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愛講條件的娃,家長應該怎麼辦?
——薩姐
「媽媽,我再玩10分鐘好不好?」
「就10分鐘,我保證!」
剛吃完午飯,7歲的兒子就一直嚷嚷著,要用平板電腦玩遊戲,無奈之下,我答應了他。
但為了保護他的視力,我跟他說好了只允許玩10分鐘,之後就要去床上午睡。
隨著時間滴答滴答過去,10分鐘之後,我準備拿走平板,可他卻正玩得興起,不肯關掉平板睡覺,一個勁跟我耍賴,非要再玩10分鐘。
這樣的場景,相信我們做父母的,都會覺得十分熟悉。
看似日常的小事,其實就是孩子在討價還價,試探我們的底線。
在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裡》中,兒童行為研究專家曾揭示:
通常三歲之後,孩子的自我意識顯現,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心裡想要什麼,就會想辦法去爭取。
他們不僅能意識到,自己和父母一樣有權提出要求,而且還不斷地猜測著父母的心理,跟父母「鬥智鬥勇」。
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各種討價還價、得寸進尺的不合理請求時,到底應該怎麼做?
不同的處理方式,會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01
誤區一:妥協派
閨蜜倩倩有個6歲的兒子,什麼都好,就是寫作業特磨蹭。
每次倩倩陪孩子寫作業,他總是東摸摸西摸摸,時不時央求著「再玩5分鐘」。
倩倩心裡也特別清楚,不論答應他再玩幾分鐘,他都不會真的就乖乖聽話,5分鐘之後還會再有5分鐘。
可看著兒子胖嘟嘟的小臉上,掛著的兩道清晰的淚痕,聽他帶著哭腔軟綿綿地請求,一顆老母親的心就慢慢動搖,最後只能繳械投降。
孩子本來就是小機靈鬼,一看自己拿捏住了媽媽,便幾次三番上演同樣的戲碼,倩倩不止一次跟我哀嚎:「這孩子我是真的管不住了!」
然而,這樣的結果,其實就是她自己一次次妥協造成的。
明星馬雅舒,曾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說:「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每次只要孩子哭,我的這個堅持就已經掉到零下了。」
女兒米婭不想吃飯,想吃雪糕,馬舒雅不同意,可孩子一哭她就無奈妥協了。
同樣的,孩子不想去幼兒園,哭得撕心裂肺,她一心軟,也差點抱女兒回家。
而馬舒雅的一再退讓和妥協,並沒有換來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反而讓女兒米婭產生了各種問題,甚至險些被幼兒園勸退。
孩子無下限地突破父母的威嚴圈,漸漸的,父母在孩子這裡沒有了權威性,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難管教。
不禁想起,曾在貼吧上看過的一個真實故事:
一位寶媽在網上求助,兒子想讓她給買個新手機,她沒同意,孩子鬧脾氣就離家出走了。
而這已經不是她兒子第一次離家出走,前不久孩子逃學被訓斥後,也離家出走了5個小時。
有網友在留言中,向這位寶媽提了靈魂一問:
「你兒子小時候愛哭嗎?是不是一哭你就滿足他?」
她的回覆是這樣的:
「他小時候就很難管,說一不二,家裡沒人能管住他,不允許就哭,有時候還在地上亂摔。
為了要玩具,我不給買,還把自己的額頭磕出血。
後來,想著大了應該會懂事,結果現在才9歲,就學會了離家出走。
說實話,我心裡特別害怕,怕他有一天拿死來威脅我……」
父母架不住孩子的哭鬧,無限妥協,只會讓孩子掌握了控制權。
孩子從中學到的是:只要我哭鬧,我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越來越任性,逐漸變成想治都治不了的「小霸王」,給孩子的將來,埋下無數難以掌控的隱患。
02
誤區二:拒絕派
那麼,既然妥協不行,嚴厲拒絕是不是就可以了?
或許,下面的故事能告訴你答案。
寶媽曉曉是一個對孩子管控特別嚴格的媽媽。
平時她明令禁止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只有在她非常忙的時候,才會允許女兒看一會電視。
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了媽媽的嚴厲,再也不輕易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前段時間,曉曉無意間發現,自己剛上小學五年級的女兒,就已經跟學會跟著同學撒謊,並且經常逃課去網吧上網。
在小美的「逼供」之下,女兒終於說了實話:
「反正我跟你說什麼,你也不同意,我為什麼要跟你說?
別的同學家裡都有電腦可以玩,他們會一起玩遊戲,就我不行,他們都不高興跟我玩了!」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
「頻繁對一個孩子說『不』,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門外處,會委屈甚至憤怒。」
1927年,心理學家蔡加尼克做了一個實驗:
他將受試者分為甲乙兩組,同時演算相同的數學題,期間讓甲組順利演算完畢,而乙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後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乙組明顯優於甲組。
實驗結果表明,人們對於自己未完成事情的記憶力更深刻,被稱之為「未完成情結」。
在孩子童年時期,父母如果總是嚴肅拒絕孩子的需求,強制要求他們放棄自己的願望,就會讓他們形成「未完成情結」。
越是被禁止,越是被壓制,越容易成為孩子內心的缺口和遺憾,從而形成一種病態的發展。
不禁想起張歆藝,在節目中提起過的:
小時候想要的那雙99元的小白鞋,被媽媽拒絕了,成了她未來人生中最大的執念。
「那個時候我就立下誓言,等我長大之後,我自己賺了錢,我要給自己買好多好多的白球鞋。」
後來的她,有無數雙白球鞋,也只是為了彌補當年那份刻骨銘心的失望。
因為沒有完成,她的心會永遠懸在那裡,時刻想著如何終了,就連做別的事也是牽掛連連。
而放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其實也很常見:
孩子不想寫作業,想把剩下的半集動畫片看完,可是被父母強制性拒絕,於是,他寫作業的時候也心心念念著動畫片的情節,作業錯了一大半。
為了不讓孩子分心,不給孩子玩手機上網,於是孩子偷偷背著父母去網吧,甚至偷偷攢錢自己買手機,不知自控,最後成績下降,甚至變得叛逆無常。
沒有人喜歡被拒絕,尤其是一個冷冰冰的「不行」。
就像有人說的:
一味的拒絕,就像是一劑有強大副作用的藥,可能會達到「治療」孩子被寵壞的目的,但它的「副作用」卻不容忽視。
經常被拒絕的孩子,會有一種「被拋棄感」,漸漸地,就隱藏了真實的想法,不再和父母交心。
03
最好的教育:策略派
那麼一味的妥協和一味的拒絕都不可取,在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請求時,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應對,才對孩子的成長最具有引導意義呢?
這時候,「溫柔而堅定」的策略型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引路人。
1. 讓孩子自己承擔任性的後果
我兒子木木,寫作業的時候總是不認真,每次我催他寫作業,他就說要看會兒電視再寫,要吃點東西再寫,總之就是不肯主動配合。
直到有一次,我想開了,破天荒地沒有催著他完成作業。
於是,他意料之中的沒有完成全部作業,第二天被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
覺得丟臉的他大哭了一場,從此再也沒有在寫作業這件事兒上磨磨蹭蹭,討價還價過。
孩子說「再玩一會兒」時,或許我們並不用對他們大吼大叫,也不用苦口婆心地和他們講道理。
讓他們嘗嘗自釀的苦果,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提供「有限選擇」+注意轉移
《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一書中曾提出一個「四葉草法則」,其中就有一個關於「有限選擇」的概念。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讓孩子有自我做主的機會。
就像文章最開始提到的,我兒子不肯午睡,硬是要玩平板電腦,後來我就跟他說:
「你是想現在睡覺,醒來跟媽媽一起去逛超市,還是選擇現在玩5分鐘平板,然後去寫作業?」
小傢伙瞬間停止了哭鬧,認真想了會兒說:「那我現在睡覺,等會兒一定要一起去超市玩啊!」說完就乖乖回房間午睡了。
有時候,孩子的世界很單純,我們強硬著抵抗他,會讓他覺得父母是跟他站在對立面的,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情緒。
如果這時候,我們提供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來轉移他的注意力,他就會選擇自己更容易接受的方案,從而讓當下的問題迎刃而解。
3. 將時間具象化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跟我們在時間問題上討價還價,是因為他們還小,對於時間的概念把控能力還不足。
明明說玩10分鐘就走,可孩子偏偏玩了10分鐘還要再玩10分鐘,是因為他根本不明白10分鐘究竟有多長,在時間的流逝中,他根本沒法提前做好立刻停止玩耍的準備。
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父母的具象化引導。
這一點,我身邊有一位寶媽西西,就做得特別棒:
跟孩子一起去商場玩,她會提前跟孩子約定好;「如果媽媽的手機鈴聲響了3次,就告訴我們到回家的時間了,要做一個遵守約定的好孩子哦!」
在孩子同意之後,他們出發來到商場。
鈴聲第一次響,她會提醒孩子,再響兩次我們就回家啦,第二次響起,也會提醒。
就在這樣一個鈴聲反覆響起的過程中,孩子意識到了時間的流逝,也一步步做好了自己將要回家的心理準備,最後在約定時間到來的那一刻,就不會難以接受。
你看,同樣一件事,把一個小時換成「鈴聲響3次」的說法,孩子就變得沒那麼抗拒了,同時還培養了孩子的時間觀念,何樂而不為呢。
04
看似只是「能否讓孩子多玩10分鐘」這樣的小事,但其實折射的是我們父母,在應對孩子討價還價過程中的不同表現。
同一件事的不同應對,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影響,未來,孩子的命運和成就也會大不相同。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寶藏,只要方法得當,就絕對不會讓父母失望。
與所有父母共勉!
來源:男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