直擊學生痛點、癢點、爽點的產品。
04
教育培訓行業的五個「不會變」
回歸到主題「擁抱變化,堅持不變」,那麼不變的東西是什麼呢?我認為一共有五點不會變。
第一點,教育的本質不會變,老師永遠是核心。
教育不是把水桶的水灌滿,是把火點燃,是傳道授業解惑,是用一個靈魂推動另一個靈魂,所以,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優質的老師永遠是核心。
第二點,追求組織效率的提升不會變。
人效一直是教培機構的關注重點,現在學而思和新東方的人效能夠達到40多萬,我們在三線城市發展的人效也能達到28.7萬。你學校的人效多少呢?我們又該怎麼去提升效率?我認為機構競爭的本質是底層效率的競爭,效率競爭的本質是組織的競爭,所以,如果機構不能有效地對組織進行管理就會產生問題。
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想法和方式,利瑪竇從11月份開始建立了跑步打卡,要求所有員工積極參加一個月12次的跑步打卡。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會設置績效考核,比如員工需要做16次每次不低於3公裡的跑步打卡,公司拿出員工績效考核獎金裡面的50%作為基數,如果員工完成打卡就能拿到績效工資。通過這個活動,我們發現熱愛跑步的人所產生的工作效率,是不運動人的1.5-1.6倍。
創業就是一場馬拉松,需要我們持續地,保持動作不變形地跑完這條路。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機構一定要注重人效和組織管理。
第三點,優秀師資的培養體系不會變。
第四點,招聘、培訓、考核,組織基業長青的三板斧不會變。
關於招聘,我們一方面是注重校招,另一方面就是學習合肥翰林教育的薪酬機制,底薪篩選出價值觀相同的人,然後給到一部分期權或者高提成、高激勵;關於培訓,我們一直講的是「培訓重兩新」,兩新是新人和新幹部;關於考核,我們的宗旨是有培訓必有考核,有考核必有淘汰。
第五點,教學成效的把控不會變。
最近因為一些機構跑路的事情,教培行業受到的負面議論越來越多,我覺得這是特別難受的事情,做教育是值得別人尊重的,也應該受人尊重,如何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教培行業更加良性地發展下去,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最後,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擁抱將來所有變化,一起堅守變化過程中的所有不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