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3月22日消息(記者雷愷)西北大學今天(22日)召開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這是進化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北京時間3月22日凌晨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
清江生物群模擬圖(央廣網發 西北大學供圖)
寒武紀大爆發與生命起源、智能起源等共同被列為「六大自然科學難題」。而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的奧秘,除了基於理論的科學猜想,更需要發現恰當的科學觀察窗口——化石庫,找到可靠的化石實證。20世紀初至70年代,加拿大寒武紀中期5.08億年前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中軟軀體化石生物群的發現和研究,在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長期「獨領風騷」。80年代以來,我國雲南寒武紀早期5.18億年前的澄江生物群研究成果已經超越前者。而本次發現的清江生物群與澄江生物群同處於寒武紀動物門類爆發式起源演化的極盛時期,代表了同一時期不同古地理環境下全新的生物群落,兩者的科學研究價值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工作現場(央廣網發 西北大學供圖)
西北大學研究團隊2007年以來就在湖北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進行野外發掘研究,經過歷時十二年野外發掘和室內研究,在發現的清江生物群4351件化石標本中,已分類鑑定出109個屬,其中53%為此前從未有過記錄的全新屬種,而且85%不具有礦化骨骼,絕大多數為水母、海葵等沒有骨骼的動物。生物統計學分析顯示,清江生物群的物種多樣性將有望超過包含布爾吉斯和澄江在內的全球已知所有寒武紀軟軀體化石庫。傅東靜副教授介紹說,清江生物群的特色和優勢體現在新屬種比例最高、後生動物相對多樣性最大、軟軀體生物類群最多、化石形態保真度最優、原生有機質的埋藏保存最好等五個方面,具有難以估量的研究潛力。「我們這次工作,應該說是發現了全球保存最好軟軀體的化石庫,我們常見的硬體化石庫保存的是骨骼,而我們清江生物群可以保存在硬體化石庫中見不到的軟體形態,比如說眼睛、皮膚、腸道、內臟、心血管、甚至是神經系統,它給我們一個非常完美的畫面,這個物種5億年前究竟長什麼樣子。比如我們發現的水母化石,其實是寒武紀發現的最可靠的水母化石,這麼軟的生物能夠保存的如此完整,這是非常非常少見的。」
林喬利蟲化石(央廣網發 西北大學供圖)
中科院院士舒德幹表示:「相比較澄江生物群,清江生物群的重要就在於它的保存環境,水比較深、比較安靜,後期也沒有什麼破壞,保存了動物很多原始的東西,生命的原質保留了。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現在清江生物群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在十年二十年之後,超過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化石生物群和澄江生物群,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們很期待。」
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表示,此次發現的這個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系統揭示了寒武紀大爆發極盛時期清江生物群的突出特點和優勢,對人類破解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奧秘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西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並命名的清江生物群,極有可能超越澄江生物群和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是進化古生物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裡程碑事件。
《科學》雜誌同期刊發的題為「寒武紀化石寶庫」專家評論文章評價:「清江生物群是令人震驚的科學發現!其化石豐度、多樣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科學價值巨大。後續研究將有望填補我們對於寒武紀大爆發的認知空白並解決動物門類起源演化方面一系列科學問題。」
化石修整(央廣網發 西北大學供圖)
據介紹,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對清江生物群開展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生態學、沉積學、化石埋藏學、地球化學在內的多學科綜合研究,逐步解決動物門類起源與寒武紀大爆發的深層次科學問題。
「早期生命演化」學科是西北大學傳統的優勢學科之一,是西北大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地質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科院院士舒德幹的帶領下,「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長期紮根雲南澄江化石庫、陝南寬川鋪等地,致力於寒武紀大爆發與生命起源研究,發現了「西大動物」等一系列最原始的似半索動物、頭索動物等始祖型動物化石,系統的形成了「三幕式寒武大爆發構建動物樹」假說,「脊椎動物實證起源」新假說。團隊先後在國際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了13篇學術論文,其中2016年在Nature以封面亮點文章的形式發表了《陝西寒武紀最早期的微型後口動物》,相關研究成果被收錄入中、美、英、德、法、日等國教材、百科全書、科學辭典、專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