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道論到極致,百姓的柴米油鹽,總結豆豆筆下的生存哲學

2020-12-20 天道狼眼

電視劇《天道》裡面丁元英講過的一句話:天下之道論到極致,百姓的柴米油鹽;人間冷暖論到極致,男人和女人的一個情字。這說的是生存的一個區間,物質基礎和精神追求。而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生存哲學,生存哲學的基礎是物質生活的保障。

說到豆豆筆下的的生存哲學就不得不提三部曲第一曲《背叛》,《背叛》相比《天道》更具血腥味,宋一坤還在解決生存的層面,而丁元英則超越生存,坐以論道,顯然宋一坤的哲學更適合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在宋一坤看來,這個世界是殘酷的,是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前覺得宋一坤說的「這個世界不要說活命了,就是從地上拔根草,也得憑點實力。」這句話有點言過其實,但經過今年這次疫情和這糟糕的就業環境,作為一名失業者的我突然很認同這句話,一邊是不少企業倒閉,一邊是嚴重的內捲化,什麼是內捲化?俗點講就是一個崗位競爭人數加劇,因此學歷發揮出其重要的意義所在,大專被刷,三本被嫌棄,離譜的是某公司還把學歷高低納入績效考核標準之內。

《天道》中的「強勢文化」、「弱勢文化」,「強勢群體」,「弱勢群體」也暗含著物質世界的適者生存自然法則,對個人和企業的生存也同樣做了描寫:

個人層面:

1.忍是一條線,能是一條線,中間就是我們的生存空間,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那我們的生存空間就比別人大;(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如果大家能力差不多,那麼可能誰的學歷高誰就更具有競爭力,但不管社會再怎麼發展,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生存空間就比別人大這句話永久適用)

2.別把自己太當人,別把別人太不當人,就這個規律而言天下烏鴉一般黑;(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低估別人,別人不見得比你傻,可能傻的人是你自己,踏踏實實做事,這既是一種處事態度,也是一種生存哲學。)

3.揚長避短,拾遺補缺,在夾縫中求生存。(一樣的社會環境和不同的個人條件那麼每個人的夾縫大小肯定就不一樣,夾縫和能力,學歷,平臺三者有關,找對平臺同樣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企業層面:

林雨峰的一句弱肉強食的法則放在哪都適用;樂聖和格律詩事件被媒體炒開,伯爵公司總裁蘇逸文就嗅到危機,連夜趕回公司再開緊急會議,危機意識作為個人和企業都是不可或缺的。

宋一坤出身貧苦,從小就勵志走出山的外面還是山的貧困山區,因此他的生存意識比常人更加強烈,他這種生存意識更多可以理解是危機意識,這是我們很多人所缺乏的品質,大多人有一份工作,手頭上有點錢就不會慌,不過社會發展太快,現實讓現在的人危機意識也沒有那麼薄弱了,很多在大公司上班的人都搞起了副業或兼職。豆豆三部曲是不可多得的好書,沒有華麗的詞藻內容卻富有深意,認真品讀,在各個方面都可以挖掘到思想價值。

相關焦點

  • 從克爾凱郭爾生存論存在主義哲學,看哲學的生活倫理化轉向
    克爾凱郭爾的生存論在存在主義哲學家當中,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作為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其學說直接從生活本身去入手,塑造出了審美世界,倫理世界和宗教世界等三種個體生活的方式。1.生存體系下的意義在克爾凱郭爾的另一部著作《致死之疾病》當中,他對人下過一個定義,就是人是無限和有限時間和永恆自由和必然的綜合,換言之人是一個綜合體。
  • 【京師哲學】羅松濤丨阿多諾非同一性哲學視域中的生存論存在論批判
    ⑥換言之,在阿多諾看來,以海德格爾為代表的「新型存在論」並未擺脫傳統唯心主義的出發點:一方面,所有的現實存在者都要被統合到一種類似於「空洞的形式原則」的「存在」之中;另一方面,這種存在論意在祛除客體(存在者)自身相對於主體(思維)而言的異質性(或者說「他異性」)。
  • 《天道》豆豆筆下令人深省的商業故事,背後邏輯是人性逐利的現實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豆豆的紅塵三部曲,第一部《背叛》由巍子和許晴主演,講述了宋一坤如何帶領隊友度過生存危機,走向未來的故事,第二部,《遙遠的救世主》由王志文、左小青領銜主演,講述了生存之後發展的問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相匹配的問題,尋求心安和靈魂救贖的故事,第三部《天幕紅塵》講述了葉子農如何見路不走,如何在多變環境中找到對立統一的不變
  • 從認識論到生存論——走進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
    而懷疑論存在的事實本身及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卻昭示著懷疑論存在的合理性,這就迫使我們為懷疑論存在的合理性的辯護必須超越認識論的視野,以人之存在及古代希臘懷疑論的生存論本質為基礎,實現向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轉換。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其實真正透徹理解科學的人,通常反而比較低調,比如波普爾的科學定義,只把可證偽性視為科學與否的標誌,發人深省,如果你能從廣義上理解他的總結。康德真正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反思精神。
  • 光明日報哲學版:中國哲學之道
    哲學作為追根究底的學問,西方哲學通常是從感性存在出發,由表及裡上升到理性存在,即以從現象到本質、具體到抽象、形而下到形而上為根底,這是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黑格爾傳統的形上學的思維理路。然而,現代西方哲學拒斥傳統的形上學,主張從當前在場的東西度越到其背後未出場的東西,未在場的與在場的都是現實的東西,而並非是抽象的永恆本質。
  • 中國傳統哲學的理想人格論及其現代意義
    理想人格論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中國傳統哲學的要義和精髓。作為「成人」「內聖」之道,該論集中表現為對君子、聖賢等的理想人格的追求,並通過對心性的深入探究而得到系統的構建和闡釋。與西方哲學著力向外尋找人與自然或存在者與「存在」相統一的中介不同,該論提供了一種人與自然相統一的內在的路徑和模式,並在現代化過程中愈益彰顯出其獨特價值和重要意義。
  •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而道濟天下之溺』,講的是從司馬遷之後到韓愈,算起來文章衰弱了八代。就是『道』,就是文以載道。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蘇東坡的這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出自他的千古名篇《潮州韓文公廟碑》。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潮州人在城南為韓愈建新廟;元祐七年,蘇東坡應潮州知州王滌之請而撰寫了這篇碑文。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君王之位被稱為天下神器,對人而言,其與犁耙、獨輪車等人造之器沒有區別,人用器以生利。人們創造出君王之位來,是能夠以之得利的。用犁耙耕地,得到地利的同時,卻不修補犁耙,還覺得省了維修費,以為自己能因此得了更多利,這種想法太可笑了吧?
  • 鄧建國:從認識論到本體論: 彼得斯《奇雲》中的「媒介道說」
    (傳播的認識論問題)這一問題,在這本他「帶著恐懼與戰慄」寫就的《奇雲》中,同樣奇招迭出,雄心勃勃,試圖對「什麼是技術、什麼是媒介,甚至什麼是自然與文化?」(媒介的本體論問題)做一個波瀾壯闊的重新思考和綜合,最終提出了一種「元素型哲學」。 在《奇雲》的「緒論」中,彼得斯開宗明義地提到: 現在是提出一種媒介哲學的時候了。
  • 論中蜂的生存之道與養殖之術
    1 中蜂養殖應先重其道而後用其術 世間萬物皆有生存之「道」與生存之「術」,蜜蜂也是如此,這是自然界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我們養蜂應順其「道」而善用其「術」,道法自然,大都能夠成功。反之逆道而行、背道而馳,違背科學規律,註定失敗。
  • 《天道》作者豆豆為什麼低調又神秘,薛丁格的貓嗎?
    我完全想像不出,豆豆深情的背後是一個女性對於世俗的無奈,角色越有張力就說明牢籠深不可破,從西遊記的孫悟空,到水滸中的招安,再到觀園的榮辱興衰,和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社會發展周期變化,人可以渺小,可以偉大,我們高尚是因為我們有不屈精神,我們粗鄙是因為我們過於市儈,忘記我們還有靈魂。
  • 倪培民:知「道」——中國哲學中的功夫認識論
    摘 要 從西方哲學的視角來看,中國哲學似乎拙於認識論。這是因為西方哲學的核心關注是真理認知,而中國哲學傳統則更關注知「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哲學在西方致力於「求真」,而素以「諸子學說」著稱的中國哲學則從未有過這一取向。它更專注於認識人生之道,正如中文的「知道」一詞所表達的,原意就是「認識人生之道」。對純粹客觀真理缺乏興趣,或許可說是造成中國科技滯後的原因,但這卻使得中國先哲開發出了被宋明儒者稱作「功夫」的資源。該術語可從廣義上理解為「生活的藝術」。
  • ——荀子人性論的哲學內涵辨正
    孟子強調仁、義、禮、智都具有內在的根據即四端之心,則是更進一步確認規範並不是外在於人的。荀子自覺地繼承了這一脈絡,肯定道、理、禮義等規範對於人之成善的重要作用,強調了自覺之於善的意義。注重自覺與自願的統一是荀子學說的一個重要特質,馮契評價道:「儒家的孔子、孟子雖然都已經注意到了道德行為是自覺與自願、理性與意志的統一,但是,他們較多地考察了自覺原則,而較少討論自願原則。」
  • 習近平拉美引詩文論天下:兄弟之道是團結同心
    一路引詩文論天下,習近平向拉美發出友好聲音的同時,也以這種形式,展示了一個底蘊豐富的中國形象。  從「兄弟之道是團結同心」到「團結是全世界的語言」  「兄弟之道是團結同心。」在接受阿根廷記者採訪時,習近平引用了阿根廷史詩《馬丁·菲耶羅》中的話,總結了中阿之間的良好關係。
  • 《莊》《易》宇宙大化論同異發凡
    《莊子》筆下,萬物流變皆受道之宰制,但道在創生宰制運行過程中是「不塞其源」、「不禁其性」23.如果說,《易傳》的宇宙論最終要成就的是天下,在天下大化中實現人生存在的意義,那麼《莊子》的大化宇宙論則直面生命的存在,在敞開的天地之中將個人與家國天下相剝離,獨對自我的生存———「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 超越現實的形上之思——關於哲學的問題的存在論追尋
    ,向我們證明著哲學的存在論本質,哲學活動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哲學的問題因此也只有在存在論的基礎上才有其意義。具體說來,就是真正的哲學問題應該解決以往的哲學發展存在的問題,繼承和發展以往的哲學理論,這就意味著,要想尋找真正的哲學問題就必須面向以往的哲學即哲學史,我們應該在哲學史中而不是到哲學史之外來尋找我們的哲學問題,只有以往的哲學即哲學史才是我們哲學問題的真正來源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