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古生物學重大突破——西北大學80後女科學家Science發文:發現...

2020-12-13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北京時間3月22日凌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首次在國際上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這是進化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

清江生物群模擬圖

《科學》雜誌同期刊發了題為「寒武紀化石寶庫」的專家評論。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家Allison C. Daley評價:「清江生物群是令人震驚的科學發現!其化石豐富度、多樣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科學價值巨大。後續研究將有望填補我們對於寒武紀大爆發的認知空白並解決動物門類起源演化方面一系列科學問題。」

傅東靜老師(馬騫攝影)

張興亮和外國專家

出生於1982年的傅東靜副教授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張興亮教授為通訊作者,西北大學是論文第一完成單位。這是由中科院院士舒德幹領銜的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自1996年以來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上發表的第14篇研究論文。

進化古生物學的突破性發現

寒武紀大爆發與生命起源、智能起源等共同被列為「六大自然科學難題」。而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的奧秘,除了基於理論的科學猜想,更需要發現恰當的科學觀察窗口——化石庫,以找到可靠的化石實證。

寒武紀全球軟軀體化石產地分布圖

對古生物學者而言,最完美的、可解密寒武紀大爆發與動物門類起源的研究對象,莫過於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相較於常見的類似保存著脊椎動物骨骼的硬體化石庫,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不僅可以保存動物骨骼以外的組織、器官等軟體形態,更可以保存諸如水母、海葵等軟軀體生物。該類型的化石庫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寒武紀生物群原本的、完整的組合面貌,為探尋寒武紀大爆發的演化模式和強度以及構建動物生命樹的基本結構提供絕佳的化石記錄。

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最早在1909年發現於加拿大落基山脈寒武紀中期的布爾吉斯頁巖中,並因此命名。該化石庫長期在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中「獨領風騷」。百餘年來,此類化石庫在全球各地已發現50餘個,但按照化石保存質量的優劣及化石物種多樣性的高低等標準來看,僅有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此處生物群可等同理解為化石庫)和1984年發現於我國雲南省的澄江生物群成為了「理想的頂級研究目的地」。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35年來,已在數十萬件化石標本中發現了超過280個物種,研究成果28次登上Nature/Science/PNAS三大科學期刊,成為我國唯一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

此次發現的清江生物群,在4351件化石標本中,已分類鑑定出109個屬,其中53%為此前從未有過記錄的全新屬種。生物統計學「稀疏度曲線」分析顯示,清江生物群的物種多樣性將有望超過包含布爾吉斯和澄江在內的全球已知所有寒武紀軟軀體化石庫。

傅東靜介紹,「清江生物群的特色和優勢,體現在新屬種比例最高、後生動物相對多樣性最大、軟軀體生物類群最多、化石形態保真度最優、原生有機質的埋藏保存最好等五個方面,具有難以估量的研究潛力。」

顯然,位於中國宜昌的清江生物群,在《科學》刊發文章的這一天,就向全球昭示,這裡將成為開展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最理想的頂級「化石寶庫」。

擁有無限可能的「化石寶庫」

如今地球上的動物界共有38個門,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的化石中,已發現20個現生的動物門類和6個已滅絕的動物門類,但仍有18個現生動物門類尚未在寒武紀找到化石代表。在過去的35年間,古生物學家曾在澄江生物群的研究中找到了許多動物門類的最早化石記錄。

新物種

清江生物群距離澄江生物群化石產地1050公裡,張興亮介紹,「生物地層學研究顯示,清江生物群和澄江生物群是同時代的、位於不同古地理位置的生物群。二者都距今約5.18億年,處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動物門類爆發式出現的極盛時期。兩者的科學研究價值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與澄江生物群相比,清江生物群生活於遠離海岸的較深水環境,代表了不同生態環境下的全新生物群落,這一點從其超過半數以上的新屬種可以證實。因此,清江生物群後續的大規模發掘,將為發現和探索新的軀體構型和新的動物門類提供第一手材料。」

在新的化石產地,除了能夠找到更多新的動物門類,不斷豐富物種多樣性外,全新的生物組合面貌的揭示,尤其是具有創新身體結構的重要生物類群的發現,將為研究早期生命演化的關鍵環節和過程提供新的證據。

以中科院院士舒德幹領軍的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在達爾文提出的地球生命呈「樹形演化」猜想基礎上,通過數十年的研究與實證,勾勒出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基礎動物、原口動物、後口動物三大枝系演化「大樹」的基本輪廓,進而在全球首次構建了完整的早期動物譜系樹框架圖。

「通過我們已開展的研究發現,清江生物群中雙胚層輻射對稱的動物佔主導,刺胞動物身體構型分異度高,蛻皮動物類群中極其罕見的動吻動物繁盛。此外,我們還發現了許多形態奇異的嶄新物種。隨著研究的展開,清江生物群將為『早期動物譜系樹』到底在哪裡分叉,在哪裡開枝散葉,找到更多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傅東靜說。

不僅在古生物學研究領域具有突出的價值,清江生物群的發現,對於進化生物學、系統發生學以及埋藏學、地球化學等交叉學科前沿研究方向,也具有非常特殊的價值。

動物的系統發育、營養動力以及關鍵進化特徵的出現等問題研究,依賴於發現更多的軟體結構和更優質的形態保存,如內臟、鰓條、脊索、神經組織、心血管系統等等,然而眾所周知,這些都屬於埋藏上高度不穩定的組織器官。到底是怎樣特殊的埋藏機制,才使得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能夠保存軟體結構?這一疑問至今在學術界爭論不休。

目前全球兩個保真度最高的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布爾吉斯和澄江,在埋藏之後分別經歷了高溫變質、風化作用等嚴重的地質改造,其樣本已無法用於深入開展埋藏學研究。而在清江生物群發現的軟軀體化石,奇蹟般地以原生碳質薄膜形式保存了原始的有機質,毫無疑問,這裡將為開展埋藏學和地球化學研究,進而開展深入的古環境研究提供理想素材。困擾學術界多年的動物軟體結構特殊埋藏機制問題,或將在清江化石庫得到破解。

歷時12年的「尋寶記」

談及這個擁有無限可能「化石寶庫」的發現,「應該說是偶然中的必然吧!」傅東靜說。

林喬利蟲

2007年暑假,湖北的天氣異常炎熱。25歲的博士新生傅東靜跟隨著張興亮教授帶領的野外踏勘隊在宜昌長陽地區考察。「當時的目標層位是石牌生物群,它比澄江生物群的出現時間稍晚,年齡更輕。」「我們每天背著乾糧和地質錘在完全沒有路的山裡兜兜轉轉20多裡,連續找了十幾天,除了一些殼體化石和海綿之外,並沒有什麼大的收穫。那天已近傍晚,準備收工,我們沿著河邊走,張興亮老師低頭一看,說『這石頭多好啊,敲一敲再回吧!』大家像往常一樣,取出地質錘叮叮哐哐地敲。很快,張興亮老師就找到了拇指長的半隻蟲化石——林喬利蟲。」林喬利蟲是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很有代表性的一種「蝦」狀節肢動物。緊接著,同學們還在這個位置找到了納羅蟲。而在1984年侯先光教授發現澄江生物群的時候,第一個發現的化石也正是納羅蟲。

「有人說我們運氣好,但實際上,在發現這隻林喬利蟲之前的十幾年間,張興亮老師尋找這種化石群的腳步,已經走遍了全世界。幸運總是降臨在有心的人身上,不是嗎?」傅東靜說起這段故事,滿滿都是為身在這個團隊的自豪。

即便是找到了林喬利蟲和納羅蟲,團隊在華南華北還是有很多有潛力的化石產地需要去研究。「最開始我們還是全年巡迴踏勘的,每年大約去清江兩三次,都是等老鄉告訴我們水位下去、河床漏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趕緊去,下雪也不例外。直到2014年才逐步確認了這個化石庫的巨大潛力,研究重心徹底轉移過來。」

清江化石庫工作現場

不亞於在一大片麥田裡找甲蟲,張興亮、傅東靜和團隊裡一屆又一屆的碩博士生用十二年的時間在5億年前的「大海」裡,找出了20000多隻「蟲子」。

「工人用撬槓撬出來1立方米大小的石頭,我們就用地質錘順著頁巖的層面劈,一邊劈一邊看,找到蟲子就整理、編號、打包,背出山、帶回實驗室。然後把每一塊清理、討論、鑑定、分類、記錄。」看著眼前瘦小纖弱的傅東靜,很難讓人聯想到她坐在雪地上劈石頭、啃幹餅的場景。

化石編號整理

談及研究論文的準備,她說,「因為這次發現的化石中,超過半數的物種都是新的,所以查閱資料的工程量也非常大。每一塊化石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關於他們的故事我們都爛熟於心。」

即便是成功以第一作者發了Science、召集過一流的國際學術會議,傅東靜還是聽不得別人叫她「80後的女科學家」。「其實我的上一篇文章都被拒了8次。要不是有舒德幹、張興亮老師他們一直以來的引領,還不停地鼓勵,我怕是早就放棄了。」

傅東靜老師和團隊學生(馬騫攝影)

傅東靜所在的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是一個成果豐碩、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團隊目前成員1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傑青2人,優青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長江學者1人,以中青年學術骨幹為主,全部具有博士學位以及在海外留學和國際合作研究、主持國家級基礎研究課題的經歷。

中科院院士翟明國曾用「有信念、有堅持」評價該團隊:「有信念,就是有科學理念和問題導向。他們以生命演化為核心,以生物進化鏈條(生物樹)為關鍵,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堅持,就是潛心研究,不見異思遷。」

面對採訪,舒德幹院士說「我們其實沒有什麼才智,只是有一顆堅持的心。也可以說是『咬定青山不放鬆』吧!」

關於對「清江生物群」的命名,傅東靜說,一方面是因為化石埋藏地是在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希望清江與澄江生物群日後能夠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兩江生物群」。

這樣的命名是有傳承的。此前的數十年間,舒德幹將其首次發現的古老生物先後以「華夏鰻」「雲南蟲」「昆明魚」「西大動物」等字眼命名。他說,「這樣命名就是為了紀念發現它們的地方,記載中國在科學史上的重要貢獻。中國需要更多的人來為科學發現的裡程碑來培土,為我們這樣一個偉大的、曾經創造過無數優秀文明的國度增添更多的榮譽。」

目前,該團隊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將對清江生物群開展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生態學、沉積學、化石埋藏學、地球化學在內的多學科綜合研究,逐步解決動物門類起源與寒武紀大爆發的深層次科學問題。(李琛)

相關焦點

  • 西北大學80後女教授在Science發表論文,整整12年的奮鬥!
    出生於1982年的傅東靜副教授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張興亮教授為通訊作者,西北大學是論文第一完成單位。這是由中科院院士舒德幹領銜的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自1996年以來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上發表的第14篇研究論文。
  • 西北大學2019年十大新聞
    拓展閱讀:《光明日報》刊發校黨委書記王亞傑署名文章:紮根西北大地 踐行初心使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 西北大學黨委中心組赴八路軍西安辦事處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弘揚理論聯繫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 | 西北大學召開主題教育推進會和調研成果交流會IN西大 | 書記校長講黨課,這些重點你get了嗎?
  • 西北大學古生物學「豪華教學團隊」上線
    在西北大學,有一支活躍在國際古生物學界的一流科研團隊。從實驗室到講臺,這群優秀的科學家以培養世界一流學生為己任,著力探索「精英式古生物教育」模式。在這個特殊的開學季,以中國科學院院士舒德幹,張興亮、張志飛、劉建妮等長江學者領銜的地質學系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教研室共18位教師全員攜手,以大課串講的形式,用中英雙語為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全體11名碩博士生線上講授《高級門類古生物學 古生物學原理》這門專業平臺課。學生評價:「這陣容,太豪華!」
  • 院士領銜,師生比18:11 西北大學古生物學「豪華教學團隊」上線
    在西北大學,有一支活躍在國際古生物學界的一流科研團隊,他們有著在世界頂級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14篇文章的「豪華」成績單。從實驗室到講臺,這群優秀的科學家亦以「培養世界一流學生」為己任,著力探索「精英式古生物教育」模式。
  • 西北大學「清江生物群」成果領銜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研究團隊科研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入選,並在十大進展中排名首位。「清江生物群」復原圖「清江生物群」為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早期生命與環境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科研人員在湖北長陽地區發現並命名的一個距今5.18億年的布爾吉斯頁巖型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寶庫
  • 西大「清江生物群」發現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西大「清江生物群」發現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西北大學 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入選,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
  • Advanced science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宋衛寧教授團隊在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11月13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宋衛寧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 西北大學首次發現5億多年前清江生物群 或揭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秘
    央廣網西安3月22日消息(記者雷愷)西北大學今天(22日)召開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這是進化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
  • 人民網:人民網發布2019年度優秀校園新聞作品 天津大學黨委宣傳部...
    《春風暖南開 騰飛新百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開大學紀實》南開大學黨委宣傳部選送2.《在機器人江湖自立門戶》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選送3.《潘維廉:「不見外」的「老內」》廈門大學黨委宣傳部選送4.《電磁秘境中的女偵探——訪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得者蘇東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宣傳部選送5.《「我把一生獻給了祖國的航海事業」——中國第一位女輪機長王亞夫的傳奇一生》大連海事大學黨委宣傳部選送6.
  • 西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寒武紀大爆發極盛時期的清江生物群
    西北大學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 阿琳娜 攝中新網西安3月22日電 (記者 阿琳娜 梅鐿瀧)北京時間22日,《科學》(Science)發表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
  • 西北大學:深化改革激發辦學新動能
    西北大學認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的「放管服」改革,構建活力、高效、順暢的體制機制,則是推動實現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突破口。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基於學校面臨的形勢和工作重心,西北大學確立了「回歸常識、抓住本質、尊重規律、注重長遠」的治校理念,明確了學院的辦學主體地位。
  • 西北大學2019年「十大新聞」出爐,都是哪些重大時刻?
    3、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發現「清江生物群」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首次在湖北宜昌發現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該成果3月在Science發表,被學界認為是進化古生物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裡程碑事件。該生物群的化石豐富度、多樣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後續研究將有望填補人類對於寒武紀大爆發的認知空白並解決動物門類起源演化等一系列科學問題。這是由中科院院士舒德幹領銜的研究團隊自1996年以來在Nature/Science上發表的第14篇研究論文。
  • Science: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領銜揭示抗結核藥乙胺丁醇的作用機制
    2020年5月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上海科技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科學院、英國伯明罕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一種關鍵的一線藥物如何殺死結核桿菌提供了新的見解。這為開發針對新興的結核桿菌菌株的新型抗生素藥物鋪平了道路。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
    1977年,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來自於腺病毒的mRNA與其對應的DNA轉錄模板並不能形成連續的雜交雙鏈,而是在雜交雙鏈的不同位置伸出了環狀的DNA單鏈。這個重大發現表明,遺傳信息從DNA傳遞到mRNA上並不只是通過轉錄,還需要pre-mRNA剪接來進一步完成「無效」遺傳信息的去除與有效遺傳信息的拼接。
  • ...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
    1977年,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來自於腺病毒的mRNA與其對應的DNA轉錄模板並不能形成連續的雜交雙鏈,而是在雜交雙鏈的不同位置伸出了環狀的DNA單鏈。這個重大發現表明,遺傳信息從DNA傳遞到mRNA上並不只是通過轉錄,還需要pre-mRNA剪接來進一步完成「無效」遺傳信息的去除與有效遺傳信息的拼接。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揭秘翼龍生命史等入選
    據了解,「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雲南大學等科研團隊完成,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後口動物)、古無脊椎動物(腕足類)、古脊椎動物(恐龍類、古鳥類、早期哺乳類)、地質微生物、早期陸生植物、白堊紀琥珀動物、古植物與古生態和古人類等多個學科領域。
  • 古生物學所發現的10大非常神奇的生物
    秘魯研究人員最近在南美洲發現了第一條有四條腿的鯨魚化石,這條線索闡明了鯨類如何進化成為今天的海洋巨獸的。這一發現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並不是人類歷史上唯一引起如此多好奇的發現。所以這次,擼哥收集了古生物學所發現的一些最為神奇的遠古生物。
  • 大腦科學領域現重大突破 三位科學家發現腦中GPS
    2014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給約翰·奧基夫博士,梅-布裡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博士夫婦,以表彰他們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可以定位和導航的神經細胞。這是大腦科學領域重大的基礎性突破。  在人類對所處環境進行認知、記憶以及導航的過程中,需要對地理位置有一定的感覺。
  • 科學家顛覆性發現:這種比霸王龍更大的食肉恐龍可能生活在水中
    棘龍已經進化出水生的特徵這個觀點基於本周三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對埃及棘龍尾部化石的分析。棘龍是一種獨特的大型獸腳類恐龍,在過去的歷史上,被認為是在水域邊緣以魚類為食的近岸生活的大型恐龍。這種恐龍比霸王龍和暴龍都要大,它們生活在白堊紀時期,距今約1.455億至6550萬年前。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2020年3月31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選。據了解,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工作自2017年開展以來已經進行了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