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化妝品油脂的傳統認識,主要是從膚感的角度來看,如油不油膩啊,延展性怎麼樣啊,再好一點可能就是不同油脂的保溼能力的對比了。
實際上,我們可以從皮膚脂中得到更多的啟示,皮膚脂本身就是油脂的一種,現在很多經典的原料都能在皮膚脂中找到影子,比如神經醯胺,鯊烯,維 E等等。
什麼是皮膚脂質
總說皮膚脂質,到底什麼是皮膚脂質?
根據皮膚脂質的來源、組成的不同,可分為皮脂腺脂質和細胞間脂質。該系統有三大功能:
1. 物理化學功能
在經典的「磚塊灰漿」 模型中,皮膚脂質表指的是與「磚」(表皮和蛋白質)配合工作的表皮脂質,其作用是防止外界幹擾。
2. 生化功能
皮脂不僅可以為皮膚建立物理屏障,更重要的是可以作為生物信使,主動與內外環境進行溝通。例如,神經醯胺是一種調節表皮功能的信號,它可以激活許多下遊信號,包括細胞增殖,分化和表皮細胞凋亡。
3. 微生態功能
一方面, 皮膚脂可以作為皮膚菌群的生長介質或抑菌劑。而表皮微生物則會代謝皮脂腺脂類。
人體皮膚表面有幾千種脂質,我們要如何去研究它們?可通過組織學,即皮膚脂類的組學方法進行研究。不談細節。
現在我們從皮膚脂類的角度來看不同皮膚問題下的油脂。
致痘成分
化妝品致痘是個歷史悠久的話題。經典的致痘黑名單都是從兔子耳朵實驗得來的,包括可可油,棕櫚酸異丙酯,羊毛脂,肉豆蔻醇乳酸酯等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方法,比如在兔子身上得到的結果不能完全複製到人身上,或者化妝品成分太多,只檢測這些原料,可能還不能滿足每個人的需要等等。
這回我從皮膚脂質角度給大家解讀下。
皮膚脂質組學研究表明,與健康人相比,在長痘人群中神經醯胺總量其實在增加,但神經醯胺平均鏈長度卻在下降,所以以後大家不要看到神經醯胺就熱血沸騰,其實神經醯胺是有好壞之分的。
此外,長痘痘的人皮膚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明顯升高,當然人家後面還有一堆細胞實驗室來驗證這些機制,這裡就不多說了。所以除了以前根據兔耳提取出的痘樣成分需要注意之外,皮膚脂質組學得到的結果也要求我們警惕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過高的植物油脂,例如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70%的青刺果油。
本人已找到含有青刺果油含量較高的產品,排在甘油之後,第五位。此為針對敏感肌的舒敏精華,整體配方成分都很精巧,成分表上都沒有標出任何潛在刺激或致痘成分。
但是我們在底下評論中,還是發現有相當部分人抱怨用了這個反而長痘的。
所以,簡單粗暴的結論是什麼呢?就是對於痘痘肌,如果你吃不準植物油的不同,那麼含植物油較多的護膚產品首先不要使用。
敏感皮膚
許多人都知道,敏感的皮膚是由於皮膚屏障的損傷造成的,應該用油脂多滋潤修補下。但幾乎沒有人知道不同的油脂對敏感皮膚有不同的影響。
根據近年的脂質組學研究表明,相對於神經醯胺,對葡糖神經醯胺的關注更多,正常人群比敏感皮膚的人多6倍。葡萄糖神經醯胺是產生神經醯胺的前體物質,更重要的是它能抑制細胞凋亡,而且微生物學中也認為敏感皮膚與細胞凋亡有關。
此外,碳鏈的長度對於敏感皮膚的修復也很重要,碳鏈越長,脂肪堆積越緊密,皮膚屏障就越好。例如,在理膚泉、薇諾娜和玉澤針對敏感肌修復的產品中,含有大量平均脂肪酸鏈較長的牛油果樹脂,當然這也與其含有大量的非皂化物有關,如三萜、生育酚等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特性。
對於敏感皮膚,要小心那些脂肪酸鏈比較短的油脂,比如月桂酸、棕櫚酸、椰子油等。另外,敏感皮膚缺乏植物鞘氨醇。這時候,植物鞘氨醇不再是一堵磚牆,而是皮膚本身的抗細菌、抗發炎物質。
其實皮膚脂質組學應用不止於此,像男女面部油脂的區別不僅在於量的多少,油脂的種類也不同,女性皮膚一般比男性皮膚柔軟潤滑,且磷脂類物質含量高,磷脂類物質會增加皮膚油脂的流動性。
小結
總的來說,皮膚脂質組學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手段,為我們揭示了化妝品的油脂除了帶來膚感的區別,在皮膚生理方面也有著不同的意義。但是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後面還要進行大量的體外試驗,以驗證人體試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