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2020-09-21 湘雲水一天

有個愛講條件的娃,家長應該怎麼辦?

——薩姐

「媽媽,我再玩10分鐘好不好?」

「就10分鐘,我保證!」

剛吃完午飯,7歲的兒子就一直嚷嚷著,要用平板電腦玩遊戲,無奈之下,我答應了他。

但為了保護他的視力,我跟他說好了只允許玩10分鐘,之後就要去床上午睡。

隨著時間滴答滴答過去,10分鐘之後,我準備拿走平板,可他卻正玩得興起,不肯關掉平板睡覺,一個勁跟我耍賴,非要再玩10分鐘。

這樣的場景,相信我們做父母的,都會覺得十分熟悉。

看似日常的小事,其實就是孩子在討價還價,試探我們的底線。

在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裡》中,兒童行為研究專家曾揭示:

通常三歲之後,孩子的自我意識顯現,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心裡想要什麼,就會想辦法去爭取。

他們不僅能意識到,自己和父母一樣有權提出要求,而且還不斷地猜測著父母的心理,跟父母「鬥智鬥勇」。

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各種討價還價、得寸進尺的不合理請求時,到底應該怎麼做?

不同的處理方式,會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01

誤區一:妥協派

閨蜜倩倩有個6歲的兒子,什麼都好,就是寫作業特磨蹭。

每次倩倩陪孩子寫作業,他總是東摸摸西摸摸,時不時央求著「再玩5分鐘」。

倩倩心裡也特別清楚,不論答應他再玩幾分鐘,他都不會真的就乖乖聽話,5分鐘之後還會再有5分鐘。

可看著兒子胖嘟嘟的小臉上,掛著的兩道清晰的淚痕,聽他帶著哭腔軟綿綿地請求,一顆老母親的心就慢慢動搖,最後只能繳械投降。

孩子本來就是小機靈鬼,一看自己拿捏住了媽媽,便幾次三番上演同樣的戲碼,倩倩不止一次跟我哀嚎:「這孩子我是真的管不住了!」

然而,這樣的結果,其實就是她自己一次次妥協造成的。

明星馬雅舒,曾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說:「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每次只要孩子哭,我的這個堅持就已經掉到零下了。」

女兒米婭不想吃飯,想吃雪糕,馬舒雅不同意,可孩子一哭她就無奈妥協了。

同樣的,孩子不想去幼兒園,哭得撕心裂肺,她一心軟,也差點抱女兒回家。

而馬舒雅的一再退讓和妥協,並沒有換來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反而讓女兒米婭產生了各種問題,甚至險些被幼兒園勸退。

孩子無下限地突破父母的威嚴圈,漸漸的,父母在孩子這裡沒有了權威性,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難管教。

不禁想起,曾在貼吧上看過的一個真實故事:

一位寶媽在網上求助,兒子想讓她給買個新手機,她沒同意,孩子鬧脾氣就離家出走了。

而這已經不是她兒子第一次離家出走,前不久孩子逃學被訓斥後,也離家出走了5個小時。

有網友在留言中,向這位寶媽提了靈魂一問:

「你兒子小時候愛哭嗎?是不是一哭你就滿足他?」

她的回覆是這樣的:

「他小時候就很難管,說一不二,家裡沒人能管住他,不允許就哭,有時候還在地上亂摔。

為了要玩具,我不給買,還把自己的額頭磕出血。

後來,想著大了應該會懂事,結果現在才9歲,就學會了離家出走。

說實話,我心裡特別害怕,怕他有一天拿死來威脅我……」

父母架不住孩子的哭鬧,無限妥協,只會讓孩子掌握了控制權。

孩子從中學到的是:只要我哭鬧,我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越來越任性,逐漸變成想治都治不了的「小霸王」,給孩子的將來,埋下無數難以掌控的隱患。

02

誤區二:拒絕派

那麼,既然妥協不行,嚴厲拒絕是不是就可以了?

或許,下面的故事能告訴你答案。

寶媽曉曉是一個對孩子管控特別嚴格的媽媽。

平時她明令禁止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只有在她非常忙的時候,才會允許女兒看一會電視。

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了媽媽的嚴厲,再也不輕易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前段時間,曉曉無意間發現,自己剛上小學五年級的女兒,就已經跟學會跟著同學撒謊,並且經常逃課去網吧上網。

在小美的「逼供」之下,女兒終於說了實話:

「反正我跟你說什麼,你也不同意,我為什麼要跟你說?

別的同學家裡都有電腦可以玩,他們會一起玩遊戲,就我不行,他們都不高興跟我玩了!」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

「頻繁對一個孩子說『不』,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門外處,會委屈甚至憤怒。」

1927年,心理學家蔡加尼克做了一個實驗:

他將受試者分為甲乙兩組,同時演算相同的數學題,期間讓甲組順利演算完畢,而乙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後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乙組明顯優於甲組。

實驗結果表明,人們對於自己未完成事情的記憶力更深刻,被稱之為「未完成情結」。

在孩子童年時期,父母如果總是嚴肅拒絕孩子的需求,強制要求他們放棄自己的願望,就會讓他們形成「未完成情結」。

越是被禁止,越是被壓制,越容易成為孩子內心的缺口和遺憾,從而形成一種病態的發展。

不禁想起張歆藝,在節目中提起過的:

小時候想要的那雙99元的小白鞋,被媽媽拒絕了,成了她未來人生中最大的執念。

「那個時候我就立下誓言,等我長大之後,我自己賺了錢,我要給自己買好多好多的白球鞋。」

後來的她,有無數雙白球鞋,也只是為了彌補當年那份刻骨銘心的失望。

因為沒有完成,她的心會永遠懸在那裡,時刻想著如何終了,就連做別的事也是牽掛連連。

而放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其實也很常見:

孩子不想寫作業,想把剩下的半集動畫片看完,可是被父母強制性拒絕,於是,他寫作業的時候也心心念念著動畫片的情節,作業錯了一大半。

為了不讓孩子分心,不給孩子玩手機上網,於是孩子偷偷背著父母去網吧,甚至偷偷攢錢自己買手機,不知自控,最後成績下降,甚至變得叛逆無常。

沒有人喜歡被拒絕,尤其是一個冷冰冰的「不行」。

就像有人說的:

一味的拒絕,就像是一劑有強大副作用的藥,可能會達到「治療」孩子被寵壞的目的,但它的「副作用」卻不容忽視。

經常被拒絕的孩子,會有一種「被拋棄感」,漸漸地,就隱藏了真實的想法,不再和父母交心。

03

最好的教育:策略派

那麼一味的妥協和一味的拒絕都不可取,在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請求時,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應對,才對孩子的成長最具有引導意義呢?

這時候,「溫柔而堅定」的策略型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引路人。

1. 讓孩子自己承擔任性的後果

我兒子木木,寫作業的時候總是不認真,每次我催他寫作業,他就說要看會兒電視再寫,要吃點東西再寫,總之就是不肯主動配合。

直到有一次,我想開了,破天荒地沒有催著他完成作業。

於是,他意料之中的沒有完成全部作業,第二天被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

覺得丟臉的他大哭了一場,從此再也沒有在寫作業這件事兒上磨磨蹭蹭,討價還價過。

孩子說「再玩一會兒」時,或許我們並不用對他們大吼大叫,也不用苦口婆心地和他們講道理。

讓他們嘗嘗自釀的苦果,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提供「有限選擇」+注意轉移

《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一書中曾提出一個「四葉草法則」,其中就有一個關於「有限選擇」的概念。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讓孩子有自我做主的機會。

就像文章最開始提到的,我兒子不肯午睡,硬是要玩平板電腦,後來我就跟他說:

「你是想現在睡覺,醒來跟媽媽一起去逛超市,還是選擇現在玩5分鐘平板,然後去寫作業?」

小傢伙瞬間停止了哭鬧,認真想了會兒說:「那我現在睡覺,等會兒一定要一起去超市玩啊!」說完就乖乖回房間午睡了。

有時候,孩子的世界很單純,我們強硬著抵抗他,會讓他覺得父母是跟他站在對立面的,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情緒。

如果這時候,我們提供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來轉移他的注意力,他就會選擇自己更容易接受的方案,從而讓當下的問題迎刃而解。

3. 將時間具象化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跟我們在時間問題上討價還價,是因為他們還小,對於時間的概念把控能力還不足。

明明說玩10分鐘就走,可孩子偏偏玩了10分鐘還要再玩10分鐘,是因為他根本不明白10分鐘究竟有多長,在時間的流逝中,他根本沒法提前做好立刻停止玩耍的準備。

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父母的具象化引導。

這一點,我身邊有一位寶媽西西,就做得特別棒:

跟孩子一起去商場玩,她會提前跟孩子約定好;「如果媽媽的手機鈴聲響了3次,就告訴我們到回家的時間了,要做一個遵守約定的好孩子哦!」

在孩子同意之後,他們出發來到商場。

鈴聲第一次響,她會提醒孩子,再響兩次我們就回家啦,第二次響起,也會提醒。

就在這樣一個鈴聲反覆響起的過程中,孩子意識到了時間的流逝,也一步步做好了自己將要回家的心理準備,最後在約定時間到來的那一刻,就不會難以接受。

你看,同樣一件事,把一個小時換成「鈴聲響3次」的說法,孩子就變得沒那麼抗拒了,同時還培養了孩子的時間觀念,何樂而不為呢。

04

看似只是「能否讓孩子多玩10分鐘」這樣的小事,但其實折射的是我們父母,在應對孩子討價還價過程中的不同表現。

同一件事的不同應對,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影響,未來,孩子的命運和成就也會大不相同。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寶藏,只要方法得當,就絕對不會讓父母失望。

與所有父母共勉!

來源:男孩派

相關焦點

  •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
    「媽媽,我再玩10分鐘好不好?」  「就10分鐘,我保證!」  剛吃完午飯,7歲的兒子就一直嚷嚷著,要用平板電腦玩遊戲,無奈之下,我答應了他。  但為了保護他的視力,我跟他說好了只允許玩10分鐘,之後就要去床上午睡。
  •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
    「媽媽,我再玩10分鐘好不好?」「就10分鐘,我保證!」剛吃完午飯,7歲的兒子就一直嚷嚷著,要用平板電腦玩遊戲,無奈之下,我答應了他。但為了保護他的視力,我跟他說好了只允許玩10分鐘,之後就要去床上午睡。隨著時間滴答滴答過去,10分鐘之後,我準備拿走平板,可他卻正玩得興起,不肯關掉平板睡覺,一個勁跟我耍賴,非要再玩10分鐘。
  •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孩子依然捨不得放下手裡的玩具,只是抬起頭,央求到:「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媽媽沒好氣地說:「不行!走!媽媽等下有事呢!」哪知孩子的倔脾氣上來了。好比說,你正玩得嗨,突然有人說,停下,不許玩了,你能開心嗎?記得我小時候,跟小夥伴玩膩歪了,只要我媽不喊我,我能在小夥伴家住一個星期不帶想家的。所以,當我們單方面的、毫無商量餘地的要求孩子立刻馬上停下遊戲,其實很不人道。
  • 「媽媽,我想玩一下手機」,兩個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人生的不同
    導讀:「媽媽,我想玩一下手機」,兩個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人生的不同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我想玩一下手機」,兩個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人生的不同!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媽媽,我再玩3分鐘」,兩種父母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這些場景,當爸媽的人也許很熟悉:陪孩子寫作業,孩子不聽話,磨磨蹭蹭不肯做。孩子一邊握著筆,一邊嚷著想看電視、玩手機。孩子作業反覆出錯,爸爸被氣的快撐不住了,差點就要開打。孩子撒嬌偷懶,示弱地詢問媽媽,「媽媽,我再玩3分鐘,然後再寫作業,可好?」
  •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你的幾種回答,成就孩子的不同人生
    晚上,唐唐在鄰居家玩,已經九點了,媽媽喊他回家,他卻說:「我不想回家,讓我再玩會吧!」怎麼勸都仍然堅持……相信這種情況,很多媽媽都遇到過。您當時是怎麼應對的呢?一般有兩種回答。無論孩子如何撒潑耍賴,都不會讓步,都會堅決按照計劃來執行。第2種:一哭就哄的軟心派「看來你真的很想再玩一會,最後5分鐘,不能更多了。」孩子一哭就心軟,孩子一鬧就妥協。這類媽媽認為,止住孩子的哭聲,孩子也就開心了,把對孩子的疼愛變成了沒有原則的妥協。
  • 「媽媽,我想再玩十分鐘」你的這幾種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已經九點了,媽媽叫他回家,但寧寧說:「我不想回家,讓我再玩十分鐘!」怎麼說都要堅持……相信這種情況,很多媽媽都遇到過。你是怎麼處理的?一般來說,有兩個答案。第二種回答:一哭就哄的軟心派「看來你真的想多玩一會兒,再給你5分鐘吧,沒有再多了。」當孩子一哭,父母就會心軟,一鬧就妥協。這種類型的媽媽認為,讓孩子停止哭泣,他們就會感到幸福,把對孩子的愛變成無原則的妥協。
  • 「媽媽,我再玩3分鐘」,家長的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我是靜香媽媽,每天分享育兒知識。孩子愛玩是天性,尤其是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孩子沉迷其中,而且現在的家長們為了不讓小孩子打擾自己做事情,都會給他一些電子產品,讓他自己在一邊玩。其實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們會越來越依賴電子產品。
  • 「媽媽,我想再玩一會」,兩種父母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孩子是每個家長心中希望的寄託。因此,孩子的教育一直是父母所注重的問題。「媽媽,我想再玩一會」,兩種父母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塑造孩子不同的人生1、「寫完再玩」寫完作業再給你玩愛玩是孩子的天性。
  • 「媽媽,我再玩3分鐘」,兩種父母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孩子撒嬌偷懶,弱弱地問媽媽,「媽媽,我再玩3分鐘,然後再寫作業,好不好?,兩種父母不同的回答,會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你去玩吧,那可能就不是玩3分鐘了,30分鐘也是有可能的。,寫完再玩」——孩子學會了自律,合理安排時間爸媽拒絕孩子玩耍的請求,告知孩子必須先寫完作業,做完份內的事情後,才可以自由活動。
  • 「媽媽,我想再玩一會」,兩種父母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孩子是每個家長心中希望的寄託。因此,孩子的教育一直是父母所注重的問題。「媽媽,我想再玩一會」,兩種父母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因此,很多孩子都會玩起來就停不下來。但是,對於一些有原則的父母而言,總是會選擇讓孩子做完手頭的事再去玩。這是非常正確的做法。因為,孩子既然愛玩遊戲,那麼,如果一直縱容孩子,反而會讓孩子把時間越拖越長,所以,就不如利用好孩子對遊戲的狂熱度,讓孩子做完手頭的事再去玩。
  • 「媽媽,我想再玩一會」,兩種父母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人生
    孩子是每個家長心中希望的寄託。因此,孩子的教育一直是父母所注重的問題。「媽媽,我想再玩一會」,兩種父母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因此,很多孩子都會玩起來就停不下來。但是,對於一些有原則的父母而言,總是會選擇讓孩子做完手頭的事再去玩。這是非常正確的做法。
  • 「媽媽,我想再玩一會」,兩種父母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孩子是每個家長心中希望的寄託。因此,孩子的教育一直是父母所注重的問題。「媽媽,我想再玩一會」,兩種父母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因此,很多孩子都會玩起來就停不下來。但是,對於一些有原則的父母而言,總是會選擇讓孩子做完手頭的事再去玩。這是非常正確的做法。 因為,孩子既然愛玩遊戲,那麼,如果一直縱容孩子,反而會讓孩子把時間越拖越長,所以,就不如利用好孩子對遊戲的狂熱度,讓孩子做完手頭的事再去玩。 這樣一來,孩子反而會為了玩遊戲把手頭的活抓緊做完。
  • 「媽媽,我再玩一會兒」,父母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
    這樣的場景,當家長的相信會很熟悉:孩子看電視、玩遊戲,讓他寫作業,他就會說:我再玩分鐘,就5分鐘,一會兒就寫。陪孩子寫作業,孩子東摸西摸的,讓他趕緊寫,他就說:我把這個組裝完,裝完就寫。孩子看電視,父母看到孩子玩的久了就強制關電視,孩子趕忙就阻止:我就看完這一點,就一點,兩分鐘,兩分鐘就好。
  • 「媽媽,我再玩5分鐘」,父母兩種不同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將來
    孩子都非常貪玩,有的時候家長讓他去做什麼事情,總是會百般推脫。我們總是會聽見孩子要求家長,「媽媽,就讓我再玩五分鐘吧,就五分鐘。」大多數家長都會心軟聽孩子的,讓孩子再玩五分鐘,可家長們都知道,五分鐘是絕對不可能停下來的。那麼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你的回答,影響孩子的一生
    媽媽,我再玩10分鐘好不好?就10分鐘,我保證!他正玩得興起,不肯給回手機睡覺,一個勁跟我耍賴,非要再玩10分鐘。不同的回答,塑造孩子不同的性格,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導向。 妥協:「那你再玩十分鐘」妥協之後,10分鐘完了,再一個10分鐘;10分鐘完了再10分鐘。
  • 「媽媽,我再玩5分鐘」!父母此時的回答,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向
    硬搶手機,就會讓孩子委屈地哭泣。這時我們就會又生氣,會對孩子狠不下心來。難道真的看著孩子玩手機,我們就沒有任何辦法了嗎?孩子愛玩手機,我想這是很多父母的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小孩哭得楚楚可憐,淚眼汪汪地問你:「媽媽,我可以再玩10分鐘嗎?」面對小孩的請求,你是怎麼回答的?
  • 「我能不能再玩5分鐘」,家長兩種不同的回答,造就娃不同的人生
    文|西紅柿媽媽「媽媽,我能不能再玩5分鐘。」「可是,你已經玩了半小時了!」這是一對母子的對話,雖然平常到家,但很多媽媽聽了後感同身受。很多孩子隨口一說,想再給自己爭取點時間玩。可惜,媽媽們卻發現,在孩子嘴裡的幾分鐘,跟實質上玩耍時,所耗掉的時間,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其實,5分鐘到底有多久?
  • 「我可以再玩3分鐘嗎?」兩位媽媽不同的回答,成就娃不同的教養
    如果您家孩子請求「再玩3分鐘」,您會怎麼回答的呢?01「媽媽,我可以再玩3分鐘嗎?」「一個男生,你玩什麼不好,非在那織什麼毛衣?」「別玩了,趕緊讀書去!」分析:當孩子提出再玩3分鐘的請求,媽媽卻動用武力強制孩子停止玩耍,要求孩子必須立刻坐下來學習。這種方式看起來是媽媽佔上風,效果很奏效。但是,往往「預後效果」會很糟糕。畢竟,小孩子的腦袋瓜裡,到底在琢磨些什麼,只有孩子自己最清楚。
  • 「媽媽,我再玩一會可以嗎?」你的應對方式,決定孩子不同人生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前些天去淘氣堡,看見一個孩子正在和爸爸對峙,女孩緊握著拳頭大聲喊:我就再玩十分鐘,肯定回家。結果爸爸一臉無奈地說:「你已經玩幾個十分鐘了?我說不行就不行,趕緊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