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良田無限好,風光怎亞小江南。」
位於內蒙古烏蘭浩特市西北9公裡的義勒力特嘎查,區域面積22.2平方公裡,總人口1872人,是當地較為典型的地廣人稀的傳統山村。
直到2015年,義勒力特嘎查還是個人均年收入僅有7500元的經濟薄弱村。短短五年,憑藉農旅融合的高強度「賦能」,村民們用勤勞的雙手描繪出農房變客房、庭院變花園、農區變景區的美麗畫卷。
2019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20萬元、單純旅遊經營性收入40萬元,加上村民個人養殖等產業,全村人均收入1.9萬元,成功晉級為「網紅村」。義勒力特嘎查的華麗蛻變,成為貧困村「脫貧摘帽」的新典範。
從外出打工到家門口發家致富
義勒力特,蒙古語意為「勝利」的意思。
「其實這個名字說的也是我們現在的生活,日子越來越好,大家每天都在走向勝利的路上,反正挺滿足的,放到幾年前無法想像現在村民日子這麼好了。」今年44歲的白雙龍精瘦幹練,現任義勒力特嘎查黨支部書記,談起如今的嘎查,白雙龍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2015年,白雙龍當選義勒力特嘎查黨支部書記時,義勒力特嘎查並不富裕,500多戶村民大都種地為生,靠天吃飯,年頭好收入高,趕上災年,家底薄的一夜返貧。
嘎查人均土地僅3.7畝,全村有89戶共有180名貧困人口。當地森林覆蓋率達46%,全年禁牧,村民僅依靠傳統農業收入低,長期摘不掉貧困村的「帽子」。
「2015年的時候,我們在村裡忙活一年,收入剛好夠溫飽,要想掙錢就只有再外出打工,而且村子髒得很,哪像現在這麼整潔。」村民辛天喜此前除了種地之外還會外出打零工,如今他卻不願再離開家鄉。一到節假日,從四面八方湧入嘎查「打卡」的遊客,讓辛天喜等貧困戶看到了更多「商機」。
「依託義勒力特嘎查的區位優勢,我們因地制宜做『旅遊+』,按照『農區變景區、農園變樂園、農產品變紀念品』的思路,嘎查鄉村旅遊業得到快速發展,『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賦予了義勒力特嘎查『花鄉小鎮』的美譽。」義勒力特嘎查黨支部書記白雙龍如是解碼嘎查的「逆襲」策略。
夏季走進義勒力特嘎查,乘坐著觀光車沿著主幹道民俗風情一條街慢慢行駛,仿佛一卷美麗的田園畫卷徐徐展開。據白雙龍介紹,吃農家菜、品民族文化、賞田園風光、購特色產品基本一路都可貫穿,遊客最多時候一天達到1200人。
民俗風情一條街 澎湃新聞記者 孫湛 圖
辛天喜今年56歲,在白雙龍的鼓勵下,旅遊旺季在民俗風情街專門做租賃觀光車的生意。2017年的時候,他花了2萬元從天津購買了6輛觀光自行車,一個夏天,僅出租觀光自行車這一項的收入就達到了7萬元,之後辛天喜又陸續購買了10輛觀光自行車,並開始經營燒烤和小吃等項目,2018年就賺近10萬元左右。
如今,辛天喜又購置了嶄新的電瓶車,「我是一年四季忙到頭啊,租賃電瓶車、燒烤、經營奶茶屋,年收入能達到10萬吧,反正以前想都不敢想,只知道想賺錢要外出打工,現在家門口就能發家致富了。」
白書記和他的開心農場
「看我們的南瓜大不大,這個品種特別好,炒出菜來很甜;看這黃瓜長得多好;那邊的葫蘆藤適合拍照……」作為開心農場的「發起人」和「掌門人」,進入開心農場後,白雙龍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興奮地和我們分享著菜地裡的品種繁多的瓜果長勢情況。
白雙龍在開心農場 澎湃新聞記者 孫湛 圖
「開心農場已經成功運營3年了,可以說運作得很成功,不僅開發了我們嘎查的鄉村旅遊資源,提高了嘎查的知名度,也為貧困戶增加了收入,應該是『多贏』的結果。」
2017年,白雙龍通過外出學習和考察,立足嘎查實際,依託嘎查優勢,打造了集現代農業觀光、科普學習、農耕體驗、旅遊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開心農場項目。
據白雙龍介紹,籌建開心農場的時候並不順利,「很多老百姓不理解,也不認可,但是我通過一個月時間跟他們做思想工作,19戶老百姓都承認、同意流轉土地了,後來通過大夥的努力,我們把農場建了起來。」
開心農場分兩期開發,累計投資500多萬元,由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內的近20戶村民和村集體成立股份公司,實行入股分紅經營模式。
開心農場絡繹不絕的遊客 澎湃新聞記者 孫湛 圖
「以我們村的貧困戶田溫都舍為例,他在開心農場入了一萬塊錢的股,一年能掙三千塊錢的股金,而且還在這打工,一個月又能掙三千六百塊錢,這個收入是非常不錯的,所以通過『開心農場』的打造, 農戶土地流轉有收入,打工就業有收入,入股分紅有收入,這樣農戶的錢袋子漸漸鼓起來了。」白雙龍欣慰地表示。
此外,在入冬後,開心農場會順勢被打造成冰雪樂園,滑雪場、雕刻冰雕、雪雕……應有盡有,據介紹,每年冰雪節義勒力特嘎查都會吸引數千人前來遊玩。
幫助「造血」助力可持續發展
「對於貧困地區來說,發展產業尤為重要,只有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才能讓貧困戶實現『自我造血』,防止再次返貧。」在白雙龍看來,引進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並助力將其發展成產業,就是「造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2019年,白雙龍利用自己家的閒置土地,建設開心牧場。在牧場裡養殖梅花鹿、羊駝、孔雀等動物,並且引進了人參和靈芝。隨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2019春天的時候,東北的朋友來詢問是否可以在養植人參和靈芝方面合作,中午得知消息後,白雙龍下午立刻開車前往東北看項目,又連夜趕回內蒙。「白書記頭腦特別靈活,只要有致富的渠道,他都不會錯過,總能抓住機會」。
對此,白雙龍靦腆一笑,「有好的項目就要及時抓住,人參和靈芝這個我聽到後就覺得可行,價格也不貴,遊客可以買回家在盆裡種植,可用來泡酒或者觀賞。」由於實驗有風險,白雙龍便在自己的地裡實驗,「這樣賠了也是我的,不會影響到村民的生活,如果賺得多就推廣到村裡老百姓家裡,又能擴大種植規模,說不定還可以和大企業籤訂單,這就又是一個產業鏈了。」
村民農房變民宿 澎湃新聞記者 孫湛 圖
此外,農旅項目也是一項長期投資的項目,核心在於做好品牌。從成功舉辦冬天的「冰雪節」、夏天的「啤酒節」、秋天的「豐收節」,到「開心」系列品牌的推廣,以及「花鄉小鎮」的打造,義勒力特嘎查已經在農旅品牌上開始逐漸探索。 「脫貧後面我們發展的路還很長,一點都不能放鬆,反正現在方向是對的,而且我覺得我們走的越來越穩了。」白雙龍語氣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