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有多廣闊,教育就有多廣闊。
近期,我認真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讀著讀著,對陶先生這位教育先行者的敬佩油然而生,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他的「生活即教育」這一觀點,讓我感觸頗多。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說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教育結果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ー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這不就是我們的新課程標所提倡的嗎?
不由得讓我聯想到了語文教學,從生活即教育想到了生活即語文,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時時現生活。生活才是是語文教育的活水源頭,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語文教學中的字詞句篇,因為有了生活的積素和體驗才有了神韻,有了精氣神。否則,它們只能是乾巴巴的、乏味的文字
在教學中,我們應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吸收語文的養料,提煉語言的精華,提取生活的結晶。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力求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
就如我們的作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假、大、空、抄、編的作文在學生作文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學生懼怕作文的心理負擔未真正減輕。原因之一就是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用自己的認識水平讓孩子他們寫他們不熟悉的生活或成人才有的那種深刻的社會生活,而學生無話可述說。如果非寫不可的話,只好亂編了。寫千篇一律的套話,他們對作文這件事也就不能產生興趣。
要讓學生不怕寫作,就必須讓他們注重生活的積累,接觸生活,觀察生活,到生活中去實踐,要讓學生寫出真實的話,空口念著是沒有用的,應去尋找到它的源頭,有了源頭才會不息地傾吐出真實的水平。源頭在哪裡,就是我們充實的生活,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葉聖陶先生認為:學生作文要寫出自己的經驗所寫的必須是他們積累的。他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字。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語文。鑑於語文和生活這樣緊密的關係,就必須把生活引入語文課堂,把語文教學推向生活,讓二者互為表裡,生活有多廣闊,語文世界就有多廣闊,教育就有多廣闊。
新安縣石寺鎮第二初級中學 王洛丹
作者簡介
王洛丹,新安縣石寺鎮第二初級中學初中部,女,24歲,2018年9月參加工作,本科學歷。忠於教育事業,關心愛護學生,堅守高尚情操,深受同事與學生的喜愛。
來源:新安教研
版權歸原創,版權及國外任教漢語和其他事宜,請關注私信。教育關乎國運,歡迎你的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