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帳下3大名將,劉備曹操各搶走一個,地位最高的無人能降

2020-12-25 七號說三國

東漢末年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曹操、劉備、孫權、袁紹等梟雄涿鹿中原,這些梟雄中,還不乏孫堅、公孫瓚等名將的身影,只不過他們實力較弱,在群雄亂鬥中,最終成了他人走向勝利的階梯。

公孫瓚出身貴族,但是由於他的生母地位卑賤,影響了公孫瓚的仕途,導致他只在郡中混了個小吏。不過好在公孫瓚相貌俊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讓他得到涿郡太守的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了公孫瓚。做了太守的女婿後,公孫瓚後臺、人脈皆具備了,仕途上開始平遙之上,做到了中郎將。

公孫瓚做了軍中將領後,就到北方邊境抗敵,由於他態度強硬,作戰勇敢,不久就威震邊疆。公孫瓚是個堅定的主戰派,但是他的上司劉虞卻主張採用懷柔的政策來對待胡人,這讓兩人的矛盾不斷加深。後來,公孫瓚抓住董卓剛死,漢獻帝淪為傀儡,邊境無人節制的大好時機,殺了劉虞,然後獲得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這讓久居人下的公孫瓚,成了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

公孫瓚崛起後,對雄踞北方的霸主袁紹的地位構成了威脅,兩人隨即兵戎相見。公孫瓚是一員猛將,作戰勇敢,但是袁紹帳下謀臣猛將眾多,有田豐、許攸等眾多謀士輔佐,還有顏良、文丑等眾多大將,所以兩人的交手,袁紹佔盡了優勢,其中在界橋之戰之戰時,公孫瓚的三萬步兵,還敗給了袁紹部將麴義的八百精兵,輸著十分狼狽,這最終讓公孫瓚成為了兩人爭霸的失敗者。

公孫瓚失敗後,選擇了自殺。公孫瓚去世後,他手下的將士也樹倒猢猻散,其中其帳下的3大名將,劉備和曹操各得一位,而地位最高的一員大將,沒有機會為自己選下一任主公,結局最可惜。

一、劉備得到趙雲

趙雲是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天下大亂後,他受到本郡推舉,率領義從投奔了公孫瓚。趙雲投靠公孫瓚後,公孫瓚問趙云:「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麼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趙雲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他們覺得公孫瓚仁義,才選擇了公孫瓚。

實際上,公孫瓚並不是一個仁義之主,他在邊境抗擊胡人時,經常縱容自己手下的士兵掠奪百姓,這才讓他和對百姓十分仁愛的劉虞關係日益惡化,最終公孫瓚仗著自己兵力強大,殺了劉虞。

趙雲跟隨公孫瓚後,對公孫瓚有了更多的了解,明白他不是自己所要追尋的仁義之主,但是出於大將的操守,他還是跟隨公孫瓚四處徵戰,絕無二心。不過在公孫瓚帳下,趙雲並沒有受到重用。

趙雲在公孫瓚帳下時,結識了劉備。劉備和公孫瓚是同窗好友,兩人年少時曾一起在大儒盧植門下學習,所以劉備落魄時,前來投奔公孫瓚。在這期間,趙雲認識到,劉備才是他所要尋找的仁義之主,不過他是公孫瓚的部將,不能背棄公孫瓚。不久後,趙雲兄長病逝,他請辭公孫瓚回鄉去了。趙雲走後,沒幾年公孫瓚就敗亡了。七年後,趙雲在鄴城遇見劉備,從此開始追隨劉備。

二、曹操得到田豫

劉備投奔公孫瓚期間,認識了田豫,但當時田豫年齡尚小,不適合跟隨主公四處徵戰。不過由於和劉備意氣相投,他已經託身於劉備,將來要在劉備帳下做事,但可惜,不久後,田豫因為母親年邁,需要人照顧,離開劉備和公孫瓚,回鄉照顧母親去了。劉備送別他時,涕泣地說到:"只恨不能與君一起建立大業。"劉備非常青睞田豫,明白他將來必會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當田豫再次回到公孫瓚身邊時,劉備已經離開了公孫瓚。隨後,公孫瓚將田豫任命為了東州縣令。公孫瓚和袁紹兵戎相見後,由於公孫瓚處於劣勢,其陣營的不少將領選擇倒戈,加入了袁紹陣營。公孫瓚部將王門背叛公孫瓚後,率袁紹之兵來攻打東州縣,這讓城中軍民都很恐慌。田豫親自站上城門,痛罵王門背叛主公,犯上作亂的可恥行徑,這讓王門慚愧,不戰而退。

公孫瓚敗亡後,田豫審時度勢,勸說鮮于輔,一起投靠了曹操。這之後他為曹操鎮守邊疆,防備外敵入侵。

三、嚴綱

嚴綱也是公孫瓚手下的一員大將,他官居冀州刺史,嚴綱的能力未必能超過田豫和趙雲,但是他在公孫瓚帳下的地位,要高於兩人。界橋之戰時,嚴綱被袁紹部將曲義所殺,這導致公孫瓚兵敗如山倒,從此開始走向了敗亡。相比田豫和趙雲,3人中地位最高的大將嚴綱,結局最悲慘。

相關焦點

  • 公孫瓚麾下有三名猛將:曹操劉備各得其一,最後那位卻無人能降
    袁紹大軍所到之處無人能敵,即便是呂布、劉表等赫赫有名的諸侯都不敢與之爭鋒,可見其鋒芒。但是,實力深厚如袁紹,在統一河北時,卻遇到了他在成就霸業的過程中最強勁的敵人——公孫瓚。但如果說到「白馬義從」,那就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據《後漢書》記載,「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而當時統領這支王牌軍隊的,正是將領嚴綱。可惜的是,公孫瓚與袁紹爭霸過程中,公孫瓚過於輕敵,令嚴綱為先鋒戰袁紹於界橋。然而「白馬義從」全軍覆沒,嚴綱被麴義生擒,因不肯歸降而凜然赴死,令人唏噓不已。
  • 劉備「去楷歸謙」算是對公孫瓚的背信棄義嗎?或許劉備從未背叛過
    公元194年,曹操以為自己的父親曹嵩報仇為由,再度出兵攻打徐州。由於曹操麾下將士驍勇善戰,因此徐州牧陶謙無法抵擋曹操,他一方面派出軍隊據守城池,減緩曹操的攻勢,另一方面則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當時與劉備一同屯兵於齊的田楷當即出兵,和劉備一同到徐州救援陶謙。
  • 劉備救徐州有哪些顧慮,但為什麼最後還是去了
    實力強勁的有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馬騰,孫堅。這些都是反對董幹政的中堅力量。那個時候的劉備力量很弱小,一直寄居在幽州刺史公孫瓚的帳下。初平4年,曹操以父曹嵩被徐州刺史陶謙殺害為由攻伐徐州。這個時候,孔融找劉備發兵救援陶謙。說句實在話劉備的心理是不想去的。
  • 個人利益,使得劉備離開公孫瓚體系,轉入到陶謙帳下
    一、192年陶謙、公孫瓚、袁術組成鬆散型戰略聯盟,劉備屬於公孫瓚帳下的。 徐州牧陶謙向公孫瓚求救,是因為奮武將軍公孫瓚、安東將軍徐州牧陶謙、後將軍袁術等三人,在兩年前的192年,已經組成了鬆散型聯盟,以此共同對抗冀州牧袁紹、兗州牧曹操、荊州牧劉表等三人的鬆散戰略聯盟。在中原地區,出了長安的中央朝廷外,還有了兩大鬆散型或臨時性的戰略聯盟,兩大聯盟對抗,在192年就開始了。
  • 趙雲武功高強,公孫瓚為什麼將他借給劉備?這三個原因可以解釋
    然而,就是趙雲這樣一個既有責任心,又武功高強的得力幹將,公孫瓚卻將其借給劉備,這是為什麼呢? 在公孫瓚大營之中,劉關張三人和趙雲相見,一見如故。尤其是劉備,和趙雲相處得好像比自己的結拜兄弟關羽、張飛還親近。 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可知在正史上劉關張三人關係密切,演義中那就更不用說了,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劉備告別公孫瓚時,對離開趙雲,非常不舍。
  • 公孫瓚麾下有一員大將,文韜武略不輸趙雲,可惜劉備與其失之交臂
    趙雲有勇有謀,忠肝義膽,歷來都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推崇,其實除了他之外公孫瓚手下還有一名大將,才能也是非常卓越,文韜武略不在趙雲之下,而且還和劉備是同鄉。可惜劉備卻與其失之交臂,這樣一個人才到了曹操手底下也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你知道此人是誰嗎?比起公孫瓚的稍縱即逝,曾經在他手下效命的趙雲則是功成名就。
  • 曹操、孫權、劉備各搶走劉表一位名將,而跟了劉備的極其厲害
    如此大的誘惑力,各路諸侯自然不會放過對方了。在戰爭不僅僅在講究軍事攻略,也在懂得一個優秀將領的作用。一個部隊即便有多麼優秀,如果由一個貪生怕死的將領所帶領,那麼他們也註定了失敗,而一個優秀的將領即便最後有多少兵,都要守住自己背後的城土和百姓的安危,這是他的職責也是義務!即便最終犧牲了,但是他沒有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和百姓的期望,也算是與城共存亡了!
  • 曹操一生最想得到的四位大將,得一位能定天下,劉備擁有三人!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三國時期,是一個求賢若渴的時代。幾乎每一位君王,都對能夠治國安邦,決勝千裡的將軍非常推崇。曹操就曾經有一首詩: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脯,天下歸心來描寫自己對於人才的渴求,而劉備自降身份,三次前往隆中草堂,請求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平定天下。關羽
  • 劉備錯失一人才,卻被曹操撿漏重用,最終他成了威震三國的名將!
    劉備15歲的時分,母親攢足學校費用,讓劉備拜在了盧植的門下接鑑。 與此同時,公孫瓚也拜了盧植為師。 一來二去,劉備和公孫瓚就成了密友,因為公孫瓚較為年長,因此劉備尊他為兄長。 劉備關於念書不奈何喜好,卻好聲色犬馬,熙繁交友同事。
  • 劉備一生錯失6位人才,5位投靠曹操,1位投靠孫權
    東漢末年天下的諸侯都在意圖爭奪天下,因此各諸侯間不斷產生衝突。最終只有劉備,曹操和孫權三人建立了自己的勢力。其中曹操勢力最強盛,而劉備卻是三人中起家最晚的。他雖然是漢室之後,但是天下的人似乎都不認這個名號。不過好在劉備有貴人幫助,最終建立了蜀國。劉備是個愛才之人,他手下很多人才都是其發現的。
  • 那些年劉備錯失的大將,初投劉備,後投曹操建立萬世功勳
    作為一個在之後幾十年成為劉備勁敵的人,劉備在這個時候卻有點看走了眼。歷史上的劉備有一段時間是依附公孫瓚的,在這段時間裡,劉備的個人能力還有交友能力得到飛速發展,田豫就是在這個時候認識了劉備。之後田豫也用自己的方式引起了劉備的關注,成功得到劉備的青睞。
  • 「三國演義解說」第11回 劉備救孔融 呂布破曹操
    陶謙上一回我們講到曹操重兵壓境,陶謙為了避免徐州百姓遭受災難,自願綁了自己去見曹操,任憑曹操處置。結果帳下一人獻計說道:主公不必如此,我有良策,可教曹操死無葬生之地。孔融就邀請劉備跟他一起去搭救陶謙。劉備開始覺得自己兵少不想去,架不住孔融一再慫恿:我雖然和陶謙是故交,但是曹操殘害百姓啊,我去也是為了大義,玄德就跟我一起去吧。話說到這份兒上了,劉備不能棄大義於不顧啊,當下一拍桌子,我去!不過我兵力太少了,對付黃巾軍餘黨綽綽有餘,對付曹操可就不行了,先容我去公孫瓚處借點兵吧。
  • 曹操為何不殺趙雲?蜀漢名將趙雲是有多幸運?
    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左右的時間,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
  • 曹操生性多疑狠辣,謀士和名將為何都願意追隨他,而不去投靠劉備
    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軍之亂,各路諸侯都借著這個時機脫離了東漢朝廷的控制,開始了爭權奪利的混戰,在這些人中發展最好的就是曹操,曹操不僅兵多將廣而且手下能臣武將不計其數,跟人才凋零的蜀漢相比,曹操手下的人才儲備十分充裕,那麼生性狠辣多疑的曹操是如何招攬這樣大批人才的呢?這些謀臣和名將為什麼寧願追隨他,也不願投靠劉備。
  •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五虎將哪個單挑最厲害?關羽還是張飛還是趙雲?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
  • 陶謙臨終前,為何要把徐州讓給劉備,卻不讓給盟友袁術和公孫瓚?
    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後,關東群雄為了各自利益結成了兩大同盟:一方是袁紹、曹操、劉表、張繡等人,另外一方是袁術、公孫瓚、陶謙、孫堅等人,雖說這種結盟比較鬆散,但是協同作戰的例子也不少見,比如192年孫堅就在袁術支持下跨江擊劉表,193年曹操第一次東徵徐州陶謙之時袁紹就派大將朱靈率兵支援。
  • 劉備一生為何不用趙雲?看看他幹的事,劉備沒殺他算幸運!
    趙雲是蜀國五虎上將之一,與劉備、關羽、張飛等人都是親如手足的兄弟。當初趙雲在公孫瓚手下效力,劉備帶著關張去投奔公孫瓚,這時候四人就已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劉備離開公孫瓚,帶走了趙雲。趙雲在劉備帳下立下大功,兩次挽救了劉備的兒子劉禪。但是劉備一直都將趙雲留在身邊,卻未曾重用他。劉備一生為什麼不用趙雲?
  • 三國三大主角劉備、孫權、曹操三人武力如何,誰更厲害?
    三國三大主角劉備、孫權、曹操三人武力如何,誰更厲害?如題主所說,看膩了三國武將的各種排名,嚴重審美疲勞,於是想讓曹操、劉備、孫權比拼一下武力。既然是三者比拼武力,可以分為正史和演義來討論。一、正史參考《三國志》和《資治通鑑》,根據正史的記載,曹操的武藝最高,甚至高於三國時期許多武將。
  • 他是曹操帳下戰績最差的將領,卻因為一張臉,被人們吹噓成戰神
    曹操帳下可謂是猛將如雲,戰功赫赫的將領大有人在,但是在曹操的帳下有一位將領一生從來都沒有打過勝仗,可謂是曹操帳下將領中戰績最差的一位。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將領,卻因為他的一張臉,被人們吹噓成戰神,他就是三國時期曹操帳下將領——夏侯惇。
  • 該成語出自一員名將,被劉備錯過,此後威震北疆
    劉備之奔公孫瓚也,豫時年少,自託於備,備甚奇之。備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歸,備涕泣與別,曰:「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公孫瓚使豫守東州令,瓚將王門叛瓚,為袁紹將萬餘人來攻。眾懼欲降。豫登城謂門曰:「卿為公孫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還作賊,乃知卿亂人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門慚而退。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田豫,字國讓,漁陽雍奴縣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