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曹操、劉備、孫權、袁紹等梟雄涿鹿中原,這些梟雄中,還不乏孫堅、公孫瓚等名將的身影,只不過他們實力較弱,在群雄亂鬥中,最終成了他人走向勝利的階梯。
公孫瓚出身貴族,但是由於他的生母地位卑賤,影響了公孫瓚的仕途,導致他只在郡中混了個小吏。不過好在公孫瓚相貌俊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讓他得到涿郡太守的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了公孫瓚。做了太守的女婿後,公孫瓚後臺、人脈皆具備了,仕途上開始平遙之上,做到了中郎將。
公孫瓚做了軍中將領後,就到北方邊境抗敵,由於他態度強硬,作戰勇敢,不久就威震邊疆。公孫瓚是個堅定的主戰派,但是他的上司劉虞卻主張採用懷柔的政策來對待胡人,這讓兩人的矛盾不斷加深。後來,公孫瓚抓住董卓剛死,漢獻帝淪為傀儡,邊境無人節制的大好時機,殺了劉虞,然後獲得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這讓久居人下的公孫瓚,成了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
公孫瓚崛起後,對雄踞北方的霸主袁紹的地位構成了威脅,兩人隨即兵戎相見。公孫瓚是一員猛將,作戰勇敢,但是袁紹帳下謀臣猛將眾多,有田豐、許攸等眾多謀士輔佐,還有顏良、文丑等眾多大將,所以兩人的交手,袁紹佔盡了優勢,其中在界橋之戰之戰時,公孫瓚的三萬步兵,還敗給了袁紹部將麴義的八百精兵,輸著十分狼狽,這最終讓公孫瓚成為了兩人爭霸的失敗者。
公孫瓚失敗後,選擇了自殺。公孫瓚去世後,他手下的將士也樹倒猢猻散,其中其帳下的3大名將,劉備和曹操各得一位,而地位最高的一員大將,沒有機會為自己選下一任主公,結局最可惜。
一、劉備得到趙雲
趙雲是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天下大亂後,他受到本郡推舉,率領義從投奔了公孫瓚。趙雲投靠公孫瓚後,公孫瓚問趙云:「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麼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趙雲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他們覺得公孫瓚仁義,才選擇了公孫瓚。
實際上,公孫瓚並不是一個仁義之主,他在邊境抗擊胡人時,經常縱容自己手下的士兵掠奪百姓,這才讓他和對百姓十分仁愛的劉虞關係日益惡化,最終公孫瓚仗著自己兵力強大,殺了劉虞。
趙雲跟隨公孫瓚後,對公孫瓚有了更多的了解,明白他不是自己所要追尋的仁義之主,但是出於大將的操守,他還是跟隨公孫瓚四處徵戰,絕無二心。不過在公孫瓚帳下,趙雲並沒有受到重用。
趙雲在公孫瓚帳下時,結識了劉備。劉備和公孫瓚是同窗好友,兩人年少時曾一起在大儒盧植門下學習,所以劉備落魄時,前來投奔公孫瓚。在這期間,趙雲認識到,劉備才是他所要尋找的仁義之主,不過他是公孫瓚的部將,不能背棄公孫瓚。不久後,趙雲兄長病逝,他請辭公孫瓚回鄉去了。趙雲走後,沒幾年公孫瓚就敗亡了。七年後,趙雲在鄴城遇見劉備,從此開始追隨劉備。
二、曹操得到田豫
劉備投奔公孫瓚期間,認識了田豫,但當時田豫年齡尚小,不適合跟隨主公四處徵戰。不過由於和劉備意氣相投,他已經託身於劉備,將來要在劉備帳下做事,但可惜,不久後,田豫因為母親年邁,需要人照顧,離開劉備和公孫瓚,回鄉照顧母親去了。劉備送別他時,涕泣地說到:"只恨不能與君一起建立大業。"劉備非常青睞田豫,明白他將來必會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當田豫再次回到公孫瓚身邊時,劉備已經離開了公孫瓚。隨後,公孫瓚將田豫任命為了東州縣令。公孫瓚和袁紹兵戎相見後,由於公孫瓚處於劣勢,其陣營的不少將領選擇倒戈,加入了袁紹陣營。公孫瓚部將王門背叛公孫瓚後,率袁紹之兵來攻打東州縣,這讓城中軍民都很恐慌。田豫親自站上城門,痛罵王門背叛主公,犯上作亂的可恥行徑,這讓王門慚愧,不戰而退。
公孫瓚敗亡後,田豫審時度勢,勸說鮮于輔,一起投靠了曹操。這之後他為曹操鎮守邊疆,防備外敵入侵。
三、嚴綱
嚴綱也是公孫瓚手下的一員大將,他官居冀州刺史,嚴綱的能力未必能超過田豫和趙雲,但是他在公孫瓚帳下的地位,要高於兩人。界橋之戰時,嚴綱被袁紹部將曲義所殺,這導致公孫瓚兵敗如山倒,從此開始走向了敗亡。相比田豫和趙雲,3人中地位最高的大將嚴綱,結局最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