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西北大學80後女教授在Science發表論文,整整12年的奮鬥!

2020-12-12 校園快報

北京時間3月22日凌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首次在國際上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這是進化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

《科學》雜誌同期刊發了題為「寒武紀化石寶庫」的專家評論。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家Allison C. Daley評價:「清江生物群是令人震驚的科學發現!其化石豐富度、多樣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科學價值巨大。後續研究將有望填補我們對於寒武紀大爆發的認知空白並解決動物門類起源演化方面一系列科學問題。」

出生於1982年的傅東靜副教授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張興亮教授為通訊作者,西北大學是論文第一完成單位。這是由中科院院士舒德幹領銜的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自1996年以來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上發表的第14篇研究論文。

進化古生物學的突破性發現

寒武紀大爆發與生命起源、智能起源等共同被列為「六大自然科學難題」。而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的奧秘,除了基於理論的科學猜想,更需要發現恰當的科學觀察窗口——化石庫,以找到可靠的化石實證。

對古生物學者而言,最完美的、可解密寒武紀大爆發與動物門類起源的研究對象,莫過於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

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

相較於常見的類似保存著脊椎動物骨骼的硬體化石庫,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不僅可以保存動物骨骼以外的組織、器官等軟體形態,更可以保存諸如水母、海葵等軟軀體生物。

該類型的化石庫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寒武紀生物群原本的、完整的組合面貌,為探尋寒武紀大爆發的演化模式和強度以及構建動物生命樹的基本結構提供絕佳的化石記錄。

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最早在1909年發現於加拿大落基山脈寒武紀中期的布爾吉斯頁巖中,並因此命名。該化石庫長期在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中「獨領風騷」。百餘年來,此類化石庫在全球各地已發現50餘個,但按照化石保存質量的優劣及化石物種多樣性的高低等標準來看,僅有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此處生物群可等同理解為化石庫)和1984年發現於我國雲南省的江生物群成為了「理想的頂級研究目的地」。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35年來,已在數十萬件化石標本中發現了超過280個物種,研究成果28次登上Nature/Science/PNAS三大科學期刊,成為我國唯一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

此次發現的清江生物群,在4351件化石標本中,已分類鑑定出109個屬,其中53%為此前從未有過記錄的全新屬種。生物統計學「稀疏度曲線」分析顯示,清江生物群的物種多樣性將有望超過包含布爾吉斯和澄江在內的全球已知所有寒武紀軟軀體化石庫。

傅東靜介紹,「清江生物群的特色和優勢,體現在新屬種比例最高、後生動物相對多樣性最大、軟軀體生物類群最多、化石形態保真度最優、原生有機質的埋藏保存最好等五個方面,具有難以估量的研究潛力。」

清江生物群模擬復原圖

顯然,位於中國宜昌的清江生物群,在《科學》刊發文章的這一天,就向全球昭示,這裡將成為開展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最理想的頂級「化石寶庫」

擁有無限可能的「化石寶庫」

如今地球上的動物界共有38個門,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的化石中,已發現20個現生的動物門類和6個已滅絕的動物門類,但仍有18個現生動物門類尚未在寒武紀找到化石代表。在過去的35年間,古生物學家曾在澄江生物群的研究中找到了許多動物門類的最早化石記錄。

清江生物群距離澄江生物群化石產地1050公裡,張興亮介紹,「生物地層學研究顯示,清江生物群和澄江生物群是同時代的、位於不同古地理位置的生物群。二者都距今約5.18億年,處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動物門類爆發式出現的極盛時期。兩者的科學研究價值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與澄江生物群相比,清江生物群生活於遠離海岸的較深水環境,代表了不同生態環境下的全新生物群落,這一點從其超過半數以上的新屬種可以證實。因此,清江生物群後續的大規模發掘,將為發現和探索新的軀體構型和新的動物門類提供第一手材料。」

清江生物群中目前發現的此前從未有過記錄的全新屬種

在新的化石產地,除了能夠找到更多新的動物門類,不斷豐富物種多樣性外,全新的生物組合面貌的揭示,尤其是具有創新身體結構的重要生物類群的發現,將為研究早期生命演化的關鍵環節和過程提供新的證據。

以中科院院士舒德幹領軍的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在達爾文提出的地球生命呈「樹形演化」猜想基礎上,通過數十年的研究與實證,勾勒出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基礎動物、原口動物、後口動物三大枝系演化「大樹」的基本輪廓,進而在全球首次構建了完整的早期動物譜系樹框架圖

「通過我們已開展的研究發現,清江生物群中雙胚層輻射對稱的動物佔主導,刺胞動物身體構型分異度高,蛻皮動物類群中極其罕見的動吻動物繁盛。此外,我們還發現了許多形態奇異的嶄新物種。隨著研究的展開,清江生物群將為『早期動物譜系樹』到底在哪裡分叉,在哪裡開枝散葉,找到更多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傅東靜說。

張興亮教授(右)與傅東靜副教授(左)修復古生物化石

不僅在古生物學研究領域具有突出的價值,清江生物群的發現,對於進化生物學、系統發生學以及埋藏學、地球化學等交叉學科前沿研究方向,也具有非常特殊的價值。

動物的系統發育、營養動力以及關鍵進化特徵的出現等問題研究,依賴於發現更多的軟體結構和更優質的形態保存,如內臟、鰓條、脊索、神經組織、心血管系統等等,然而眾所周知,這些都屬於埋藏上高度不穩定的組織器官。到底是怎樣特殊的埋藏機制,才使得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能夠保存軟體結構?這一疑問至今在學術界爭論不休。

目前全球兩個保真度最高的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布爾吉斯和澄江,在埋藏之後分別經歷了高溫變質、風化作用等嚴重的地質改造,其樣本已無法用於深入開展埋藏學研究。而在清江生物群發現的軟軀體化石,奇蹟般地以原生碳質薄膜形式保存了原始的有機質,毫無疑問,這裡將為開展埋藏學和地球化學研究,進而開展深入的古環境研究提供理想素材。困擾學術界多年的動物軟體結構特殊埋藏機制問題,或將在清江化石庫得到破解。

歷時12年的「尋寶記」

談及這個擁有無限可能「化石寶庫」的發現,「應該說是偶然中的必然吧!」傅東靜說。

2007年暑假,湖北的天氣異常炎熱。25歲的博士新生傅東靜跟隨著張興亮教授帶領的野外踏勘隊在宜昌長陽地區考察。「當時的目標層位是石牌生物群,它比澄江生物群的出現時間稍晚,年齡更輕。」「我們每天背著乾糧和地質錘在完全沒有路的山裡兜兜轉轉20多裡,連續找了十幾天,除了一些殼體化石和海綿之外,並沒有什麼大的收穫。那天已近傍晚,準備收工,我們沿著河邊走,張興亮老師低頭一看,說『這石頭多好啊,敲一敲再回吧!』大家像往常一樣,取出地質錘叮叮哐哐地敲。很快,張興亮老師就找到了拇指長的半隻蟲化石——林喬利蟲。」林喬利蟲是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很有代表性的一種「蝦」狀節肢動物。緊接著,同學們還在這個位置找到了。而在1984年侯先光教授發現澄江生物群的時候,第一個發現的化石也正是納羅蟲。

林喬利蟲化石

「有人說我們運氣好,但實際上,在發現這隻林喬利蟲之前的十幾年間,張興亮老師尋找這種化石群的腳步,已經走遍了全世界。幸運總是降臨在有心的人身上,不是嗎?」傅東靜說起這段故事,滿滿都是為身在這個團隊的自豪。

即便是找到了林喬利蟲和納羅蟲,團隊在華南華北還是有很多有潛力的化石產地需要去研究。「最開始我們還是全年巡迴踏勘的,每年大約去清江兩三次,都是等老鄉告訴我們水位下去、河床漏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趕緊去,下雪也不例外。直到2014年才逐步確認了這個化石庫的巨大潛力,研究重心徹底轉移過來。」

不亞於在一大片麥田裡找甲蟲,張興亮、傅東靜和團隊裡一屆又一屆的碩博士生用十二年的時間在5億年前的「大海」裡,找出了20000多隻「蟲子」。

「工人用撬槓撬出來1立方米大小的石頭,我們就用地質錘順著頁巖的層面劈,一邊劈一邊看,找到蟲子就整理、編號、打包,背出山、帶回實驗室。然後把每一塊清理、討論、鑑定、分類、記錄。」看著眼前瘦小纖弱的傅東靜,很難讓人聯想到她坐在雪地上劈石頭、啃幹餅的場景。

談及研究論文的準備,她說,「因為這次發現的化石中,超過半數的物種都是新的,所以查閱資料的工程量也非常大。每一塊化石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關於他們的故事我們都爛熟於心。

即便是成功以第一作者發了Science、召集過一流的國際學術會議,傅東靜還是聽不得別人叫她「80後的女科學家」。「其實我的上一篇文章都被拒了8次。要不是有舒德幹、張興亮老師他們一直以來的引領,還不停地鼓勵,我怕是早就放棄了。」

傅東靜所在的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是一個成果豐碩、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團隊目前成員1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傑青2人,優青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長江學者1人,以中青年學術骨幹為主,全部具有博士學位以及在海外留學和國際合作研究、主持國家級基礎研究課題的經歷。

舒德幹(前排左二)與傅東靜(前排右二)及學生交流

面對採訪,舒德幹院士說「我們其實沒有什麼才智,只是有一顆堅持的心。也可以說是『咬定青山不放鬆』吧!」

關於對「清江生物群」的命名,傅東靜說,一方面是因為化石埋藏地是在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希望清江與澄江生物群日後能夠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兩江生物群」。

這樣的命名是有傳承的。此前的數十年間,舒德幹將其首次發現的古老生物先後以「華夏鰻」「雲南蟲」「昆明魚」「西大動物」等字眼命名。他說,「這樣命名就是為了紀念發現它們的地方,記載中國在科學史上的重要貢獻。中國需要更多的人來為科學發現的裡程碑來培土,為我們這樣一個偉大的、曾經創造過無數優秀文明的國度增添更多的榮譽。

目前,該團隊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將對清江生物群開展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生態學、沉積學、化石埋藏學、地球化學在內的多學科綜合研究,逐步解決動物門類起源與寒武紀大爆發的深層次科學問題。

來源:西北大學 文/ 李琛 視頻/ 西北大學電視臺 袁慎江等 資料圖片/ 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提供 實驗室工作照/ 馬騫

相關焦點

  • 華中科技大學80後副教授三個月內發表兩篇頂刊PRL,一篇science
    4月份的三個月內連續發表頂刊2019年華中科技大學第一篇CNS主刊論文出現,這篇論文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80後副教授祝雪豐和90後博士生的科研成果,祝雪豐副教授2014年入職華中科技大學,短短幾年就在華中科技大學快速的成長,2019年連續三個月在國際物理頂刊發表論文三篇,2019年2月9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3月8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4月12日一篇科研雜誌頂刊《science》,這名出生於1983年的副教授顯示出強大的科研潛力,將會很快成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團的一員!
  • 進化古生物學重大突破——西北大學80後女科學家Science發文:發現...
    【環球網綜合報導】北京時間3月22日凌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首次在國際上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
  • 2019年11月22日Science期刊精華,南開大學發表一篇Science論文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11月22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ost resistance factor SLC11A1 restricts Salmonella growth through magnesium deprivation」。當細菌性病原體感染有機體時,這種防禦系統立即開始抵抗細菌。為了逃避巡邏中的免疫細胞,一些細菌侵入宿主細胞內並在其中增殖。
  • 這位85後教授真牛,在頂級期刊Science發表論文,西工大第4篇!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11日,西工大理學院陳凱傑教授團隊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 「Synergistic sorbent separation for one-step ethylene purification from a four-component mixture」(Science, 2019, 366, 241-246)。
  • 霍金曾數十次引用這所大學在《science》等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據
    他畢生的精力從事科學研究,並將所研究的成果都寫成了極具學術價值的論文,供世人們閱讀和學習,可就在他的論文中,曾經數十次引用過我國這所大學的天文、物理系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論文中的數據,論點,結論等,這所大學就是學術風氣堪稱一流的南京大學。
  • 2017年,中國科學家已發表9篇NSC論文!表現最突出的大學竟然是…
    2017年以來中國科學家發表的9篇NSC論文中,北京大學表現最為突出,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發表2篇Science,此外,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還合作發表一篇Cell。其他高校和科研單位中,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和南京農業大學各發表一篇Science,西北大學和中山大學各發表一篇Nature,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發表一篇Cell。
  • 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等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原創研究結果
    Adv.2017, 3:e1603288),西北工業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之一。胡海豹長期從事水下減阻科學與技術的研究。其中利用仿生理念,通過構築超疏水特性表面,在壁面封存氣膜,被國內外公認為一種潛在的高效減阻方法,未來有望應用於海洋工程領域。目前該技術的瓶頸在於,水流剪切作用下氣膜層會快速流失,亟需尋找維持氣膜層穩定的可靠方法。
  • 陝西80後女教授:2次破格晉升,入選2019年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自工作以來,她立志以所學所獲回報母校,踏踏實實育桃李、兢兢業業做科研,先後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全國五一巾幗獎、全國工人先鋒號、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陝西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陝西省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30餘項獎勵,主持科研項目近20項,授權中國發明專利41項,出版專著6部,發表學術論文80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許金榮教授團隊在Nature Microbiology雜誌上發表論文
    2019年6月3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許金榮教授團隊以長文形式在Nature Microbiology
  • 2020年2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2020年2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2月7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7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icroglia mediate forgetting via complement-dependent synaptic elimination」。這項新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與小鼠的記憶保持密切相關。
  • 西北大學2017屆優秀畢業生——馮茹、李立仁、樓一格個人事跡
    馮茹,女,漢族,中共預備黨員,歷史學院2013級歷史學(國學)本科畢業生。她勤奮認真、熱心公益、視野廣博。她曾任學院學生會主席,《史林新苗》、《望族》刊物編輯。她成績優異,3次獲得西北大學一等獎學金及優秀學生稱號並主持大學生創新項目,其成果以論文形式發表於省級重要期刊《新西部》。她在課外競賽中也屢創佳績。
  • Advanced science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宋衛寧教授團隊在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11月13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宋衛寧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 一篇頂刊論文,讓這位「80後」破格晉升為二級教授
    31歲時,因為發表了一篇業內頂級論文,在國內外學術界引發轟動,一夜之間就被付費下載了2808次。這讓沒有海外鍍金經歷,地道的「土學者」的李明洲連升三級,從副教授破格晉升為二級教授。如今,這位80後「科研達人」已正式成為211大學副校長。
  • 2019年中國學者在Nature及Science發表研究成果大爆發
    2019年即將結束,中國學者總共在Cell ,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180項研究成果,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5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18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生命科學領域截至2019年12月13日,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國學者發表了105篇CNS文章,具體的單位列表如下:材料學領域-中國一支強大的科研力量截至2019年12月13日,在材料學領域中國學者發表了30篇CNS文章,具體的單位列表如下:
  • 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雲上」指導論文寫作
    3月19日下午,西北工業大學研究生院首期「雲講堂」正式開講。首期雲講堂以「博士學位論文寫作指導」為主題,邀請了兩位分別來自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趙建林教授和自動化學院的黃攀峰教授在騰訊課堂直播開講。報告中,趙建林教授結合多年指導博士生、評閱博士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經驗等方面,主要介紹了學位論文的特點及基本要求(國家學位條例對學位論文的要求,博士學位論文與碩士學位論文的區別,學位論文與學術小論文的區別);學位論文撰寫準備(素材、大綱);學位論文的寫作要點(題目、摘要、大綱、正文、插圖、公式、參考文獻、總結);如何修改學位論文等。
  • 頂級論文,31歲升僅次院士級教授,80后土學者是211副校長
    如今,這位80後「科研達人」已正式成為211大學副校長。其中,以第一(共同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80餘篇,累計影響因子260.16,7篇論文被引過百次,單篇最高被引350餘次。獲國家專利授權14項。先後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項目20餘項。主研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各1項。
  • 西北大學2019年十大新聞
    由王建新教授領銜的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堅守學術報國初心使命,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促進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文明交流互鑑,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他們直面科學研究前沿和難關,填補了多項考古研究空白,發出了境外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的中國聲音。
  • 西北工業大學理學院陳凱傑教授團隊在《Science》雜誌發表重要科研...
    該論文也是繼6月22日西工大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團隊以西工大為通訊單位,在同一期《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3篇論文之後,我校2019年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第4篇研究論文,彰顯了西工大在基礎研究領域接連取得的豐碩成果
  • 西工大博士生在Science與Nature兩大雜誌子刊上發表重要文章
    西工大新聞網10月19日電(趙星 徐含樂)近日,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與Nature Communications分別發表了西北工業大學關於非矽基材料納米電子器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李鐵虎教授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鄢勇研究員共同指導的博士研究生趙星為兩篇文章的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
  • 優秀!六盤水師範學院80後女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發了篇Nature!
    陳紅現為六盤水師範學院校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09年從四川大學生科院碩士畢業後,6月開始在六盤水師範學院任教)、雲南大學在讀博士,六盤水師範學院作為完成單位之一,該論文系她在攻讀博士期間的主要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