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氣機規律 學好兩手託天理三焦(一)

2020-12-22 遵生養命

常言道:「氣功、氣功,就是練氣的功夫!」那麼如何從「氣」的角度去認識和學好健身氣功呢?本文以兩手託天理三焦為例,從中醫角度運用氣的運動原理對其理法進行詳細研究,以探討兩手託天理三焦的功法內涵和鍛鍊要旨。

一、氣的運動知識

中醫認為: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源。古人以升、降、出、入四字來說明氣的運動規律和具體表現形式。其中,升,是指氣行向上;降,是指氣行向下;出,是指氣由內而外;入,是指氣由外而內。在生命過程中,升降出入是人體氣化運動的規律,是生命活動的體現。升與降、出與入,以及升降與出入,相互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體內部及其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化過程。升者升其陽,降者降其陰,出者吐其故,入者納其新。升降側重裡氣與裡氣相迴旋,側重體內的氣化過程;出入側重裡氣與外氣相交接,側重人體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升降出入,內而臟腑,外而皮毛,上而頭面,下而百骸,縱橫往來,並行不悖。自然界和生命過程的各種現象都是氣升降出入的表現。

中醫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有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才能實現,諸如呼吸運動、水谷的消化吸收、津液代謝、氣血運行等無一不是臟腑氣機升降出入作用的結果。那麼臟腑氣機有什麼樣的運動規律呢?中醫認為,氣的升降出入,只有通過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才能具體表現出來。其規律主要表現在陰陽的相互關係上,一般來說,五臟貯藏精氣,宜升;六腑傳導化物,宜降。就五臟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在下,在下者宜升;脾居中而通連上下,為升降的樞紐。左右為陰陽之路,肝主生發,從左而升,肺主肅降,從右而降,肝左右肺,猶如兩翼,為氣機升降的道路。

六腑,雖然傳化萬物而不藏,以通為用,宜降,但在飲食物的消化和排洩過程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津液的作用。如膽之疏洩膽汁、胃之腐熟水谷、小腸之泌別清濁、大腸之主津液等等。可見,六腑的氣機運動是降中寓升。不僅髒與髒,腑與腑,髒與腑之間處於升降的統一中,而且每一臟腑本身也是升與降的統一,即升降中復有升降。總之,臟腑的氣機升降運動體現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陰陽運動特點。

人體是一完整的統一體。各臟腑組織不僅各自進行升降運動以完成各自的新陳代謝,而且各臟腑之間的升降運動又相互制約,共同完成整個機體的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的不斷自我更新。如果人體沒有氣的升降出入,則生命就完結了。所以說,升降出入存在於生命過程的始終,是對生命規律的高度概括。

健身氣功的動作編排非常符合人體生命氣的升降出入規律,其作用機理就是讓動作與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相符,使氣機更加自然和順暢,從而增強各內臟器官功能,提高人體的生命質量。

相關焦點

  • 把握氣機規律 學好兩手託天理三焦(四)
    具體操作方法是:運用意識導引丹田之清氣由腹上胸後分兩支,一過頸及頭而出與天相合,一經肩及臂達腕於手與天相合,同時在清氣上升過程中以意到氣到,以氣摧動相手內轉上託,以及身體向上撐伸,猶如兩手託天、頭頂天之勢。與此同時,運用意識導引丹田之濁氣下降經尾閭沿雙腿達腳底湧泉而出與地相合,同時在濁氣下降過程中,以意到氣到,以氣摧動尾閭下沉中正,以及雙腿向下撐伸之勢。
  • 把握氣機規律 學好兩手託天理三焦(二)
    二、兩手託天理三焦的功法內涵解釋根據功法意旨,兩手託天理三焦的「兩手託天」是指功法動作的外形及定勢時的意念活動,「理三焦」則是指其動作的作用功效。其意思是通過兩手託天的外導內引動作,起到調節、暢通三焦的作用。
  • 把握氣機規律 學好兩手託天理三焦(三)
    三、兩手託天理三焦的動作要領體悟方法《健身氣功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教材》中表明:兩手託天理三焦動作是由兩掌五指分開在腹前交叉,掌心向上,目視前方開始,兩腿徐徐挺膝伸直;同時,兩掌上託至胸前,隨之兩臂內旋向上託起,掌心向上
  • 【養生堂】亥時調「三焦」,養生效果事半功倍
    又因為三焦是人體健康功能的「總指揮」,老人在亥時調養好三焦經,養生的效果將會事半功倍。在日常的中醫經絡檢測中,鄺秀英發現,三焦能量的降低與長期熬夜有關,這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亥時寧心安神和養生的重要性。三焦經能量低下的人往往無精打採、抵抗力差,這是因為三焦沒有統管好一身元氣。那麼,三焦為何能夠擔負如此「重任」呢?
  • 八段錦教學之雙手託天理三焦
    今天接著給大家分享八段錦第一式:雙手託天理三焦。八段錦的動作非常簡單,大家要有信心能學好練好。雖然簡單,卻包含了中國傳統健身功法的基本元素,比如調神、調息、調形的層次,以意導氣,以氣導形的原則,呼吸與動作協調一致的要求。簡單的動作裡蘊含了調節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調節五臟六腑功能的方法。
  • 三焦,臟腑間的通道
    「三焦」一詞最早出現於《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記載,「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認為三焦為六腑之一,其分布從頭至腳,無處不管。《難經》明確提出三焦的分布為「上焦者,在心下,下隔,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當膀胱上口。」
  • 中醫診斷:三焦辯證
    三焦辨證,是外感溫熱病辨證綱領之一,為清代醫家吳鞠通所倡導。它是根據《內經》關於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大體將人體軀幹所隸屬的臟器,劃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從咽喉至胸隔屬上焦;脘腹屬中焦;下腹及二陰屬下焦,並在《傷寒論》六經分證和葉天士衛氣營血分證的基礎上,結合溫病的傳變規律特點而總結出來的。
  • 84 雙手託天理三焦習練要訣 整理篇
    2)手臂上舉時,注意要用兩臂夾緊耳朵,因為三焦也是走耳部的。年紀大的人手臂上舉時可慢一些,根據自己身體的情況調整上舉的高度。3)兩掌向上託起並上舉,舉到最高點的時候,要稍微定住,屏息一會兒。屏息就可讓我們的氣機在五臟六腑之中鼓蕩一圈,即「內按摩」,用氣機按摩我們的五臟六腑。4)兩臂上舉並屏息,除了按摩內臟,也鍛鍊了人體的膈肌。經常鍛鍊膈肌,可延緩衰老。
  • 三焦不通,百脈皆堵!分享一張方子,降血脂,通三焦,暢百脈
    這篇文說,我試圖想帶您更深一層地了解高血脂這個病。 你要做的,就是緊緊跟住我的文字、我的思路。你看完我的文章,你就徹底明白了。 我告訴你吧,高血脂的產生,我們往往要考慮四個字——三焦不通。
  • 第四節 六腑病機 三焦的病機
    1.三焦的生理病理特點:三焦的功能,實際概括了全身的氣化作用,故三焦的病理變化反映了上、中、下三焦所包括臟腑的病理變化。   2.三焦的基本病理變化:一方面表現為心、肺、脾胃、腎、肝等病理變化,另一方面又表現為水液代謝功能障礙。
  • 健身氣功·易筋經中醫學理論闡釋(一)
    從歷史淵源來看,健身氣功是基於古人對人體生命的認知和把握,是在古代人體生命觀的基礎上對人體生命活動的調控和鍛鍊。因而在健身氣功功法動作編排上、在習練時一招一式的技巧上,既遵循了運動生理學規律,也反映了中醫對人體生命的認識。因此,對健身氣功功理和功法的闡述、對健身效應的闡釋都必不可少地涉及到中醫學理論。
  • 馬天明:簡析溼熱之三焦與衛氣營血辨證在皮膚科的應用
    2、三焦辨證側重的是病邪侵入人體的從上到下的一個病理演變過程,即由上到下。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腎,其中脾胃是一個核心樞紐。臨床具體辨證應用時可以更多地把兩種辨證方法融合在一起,一橫一縱把溼熱病邪侵入人體的病理過程有機地給予分析「解決」掉,從而為臨床更為徹底治療或治癒「溼熱」之邪的皮膚病提供一個很好的辨證思路。當然臨床辨證體系很多,每個醫家或老師習慣不同。
  • 打通三焦最好的方子,清上焦,通中焦,利下焦,諸症自消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人體"五臟六腑"中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個容器腔,腸也是一個腔,三焦就是把五臟六腑都包括在裡面的大腔。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三焦作為六腑之一,可使各個臟腑間相互協調、步調一致,同心同德地為身體服務。
  • 搞懂了人體「三焦」,所有疑難雜症,都迎刃而解!
    「三焦」是藏象,首見與《黃帝內經》,是「五臟六腑」中最大的「腑」,與「心包經」聯繫。包含「上焦、中焦、下焦」。中醫根據溫病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及症狀變化的特點,以上焦、中焦、下焦為綱,對溫病過程中的各種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和概括,以區分病程階段、識別病情傳變、明確病變部位、歸納證候類型、分析病機特點、確立治療原則並推測預後轉歸的辨證方法。
  • 三焦不通,該如何調?打通三焦經,中醫有4個簡便之法
    在地鐵上,妙姐無意間聽見一位女生和朋友聊天時說起「三焦」的問題。民間常說五臟六腑,可大多人掰著指頭數:心、肝、脾、肺、腎是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是五腑,那還有一腑去哪兒了呢?其實,這另外一腑就是三焦。三焦不通,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不適,那麼,怎麼才能疏通三焦呢?
  • 氣機論
    中醫學在闡述生命運動的規律時,往往是抽象的哲學概念和具體的科學概念並用,注重整體生理功能的研究而忽視人體內部結構的探討,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和模糊性。中醫學的氣具有抽象的哲學範疇和具體的科學概念雙重意義。在中醫學氣機論中,氣作為哲學範疇的含義已如上述。
  • 《黃帝內經》:三焦主全身之氣,三焦不通百病纏身!
    三焦是什麼?三焦是人體的六腑之一,是人體的氣之通道,每一焦裡都蘊含著一種人體的「生命之氣」。人體氣的來源有三種:自然之氣、水谷之氣、先天之氣。一身之氣分布於三焦,在上焦為宗氣,上焦宗氣的失調與心肺之病有密切的關係。三焦的生理功能1、通行元氣三焦通行元氣於全身,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氣化的場所,故稱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
  • 廣論「天理」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天理」是儒家宋明理學的核心命題,自大程先生程顥程明道大力提倡後,便成為其後儒家至高的哲理。那麼是否「天理」就是儒家所提出來的?程明道便是天理的發明者嗎?讓大家想不到的是,「天理」一詞最早應源於道家的《莊子》一書,在《莊子·天運》篇中講「順之以天理,行之於五德」。而且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韓非子在《韓非子.大體》篇中也講「不逆天理,不傷情性。」可見「天理」一詞出現之早,且並非儒家所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