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勢力割據,有這樣一位人物,憑藉自己的能力,從小官一路發育至大軍閥,卻又迅速走向衰敗。他就是被人稱作"白馬將軍"的公孫瓚!
《後漢書·公孫瓚》中這些寫到公孫瓚的出身。"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瓚以母賤,遂為郡小吏。"
其意是說公孫瓚出生在世家宗族,但由於其母親身份卑微,公孫瓚無法在大家族中得到重視,沒有世俗資源的他只能從小吏做起。不過好在公孫瓚自己口才好和聰明,做事不出什麼岔子,因此當時的太守很賞識他,並將他推薦給盧植。為他今後在出入亂世稱雄一方埋下種子。
公孫瓚的發家史並不特別,和其他割據一方的霸主一樣,都是通過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當時公孫瓚所處幽州,與烏桓等少數民族比鄰。那時候的烏桓科技發展並不先進,經常野蠻的來襲擾境內、掠奪物資,公孫瓚也因此與烏桓等部族發生多次戰役。
烏桓那些'烏合之眾'如何能打得過公孫瓚的正規軍啊,隨著烏桓的節節退敗,公孫瓚也隨之名聲在外。
在亂世當道的東漢末年,要成大事便需要廣納賢才,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只要有本事到哪都是搶手貨,唯獨到公孫瓚這,簡直就成了狗不理。
在公孫瓚手下待過的有才之人大多都得不到重用,而是被公孫瓚避而遠之,發配到無法施展抱負的窮鄉僻壤。公孫瓚說過這樣一句話: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貴之,皆自以為職當得之,不謝人善也。
意思是指,讓這些出身好又有才的人得到富貴繁華,這些人會認為這是他們應得的,就不會感激我。
這理由讓人相當無語,公孫瓚有這種想法並不是完全的盲流子,可能是因為年少和父輩家族的經歷導致他在一些事物上下判斷存在偏差,因此大家看來他的一些操作普遍不太靠譜。
別忘了本文上方說過,公孫瓚是以白手起家,其中的苦難他不講後世也難以得知。公孫瓚在成大器之前就急需也十分渴望別人的提攜,轉變為後來成事了,他就開始提攜和他當年有相同境遇的人。
然而這些人中是很難出現人才的,在漢代書本在尋常人家並不算普及。即便是出生在大家大戶的公孫瓚自己也沒受到過什麼良好系統的教育,就更別說完全底層的普通百姓了。這樣教育背景下的百姓中又能有多少人能成大氣候呢?
這樣的人才觀致使公孫瓚手下幾乎無人可用,連當初收到他關照的劉備和趙雲的選擇離棄。
並且公孫瓚對待自己手下士兵的態度也很讓人無語,雖說戰場上有時候不得不做出犧牲拋棄戰友。但沒人像公孫瓚那樣,只要士兵涉險就直接拋棄。他曾說"救一人,使後將恃救不力戰;今不救此,後將當念在自勉。"意思是救了一人之後,被救的人和其他人遇到類似事件就不會全力抵抗。
公孫瓚的人才觀和軍事上的奇怪軍令,不只是因為他自身文化不高,而關鍵在於他身邊沒有人才,但導致他身邊無人可用正是他自己的人才觀一手造成。最終導致被當時並不強大的袁紹所滅。
在三國志正版權授權的首款手遊《三國志2017》中,公孫瓚作為橙將登場。其技能「被甲執銳」能夠大幅提升統率加大輸出力度,同時也能降低公孫瓚自身受到的傷害。這樣的'勇武、莽夫'設定還和公孫瓚蠻契合的。
關於公孫瓚如何將原本一手好牌打的稀爛,除了他對待人才的觀念與不救手下將士的奇葩鐵律,你還認為有別的原因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中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