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看病,真的可以「足不出戶、在線問診、送藥上門」了。因新冠疫情的關係,非接觸式經濟形態異軍突起,網際網路醫院跑出了「加速度」。目前,上海已獲批上線43家網際網路醫院,有三甲醫院,有社區醫院。
醫院紛紛開闢「網絡第二戰線」,運行大半年到底給患者帶來什麼?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網際網路醫院頗有看點。
自今年2月作為上海市首批網際網路醫院「上線」,目前已運行10個月的華山醫院網際網路醫院問診量位列市級醫院第一,並在網際網路處方量、在線醫生數等多項指標上名列前茅。網際網路醫院「華山速度」的背後,還不止「在線配藥」這麼簡單。
14000多張處方背後的等待與焦慮
運行10個月,華山醫院網際網路醫院的就診量穩步攀升,在線問診數為全市第一,突破16000人次;網際網路處方量突破14000張,為成人綜合醫院第一。
16000多在線問診人次、14000多張電子處方的背後,正是對患者方焦慮等待的「應答」。朵兒(化名)正在讀大學二年級,與普通女學生不同,夏天即便再熱,她也不穿短袖、不穿裙子——自打記事起,她就被一個名為特應性皮炎的皮膚病「包裹著」,過得小心翼翼。這是一種尚難根治的疾病,現有手段治療在於緩解症狀、儘量預防復發。此前,在華山醫院,通過規範治療,朵兒的病情得以控制,但年初的這場疫情讓身在老家的她突然要面臨艱難的複診路。
「疫情暴發,我也不敢冒險出門;不複診,擔心舊病復發。」華山醫院網際網路醫院給朵兒解了困,申請線上複診後,接診醫師根據她的病情給了她「定心丸」——按原治療方案開具電子處方,完成在線繳費,藥品快遞上門。
朵兒不是個案。疫情之初,應對傳染病的「阻斷」「隔離」要求,讓普通患者的就醫路變得有點難。以華山醫院為例,每年門診量超360萬人次,其中包括本市的慢性病患者逾50萬人次。對這群人而言,新冠的威脅是一種可能性,而慢病「失控」的風險近在眼前。
網際網路「解了圍」。今年2月27日,華山醫院獲得首批上海市網際網路醫院許可,並在3月2日就完成信息系統研發、與醫保埠對接等工作,成為上海市首家實現醫保在線支付的三級綜合網際網路醫院。由此,只要3個月內有過華山醫院的就診記錄、符合慢病相關診斷,就能通過微信公眾號「華山醫院空中醫院」或「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門診服務號」,在線選擇慢病複診配藥對應科室。醫院端經醫師、藥師雙重審核後會生成支付、取藥訂單,患者在線完成醫保支付,確認配送地址,即可坐等藥品快遞到家。
更「聰明」的醫院,更好服務患者
如今,華山醫院有188名醫生在日常診療任務之外,還有一個新角色——「網際網路醫院醫生」。華山醫院的網際網路在線醫生數在全市排名靠前,規模投入不小。
在網際網路上的華山醫院,給予大眾的體驗場景也日益豐富,包括複診(支持文字、圖片等上傳交互功能)、配藥(複診配藥支持全國配送)、免費的新冠疫情諮詢等。在線上預約掛號、在線繳費、在線查詢報告等常規服務外,隨著復工復產腳步加快,大眾還可在線申請核酸付費到檢功能,即不用到華山醫院掛號開單付費,在線預約申請、在線支付,實現「在家完成預約、到院採樣即走、在線查詢結果」。今年7月,華山醫院還在全市統一規劃下實現「無感信用支付」,就醫者不用再去窗口排隊支付,進一步減少在院逗留時間。
「在線」場景日益豐富,林林總總的服務,到底什麼是患者「最渴求的」?華山醫院「網際網路日報」可窺一斑:在華山醫院網際網路醫院在線問診總量裡,前十名依次是皮膚科、感染科、消化科、神經內科、神經內科運動神經元疾病、內分泌科、心內科、腎病科、神經內科中風專病、神經內科癲癇專病。其中,皮膚科遙遙領先,佔據90%以上的在線問診量。
華山醫院院長、神經外科專家毛穎教授,每天會在手機上查閱這份「網際網路日報」。當下,華山醫院的年門急診量已突破480萬人次,明年或要突破500萬人次。在上海,大型三甲醫院幾乎都在這個數量級。與之相比,線上1萬多的問診量為何會引發這名院長的關注?與線下不可同日而語的線上問診量,看點何在?
「作為醫生,起初對網際網路醫院有抗拒——沒看到病人,怎麼看病?可疫情來了,一個極為特殊的情況出現,大家沒法出門,老人的藥斷了,網際網路醫院出現了。目前,它部分解決了問題,即醫患先見面,而後複診,複診可以擺到網際網路醫院。等發展到一定程度,網際網路醫院恐怕不僅僅是慢病複診,不然僅是『網際網路藥房』,而非『網際網路醫院』。」在毛穎看來,線上的意義不是看當下的診療量,而是看發展空間,網際網路醫院打破了醫院圍牆之內的閉環模式,實現線上「突圍」,發展空間的翻倍。
「當下,醫院動輒每年百萬級的門急診量,老百姓的就醫體驗如何呢?一個專家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很努力地看門診,半天也就40-50個病人,能力就這些,對於上千數量級的患者需求如何對接?」毛穎更喜歡稱網際網路醫院為「智慧醫院」,在這個新空間裡,打造更「聰明」的醫療體系——醫生、患者甚至不用在一個地方,實現跨越千裡的遠程手術;醫生藉助手機App等工具,實現對慢性病患者的精準管理、遠程指導;多院區的醫院實現智慧化一體化管理……這並非暢想,均已在華山醫院有落地樣本。
「這叫數字賦能,應該讓患者享受到這個科技紅利。」毛穎直陳:更聰明的醫院,為的是更好服務患者。
技術跑再快,都不能忘了老人忘了病人
「體驗度,決定使用率!」網際網路勢不可擋,毛穎始終關注另一個問題:老人怎麼辦?看病大部分是老年人,如何教會他們「在線問診」?
從全市網際網路醫院的「數據報表」,到華山醫院的「網際網路日報」,都撕開了一個值得思考的細節。從全市層面看,兒科類在線問診量遙遙領先,在華山醫院,皮膚科在線診療量「傲視群科」。這不是偶然,兩者聯繫起來看,有看點。
「多問一個為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相比其他學科,皮膚科是非常適合在線問診的,上傳皮膚圖片清晰、自述表達清楚,可以給醫生很多信息量;其次很重要的一點是,皮膚科的就醫群體很多是年輕人,是網際網路一代。同樣地,全市兒科類在線問診量大,是因為家長也多為網際網路一代。」毛穎分析。
在華山醫院,教會老人使用網際網路醫院的「課堂」已開課,這對醫院來說也是一門新課題。技術跑再快,都不能忘了老人、忘了病人。記者了解到,華山醫院網際網路醫院還在申請二期項目,包括外科的術前檢查、術後隨訪。患者手術前的一些檢查預約、科普宣教放在線上,有利於縮短手術等待時間,讓患者明白要經歷什麼樣的治療,也有助緩解開刀前的焦慮;出院後,傷口疼痛、發癢,可以找誰問?術後隨訪搬到線上,讓患者能與醫生團隊取得聯繫。
對這個新生事物,毛穎有期待、更有要求。「『空中醫院』不能『懸空空轉』,必須『落地』,沒有腳、沒有根不行。」在他看來,網際網路醫院初期來看提供了一些便捷的服務,但長期發展必須結合線下,得有強大的醫院體系作為支撐、做好引領,有學術內涵的保障,有專業的服務保障等,在此基礎上,再圍繞如何提升線下醫療服務效率、如何解決患者「痛點」不斷開發新服務場景。
作者:唐聞佳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