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嶽煒(右二)帶學生「三下鄉」。(受訪者供圖)
「兩座城市市民的性格、處事方式都很像,風風火火,麻利爽快。」
「武漢人民不善於表達。但有人說出對武漢的愛,武漢人民也要直接地回應,表達真誠的謝意。」
「當歲月靜好時,大家感受不到自己擁有的幸福。但災難來臨的時候,挺在我們背後的是偉大的祖國和中國共產黨,是千千萬萬優秀中華兒女捨生忘死的拼搏和奮鬥。」
「庚子之春,有君來過。捨生忘死,救人不輟。仁手妙心,鬥過閻羅。護國安民,大疫將破。梅去櫻來,春風守諾。君將歸去,唯心不挪。祝君安好,千帆盡過。此去經年,書信可託。」
近日,支援湖北的醫療隊開始有序撤離,曾回復重慶市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王越《一封寫給武漢的「情書」》(本報3月14日至17日曾作連續報導)的中南民族大學教師熊嶽煒,寫下這樣一首詩,送別所有醫療隊員。
「如果不是我,也一定會有其他武漢人,回復王越醫生寫給武漢的『情書』。」3月18日,熊嶽煒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很幸運,成了第一個回復這封「情書」的人。
一家四代都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
出生於1983年的熊嶽煒高大、俊朗,一家四代都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父母均在中南民族大學工作。「我出生於武昌區,那是發生過武昌起義、有革命傳統的地方。」在熊嶽煒的記憶裡,他最愛炎熱的夏天,鋪著涼蓆在露天睡覺,或者和父親去江邊遊泳、釣魚。武漢,是生他養他,也是他熱愛的家鄉。
本碩7年,熊嶽煒在中南民族大學攻讀經濟學。武漢大學的櫻花、華中師大的桂子山、華中科大的喻家湖,這些美麗的大學校園,是熊嶽煒成長中美好的記憶;夏天的小龍蝦、精武街的鴨脖子、熱鬧熙攘的武漢街頭,是熊嶽煒最愛的家鄉人間煙火氣。
在熊嶽煒看來,武漢這些年變化很大,城市整潔大氣,街道越發寬闊漂亮,隨著高鐵等的發展,出行也越發便利。如今熊嶽煒居住的洪山區龍城路一帶,在10年前還是一片沼澤,現在這裡成了交通、醫療、教育都非常方便的生活小區。「平時上下班的時候,街上非常熱鬧。」望著現在冷清的街頭,熊嶽煒有些傷感。
曾和家人來重慶旅遊過兩次
除夕那天晚上,熊嶽煒在電視上看到陸軍軍醫大學(駐地在重慶)醫療隊馳援武漢。「我和家人去重慶旅遊過兩次。」熊嶽煒告訴記者,自己去過朝天門、解放碑、洪崖洞等地。
熊嶽煒最喜歡重慶人說話的「爽利勁兒」,也喜歡重慶的各種美食,「兩座城市市民的性格、處事方式都很像,風風火火,麻利爽快。」
讓熊嶽煒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第二次去重慶時,左腮發炎,腫得很高。「當時諮詢了一位醫生朋友,對方說情況比較嚴重,治療可能比較複雜。」熊嶽煒回憶,後來自己去了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南醫院),醫生很自信,說打一針就好,結果第二天果真就好了。
正因為此,熊嶽煒對重慶的印象也非常好。3月13日晚,他含淚寫下那封回復的信件《武漢有難君來援 白衣執甲血濃於水》,經本報在全國首發後,引發熱烈反響。
「好多同事、朋友都告訴我,說我寫的就是他們想說的話。」熊嶽煒說,還有網友把自己回信中的話直接複製下來,在媒體報導的留言區再說一遍,表示這也是他們的心裡話。
「善意一定要被善待。」熊嶽煒激動地表示,當自己看到王越那封寫給武漢的「情書」時,也深深地體會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手足之情,就覺得武漢市民一定要有回應,「武漢人民不善於表達。但有人說出對武漢的愛,武漢人民也要直接地回應,表達真誠的謝意。」
戳中了所有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除了及時回應,還有什麼原因促使熊嶽煒寫下了那封回信?
「當歲月靜好時,大家感受不到自己擁有的幸福。但災難來臨的時候,挺在我們背後的是偉大的祖國和中國共產黨,是千千萬萬優秀中華兒女捨生忘死的拼搏和奮鬥。」熊嶽煒認為,這次抗疫是史無前例的考驗,背後是數不清說不完的戰「疫」故事。
熊嶽煒在學校經濟學院任輔導員,也教授《形勢與政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他在讀大三時,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我爸爸就是一名老黨員。」熊嶽煒說,記憶裡,在學校綜合辦公室上班的爸爸經常加班,「爸爸有心臟病,但還是忘我地工作。」
「全國上下萬眾一心,攜手共進,共克難艱。」熊嶽煒眼含熱淚地說,這次武漢有難,但有全國各地的支援,一定會挺過去的。
在武漢封城的近兩個月時間裡,儘管不便出門,熊嶽煒也積極參與小區的志願活動,幫助進行各種聯絡或社區消毒等活動。
在熊嶽煒的學生眼裡,80後的熊嶽煒講課接地氣,還格外關注脫貧攻堅等工作。
「熊老師曾經在恩施掛過職,在基層工作。」熊嶽煒的學生龍燊畢業後也在恩施工作。龍燊說,熊老師也常到鄉村、基層去,送技術、送知識,帶學生進行「三下鄉」活動,還獲評「湖北省三下鄉先進工作者」。
「為什麼我的眼裡總是含著淚水,那是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兩封「情書」在全國刷爆網絡後,有網友如此留言回復。
熊嶽煒認為,也許,正是兩封信中所蘊含的悲壯,以及與親人相逢、曙光終將到來的情緒的交集,戳中了所有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和淚點。重報集團武漢報導組記者 李星婷
(責編:陳易、張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