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火把蟲原是「丟」了腿的葉足動物

2020-12-24 環球網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urrent Biology》發表了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及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合作完成的題為「一個寒武紀早期管居葉足動物」的科研論文。在該論文中,研究人員揭秘了寒武紀「澄江生物群」中火把蟲實際上是一種為了適應底棲管居生活而丟失了身體後部腿肢的葉足動物,這也是動物進化史中出現組織器官適應性退化消失的最早的例證。

形態奇異的火把蟲最早由侯先光研究員於1989年首次發現和命名,是寒武紀澄江生物群中比較稀有的一類蠕形動物,生活在距今5.18億年前的海洋底部。該類動物具有一個細長的蠕蟲狀身體,身體前端具5對觸手,身體末端膨大。由於其形態怪異,30多年來古生物學家對於該物種的分類位置和進化意義一直爭議不斷,早期研究認為其是環節動物、觸手冠動物、舌形動物,或是從無腿的環神經類蠕蟲向有腿的泛節肢動物進化的一個過渡類群。經過長年化石標本的積累,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新的化石標本裡發現了與火把蟲的身體保存在一起的管狀構造,證明火把蟲是一個底棲管居動物,而其身體膨大的末端起到了錨的作用將蟲體固定在管內。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了火把蟲頭部成對的眼睛等新的形態特徵構造。結合這些新的化石發現,並通過系統發育分析的方法,研究人員終於揭開了火把蟲的神秘面紗。

據侯先光介紹,火把蟲其實隸屬於寒武紀葉足動物的囉哩山蟲科。葉足動物是一類已經滅絕的早期蠕形動物,俗稱「有腿的蠕蟲」。雖然葉足動物化石標本稀少,但對理解泛肢動物的進化歷程卻至關重要,與現生的緩步動物門(俗稱水熊蟲)、有爪動物門(俗稱天鵝絨蟲)和節肢動物(如蝦蟹、昆蟲、蜈蚣和蜘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囉哩山蟲科的葉足動物已經具備了比較明顯的體區分化,主要表現為:身體前部的腿肢細長且帶有剛毛,主要用於濾食;身體後部的腿肢粗短且帶有爪,主要用於運動和攀爬。而火把蟲則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生活模式,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種經營底棲管居生活的葉足類動物。火把蟲在適應管居生活的進化過程中發生變異,丟失了身體後部原本用於運動和攀爬的腿肢,但保留了身體前端用於取食的腿肢。這也是我們目前所知的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出現組織器官適應性退化 消失的最早的例子。

寒武紀是早期生物多樣性大爆發的一個關鍵時期。該研究證明即使在這麼早的動物進化階段,組織器官適應性退化消失的例子已經發生。研究進一步展示了寒武紀期海洋生態系統的複雜性,而早期生物的適應性輻射成就了生物多樣性的大爆發。馬曉婭研究員的博士研究生Richard Howard為論文第一作者,馬曉婭研究員和侯先光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相關焦點

  • 5.5億年前小蟲寫下「遺書」,揭開寒武紀前生物神秘面紗
    在距今五六億年年前的埃迪卡拉紀,生命形態和結構普遍都很簡單,腿和腳對於那時的動物來說都是「奢侈品」。只有為數不多的生物留下用「腳」行走的遺蹟,而且已知的痕跡大多是斷斷續續的腳印或齒舌印跡[2]。也正是因為這樣,側葉的形態和指向可以用來區分動物的前後和運動方向——也就是辨識出動物的頭和尾。
  •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真相不止一個
    那時,科學界還沒有發現寒武紀之前的化石,因而科學家們對這一生物重大進化現象困惑不已。達爾文甚至認為這一事實會被用作反對其進化論的有力證據。但他同時 解釋到,寒武紀的動物祖先一定來自前寒武紀動物,是經過很長時間的進化過程產生的;寒武紀動物化石出現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紀動物化石的缺乏,是由地質記 錄的不完全或是老地層淹沒在海洋中造成的。
  • 4.25億年前的生物被發現,腿多到數不清,它或是最古老陸地動物
    4.25億年前的生物被發現,腿多到數不清,它或是最古老陸地動物眾所周知,最早的地球上陸地上並沒有動物,甚至連植物也沒有,最早的地球生命出現在海洋之中,此後伴隨著演化,才逐漸從海洋走向陸地,一直演化到今天的模樣。
  • 寒武紀求生指南:如果我們穿越到寒武紀,如何才能生存下去?
    一、 初到寒武紀要是我們隻身穿越到寒武紀,而且很幸運地沒有落到海中,而是落到了陸地上,當我們環顧四周,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望無際的荒漠,這些荒漠的表面和火星類似,一片紅色,碎石密布。荒漠,這就是寒武紀地表的景觀是荒漠,是因為寒武紀沒有植物登陸,所以這將會帶給我們一個壞消息:沒有植物,就沒有火和避難所!
  •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對達爾文進化論是一個大的挑戰!
    但是,被稱為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上的一大懸案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一直困擾著自達爾文以來的進化論支持者。在距今約5.3億年前,一個被稱為寒武紀的地質歷史時期,在2000多萬年時間內,地球上突然湧現出各種各樣的動物,它們不約而同地迅速大量出現。節肢、腕足、蠕形、海綿、脊索動物等等一系列與現代動物形態基本相同的動物在地球上來了個「集體亮相」。
  • 做足做細工作 確保動物平穩過冬
    做足做細工作 確保動物平穩過冬 2020-12-18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為什麼很多科學家都認為章魚是寒武紀時期降臨地球的外星生物?
    1、獨特的生理結構章魚、魷魚、墨魚的區別首先章魚的八條腿就顯得很特別,而每條腿上布滿吸盤更讓它的腿顯得獨一無二。它的腿不僅有獨特的外形,還有豐富的「內涵」。八條腿上分布了將近5億個神經元,腿上的神經元可以理解章魚大腦發出的指令,各自同時完成不一樣的動作,簡直是甩5個手指頭都不能各自獨立運動的人類10條街。
  • 長陽發現寒武紀清江生物群居首
    三峽晚報全媒記者金計 通訊員杜強 覃丹一年前的3月22日,國際最權威的《科學》雜誌發表論文,首次向全世界公布:宜昌長陽地區發現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本報曾在2019年3月23日第一時間報導)。「這是令人震驚的科學發現,化石豐度、多樣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科學價值巨大!」
  • 這五種生物中的最後一種,棘皮動物,是在寒武紀早期發現的
    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小編也非常喜歡這些有趣的動物,每天都會和大家分享。奇花異獸1:水螅腔腸動物,身體圓柱形,褐色,嘴周圍有觸鬚,是捕食的工具,體內有一個空腔。奇葩動物2:長鼻猴,最大的特點是雄性大而突出的鼻子。研究人員認為,雌性長鼻猴更喜歡鼻子較大的雄性。奇花異獸3:紫金鐘螺,錐形殼,實心。表和底部的殼金黃色,縫合線,殼的邊緣和底部的中央紫色帶左右。每個螺旋層有4~5個螺旋筋,螺旋筋上密布細小的顆粒。殼的底部是平的,有近十個同心的螺旋形肋條,肋條上密布著細小的顆粒。
  • 【科學種子科技英語】怪誕蟲:古生物學家再現寒武紀類蟲生物
    節肢動物、天鵝絨蟲和水熊都被統稱為蛻皮動物。雖然怪誕蟲並不是所有蛻皮動物的常見祖先,它是天鵝絨蟲的前身。怪誕蟲是10 - 50mm長,它存在於5.05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的寒武紀爆炸,這是一段快速發展時期,大多動物群體首次出現自化石記錄中也是這個時期。
  • 寒武紀大爆發後,章魚疑似來自外星,科學家給出證據
    筆者 東邪如果你有對比過陸地生物和海洋生物的區別,就會發現陸地生物的形態遵循一定的規律,即使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它們在身體構造上也比較相似,例如貓和狗都是脊椎動物,都是哺乳動物,都是用四肢行走的動物。但是在海洋中,除了魚類之外,其他種類的生物的形態千差萬別,例如海馬和鰻魚,海蛇和珊瑚等等。
  • 寒武紀正在努力「大展拳腳」
    (原標題:寒武紀正在努力「大展拳腳」) AI晶片是晶片產業和人工智慧產業整合的關鍵
  • 西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寒武紀大爆發極盛時期的清江生物群
    阿琳娜 攝寒武紀大爆發與生命起源、智能起源等重大裡程碑事件一起被列為六大自然科學難題。而要破解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奧秘,必須首先發現恰當的科學觀察窗口。20世紀初至70年代,加拿大寒武紀中期5.08億年前的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中軟軀體化石生物群的發現和研究,在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長期「獨領風騷」。
  • 寒武紀研究院院長杜子東:寒武紀解決了AI處理器哪些問題?
    ,寒武紀成為我國一大利器已然人盡皆知,但是大家知道最多的仍只是華為用到了寒武紀的IP。而具9月22日,在北京的CCF YOCSEF TDS專題探索班上,寒武紀研究院院長杜子東以《深度學習處理器》為主題,就寒武紀在學術領域的研究、解決的問題,就寒武紀幾代人打下的「江山」進行了分享解讀。
  • 西北大學首次發現5億多年前清江生物群 或揭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秘
    20世紀初至70年代,加拿大寒武紀中期5.08億年前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中軟軀體化石生物群的發現和研究,在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長期「獨領風騷」。80年代以來,我國雲南寒武紀早期5.18億年前的澄江生物群研究成果已經超越前者。而本次發現的清江生物群與澄江生物群同處於寒武紀動物門類爆發式起源演化的極盛時期,代表了同一時期不同古地理環境下全新的生物群落,兩者的科學研究價值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 昆蟲的翅膀可能是從甲殼綱動物的腿進化而來的
    地球上最早的翅膀可能是由一種不能飛的遠古甲殼類動物的快速爬行的腿進化而來的。 今天,現代的螃蟹、龍蝦、蝦和小龍蝦有時被稱為海洋的蟲子,作為節肢動物家族的一部分——以強壯的體甲和分節的關節為特徵——這個名字確實說得通。
  • 走在創新前沿的寒武紀
    寒武紀便是這樣一家純「技術立命」的公司。寒武紀創始人兼CEO陳天石出自「中科大少年班」,師從陳國良院士與姚新教授,2010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便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曾擔任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及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體系結構和計算智能。此外,寒武紀的核心創始團隊都具備多年人工智慧晶片領域研發和設計經驗,其中不乏人工智慧晶片領域的頂級大咖。
  • 寒武紀化石揭示節肢動物早期取食模式
    最新的研究依據撫仙湖蟲類罕見的腹面附肢細節,首次提供了已知最古老原節特化的直接證據,否定了長期以來的認知。研究表明,撫仙湖蟲類附肢基節已特化,如同一些地質時代更晚的化石以及現生節肢動物類群。其頭部附肢發育有分異的顎基原節,帶刺的基節構成腹面中軸食物溝,連同口板組成了一個原始的取食口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