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還想再玩10分鐘遊戲,好嗎?」
「求求你啦,就10分鐘,我保證!」
這樣的對話,經常出現在親子對話中。
看似是日常的小事,其實是孩子在向父母討價還價,嘗試觸碰父母的底線。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前不久小編打車時,和司機談論到這個話題,他的做法,讓我十分贊同。
司機說:孩子要打遊戲,我從來不會和他規定時間,而是和他規定局數。
孩子之所以和家長在時間的問題上討價還價,是因為他們還小,對時間的概念不強。那他們對什麼的概念強呢?
遊戲的局數。
「媽媽,我可以再玩10 分鐘嗎?」
「可以再讓你玩一會,現在時間還早,媽媽再讓你打2局遊戲,2局結束以後,就該睡覺啦!」
為什麼不要和孩子限定時間?
嘀嘀嘀,10分鐘已經到了,但是孩子的遊戲還在進行中,怎麼辦?
沒收他的手機,還是讓他繼續打完這局?
如果強制讓孩子收起手機,馬上投入到寫作業或者其他環節,那麼他的心思必定還停留在剛剛的遊戲上。擔心自己會拖隊友後腿、被罵豬隊友。
我們從小教導孩子要善始善終,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要有團隊合作意識,那讓孩子放下打了一半的遊戲去做其他的事情,是不是有悖於自己的教育理念呢?
再者,孩子在打遊戲的時候其實是很專注的,如果給孩子限定了時間,他在打遊戲的時候就會分心,會一直在意時間是不是快到了,這樣不利於孩子專注力的培養。
如果和孩子妥協,讓孩子打完這局,那就打破了和孩子之間的約定,孩子的規則意識會越來越差,而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性會越來越弱。
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規定孩子可以玩到7.30,本來是出於好意,但是孩子為了能多玩一會遊戲,吃飯都毫無心思,隨便扒拉兩口,就急著去打遊戲了。
如果採用規定局數的方式,那麼這些問題就都迎刃而解啦!
1、建立規則意識
規定了局數,孩子會變得更加有規則意識,定好了幾局就是幾局,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這是事前協商好的。並且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是民主的,只要不破壞規則,凡事都可以協商。
2、培養孩子善始善終的習慣
如果一個孩子打遊戲都不能善始善終,拋棄隊友,那麼在其他的事情上就可想而知了。從遊戲中培養來的習慣,經過合理的引導可以遷移到學習以及生活中來。
3、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規定了遊戲局數,孩子會更加珍惜每一局遊戲的時間,因為不想輕易地輸,不能浪費了寶貴的一局,而且這期間沒有人會打擾他,他可以全神貫注的打遊戲。
這是規定時間給不了的,一旦規定了時間,孩子在意的就不是每一局的質量,而且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多玩幾局。
不要在和孩子約定打遊戲的時間了,不妨試試約定局數吧!
當孩子問你:媽媽,我能看半小時電視嗎?聰明的你應該知道該怎麼回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