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書院是指哪四個?

2020-12-20 莉龍

中原雙星

宋代繁榮的文化得益於宋代發達的教育,而宋代教育發達最明顯的表示就是書院的興盛。著名學者胡適在《書院制史略》中說「在一千年以來,書院實在佔教育上一個重要位置。國內的最高學府和思想的淵源,唯書院是賴,蓋書院為我國古時最高的教育機關。所可惜的,就是光緒政變,把一千年來書院制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學堂代替教育。要知我國書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國的大學研究院」。

縱觀幾千年中國文化史,宋代書院可以稱得上是「史上最牛大學」。人們常說宋代四大書院,不過哪4個說法紛紜。就像今天講哪幾所學校是世界一流大學,肯定是說法不一。比較重要的說法有:

南宋大詩人範成大說徂徠、金山、嶽麓和石鼓是四大書院。

南宋大學者呂祖謙講嵩陽、嶽麓、睢陽和白鹿洞是四大書院。

宋元之際大學者馬端臨認為白鹿洞、嶽麓、石鼓和應天為四大書院。

到了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提出嵩陽、睢陽、嶽麓、白鹿洞是北宋四大書院;嶽麓、白鹿洞、麗澤和象山為南宋四大書院。

應該說,宋代有很多著名書院,像石鼓書院、徂徠書院、茅山書院、華林書院、麗澤書院、象山書院和白鷺洲書院等都是其中的翹楚。從兩宋數百所書院中挑出4所有名的出來很容易,但是要讓所有人達成共識卻很困難。不過關於四大書院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嶽麓書院和白鹿洞書院,這4所書院對宋代文化以及宋以後的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儘管可能有所缺漏,但是這4所書院確實很有代表意義。

位於商丘的應天府書院和位於登封的嵩陽書院,是中原大地上兩顆耀眼的明星。在北宋文化史上,它們的地位不可撼動。

從人才培養來看,應天府書院無疑是北宋書院中首屈一指的。

分裂動蕩的五代十國時期,作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的中原,官學遭受破壞進而庠序失教的狀況較全國各地更為嚴重。民間的文化力量卻極為堅韌,私人創辦書院和學舍之風便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作為應天書院前身的南都學舍就是在這個時期建立。

南都學舍由當時宋州熱心教育的知名人士楊愨創辦,並且得到了當地最高軍政長官將軍趙直的鼎力相助。楊愨悉心培養了一位傑出弟子,叫做「戚同文」。楊愨死後,戚同文為了報其教育之恩,在趙直的幫助下築室教書授徒,學生有百餘人。宋初的著名人物許讓、宗度和王礪等進士皆出其門,一時間聲震朝野。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歸德改稱「宋州」,北宋政權為選拔急需人才,實行開科取士。南都學舍的生徒參加科舉考試,登第者有五六十人之多。文人和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遠千裡而至宋州求學者絡繹不絕,出現了「遠近學者皆歸之」的盛況,南都學舍逐漸成為一個學術文化交流與教育的中心。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戚同文去世。雖受贈禮部侍郎,但南都學舍的工作卻一度中斷。

宋仁宗初年,北宋著名文學家晏殊任應天知府。任職期間,晏殊對書院教育極為重視。他大力聘請名師任教,使應天書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宋仁宗慶曆3年(公元1043年),又將應天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與東京(汴梁)國子監和西京(洛陽)國子監並列為全國最高學府。

範仲淹與應天書院有不解之緣,學成於應天書院的他,後又授學於這所書院。促成並見證了應天書院的最輝煌時期,使京東之學風一時大振。

那是在宋仁宗的時候,範仲淹因母親去世,遂辭去了興化縣令的職務在應天居喪。晏殊特聘服喪在家的範仲淹主講於應天書院,範仲淹欣然受命,「日於府學之中,觀書肄業,敦勸徒眾,講習藝文,不出戶庭」。

有一個故事足以成為教育史上的佳話,範仲淹主持應天書院的時候,有個姓孫的窮秀才乞討著前來拜謁他,範仲淹就給了他1000文錢。第2年,這位孫秀才又來了。範仲淹又給了他1000文錢,並問他為啥不安心讀書,而要汲汲於道路?孫秀才戚然動色,說:「母老無以養,若日得百錢,則甘旨足矣。」

範仲淹一聽,覺得他是塊讀書的好料,說:「我聽你說話,從言語之間覺得你不是乞客,這兩年匆匆忙忙風塵僕僕能得到什麼呢?嚴重地荒廢學業。我現在給你補一個學職,一個月可以得到3000文錢,你能安心學習嗎?」

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好事,大喜過望的孫秀才從此就跟隨範仲淹學習《春秋》。孫秀才是一個吃過苦的人,學起習來那也是廢寢忘食,頗有範仲淹當年之風。又過了一年,範仲淹服喪期滿。離開睢陽到京城上任,孫秀才也辭去學職回家去了。

又過了10年,範仲淹聽說山東泰山腳下有一個叫「孫明復」的先生。道德高尚,以傳授《春秋》而聞名天下。原來,孫明復就是當年跟隨範仲淹學習《春秋》的孫秀才。不久,孫明復就被朝廷召到太學任教。對於這件事,範仲淹感慨道:「貧之為累亦大矣,徜因索米至老,則雖人才如孫明復者,猶將汩沒而不見也。」

由於名師任教,整飭學風,四方學者紛紛慕名前來就學。範仲淹憑藉自己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精神和憂國憂民的言行,贏得了學生的擁護和愛戴。應天書院在全國的地位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一時「人樂名教,復鄒魯之盛」,儼然為中州一大學府。北宋中葉的政治與文化名流如孫復、胡瑗、石延年、韓琦、富弼、文彥博及蔡襄等都是從這裡走出,為這所書院贏得了無上的榮光。

《詩經》中說:「嵩高維嶽,峻極於天。」嵩山少林,威震天下。不過嵩山不僅僅是佛教名山,三教均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少林寺、中嶽廟和嵩陽書院鼎立而三。

著名學府嵩陽書院坐落在氣勢磅礴的嵩山南面,書院是儒家文化的聖地,然而在五代之前它卻是佛教和道教文化場所。早在北魏孝文帝太和8年(484年),這裡就修建了嵩陽寺;而隋唐的時候,又改為嵩陽觀;到了五代後周的時候才建成了書院。宋朝崇尚文治,太宗至道3年(997年)賜名「太室書院」,還賜給《九經》;宋仁宗景祐2年(1035年)賜名「嵩陽書院」。

離嵩陽書院不遠的地方是在歷史上具有盛名的崇福宮,它是朝廷「設祠祿之官,以佚老優賢」的場所。其實就是閒官,但這些閒官對嵩陽書院的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為能夠擔任此閒官的通常都是名臣大儒,是學術界的風雲人物,而領崇福宮的官職之後通常就會在嵩陽書院講學。

宋代到嵩陽書院講學的大師有範仲淹、司馬光、張載,以及楊時等,《資治通鑑》的一部分是司馬光在這裡編定的。在這些名師之中,對嵩陽書院的發展最具歷史意義的是二程兄弟的到來和講學。

如果說範仲淹是應天書院的靈魂人物,而二程則是嵩陽書院的核心人物。

二程曾經在嵩陽書院講學多年,當時各地的學者慕名而來。多的時候甚至有數百人,可見他們的學術號召力之強。治平3年(1066年)程頤在嵩陽書院用理學的觀點講授《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將這四書作為學生學習儒家思想和探尋孔子本意的基本教材,後來朱熹編輯的《四書集注》就是程朱理學最為著名的代表之作。

程顥講學循循善誘,後人說「先生之門,學者多矣。先生之言,平易易知,賢愚皆獲其益。如群飲於河,各充其量」,而程頤頗為嚴格,「平生誨人不倦,故學者出其門最多。淵源所漸,皆為名士」。總而言之,名師出高徒。他們的弟子後來遍布全國各地,將他們的學術思想廣泛傳播。到了南宋,經過朱熹和張栻等人的努力,理學在南宋後期成為正統學說並統治後宋中國數百年。

靖康之變後,中原的書院風光不再。無法再擔當文化傳承的重任,但是它們曾經在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一直為後世所銘記和頌揚。

嶽麓書院

五代戰亂,文教不興。然而民間卻孕育著文化的力量,那就是民間書院的萌芽。宋初天下走向太平,形成了興辦書院的熱潮,嶽麓書院應運而生。

不過要說起嶽麓書院的源頭,還得提到兩位和尚,一個叫智璿;另一個連名字都沒留下來。他倆雖說是和尚,但對儒學很推崇。於是就在嶽麓山下找了塊地方,建了幾所房子,購買了一些書籍。當地的讀書人有地方住,有書讀,然後就有了一個學校的雛形。

開寶9年(976年)的時候,潭州太守朱洞把這個僧人辦的學校擴建了一下,嶽麓書院誕生了。後來的潭州太守李允則在真宗朝繼續擴建,又請朝廷賜了很多書。大中祥符5年(1012年),周式任嶽麓書院山長,他是見於嶽麓書院史志記載的第一位山長。

山長這名字聽起來就有一種高逸且位尊的味道,卻又顯得很親切。山長是書院的主持者,不是一個官職,這在官本位的中國實在是難得。山長一般由那些德高望重、學識淵博且熱心教育的人物來擔任,周式就是這樣一位人物。他是位很優秀的教育家,一下子就把嶽麓書院辦成了國內知名院校,自己也成了教育界的名人。

宋真宗一直很關注嶽麓書院,聽說周式學問好,辦學辦得不錯。於是召見了他,還讓他當國子監主簿,留在宮中講學。對於一般削尖腦袋往上爬的利祿之徒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可是周式不幹,他堅持要回嶽麓執教。

周式的堅持讓宋真宗大為感動,於是答應讓他回山,還賜給他一些書籍。並親筆題寫了「嶽麓書院」的匾額,這下嶽麓書院的名氣更大了。

不過,真正使嶽麓書院在教育領域有了不可撼動的地位還是在南宋,這是嶽麓書院的鼎盛時代。

乾道元年(1165年),嶽麓書院也迎來了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張栻。張栻對於嶽麓書院的貢獻,就好比蔡元培之於北大,梅貽琦之於清華,張伯苓之於南開。張栻並沒有當山長,因為他認為自己的老師胡宏都沒有擔任這一職務,而自己又怎能輕易居於此位呢?於是他以教授的身份代行山長的職責。

張栻在上任伊始,就寫了一篇《嶽麓書院記》。指明教育宗旨不是為了科舉考試升官發財,也不是讓一幫閒人飽食終日言不及義,而是要「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這種精神恐怕也是今天所需要的大學精神。

張栻不主張學生為了應付科舉考試而死讀書,而是要讓學生到了這裡之後得以傳道授業解惑。他要把儒家經世濟民的大道傳播天下,要通過老師與學生相互問難論辯的方式來答疑解惑,類似於今天所講的以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

張栻還有一項貢獻就是他把嶽麓書院辦成研究型大學,把它建設成高水平的學術基地。所以他邀請很多學界名流前來講學交流,比如朱熹來與張栻會講,成為教育史上的盛事。湖湘學子聞風而來,潛心學術。最後以此為主要基地,著名的湖湘學派得以壯大。就像今天常說的哈佛學派、劍橋學派和清華學派一樣,在學術界有著極高的地位。

總而言之,張栻主持下的嶽麓書院充滿著現代教育精神,他是南宋嶽麓書院的首位功臣。

紹熙5年(1194年),任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的朱熹到了潭州。他以治教為重,關心書院的建設和發展。他在短暫的任期中還到嶽麓書院講學,並且為嶽麓書院制定了學規,即《朱子書院教條》。《朱子書院教條》為書院規定了教育方針、培養目標、修身治學準則,以及日常作息安排。這是嶽麓書院第1次有了正式的學規,朱熹是南宋嶽麓書院的第二功臣。

嶽麓書院在張栻和朱熹二人的悉心關照之下,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德高學碩之才和忠肝義膽之士。他們中的很多人選擇以教育為終生職業,到各地講學、主持書院並傳播理學。而在南宋即將滅亡的時刻,他們用自己的義舉上演了歷史上極為悲壯的一幕。

南宋末年,強悍的蒙古大軍揮師南下。德祐元年(1275年),元猛將阿里海牙兵圍潭州城,卻遭到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李芾的頑強抵抗,嶽麓書院的老師尹谷擔任他的參謀。嶽麓書院的文弱學生毅然放下手中的書本,荷戈登城,與強悍的蒙古兵展開激烈的肉搏。

這固然是場以卵擊石的戰鬥,但是戰爭中南宋軍民,尤其是嶽麓師生表現出來的意志令人感動。在援兵久久不至的情況下,尹谷和家人訣別說:「吾以寒儒受國恩,典方州,誼不可屈,若輩必當從吾已耳。」然後全家縱火自焚。尹谷死後,「諸生數百人往哭之」。而城破之時,大批學生戰鬥到最後一滴血。

南宋遺民詩人鄭思肖在詩中深情地吟道:

舉家自殺盡忠臣,仰面青天哭斷雲。

聽得北人歌裡唱,潭州城是鐵州城。

這種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是他們在嶽麓書院中薰染出來的,後人讚譽為「南軒先生(張栻)嶽麓之教,身後不衰」。

白鹿洞主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的東南方向,景色清幽,風光秀麗,是一所花園式的頂級學府。

在有名的書院之中,白鹿洞的資歷應該算是最老的。唐德宗的時候,學者李勃在這裡隱居讀書,他養了一頭白鹿自娛。白鹿跟著他漸通人性,據說能夠到城裡面給主人買筆墨紙硯,很是神奇,李勃於是被稱為「白鹿先生」。由於書院地形奇特,像個山洞一樣,所以被稱為「白鹿洞」。後來李勃當了大官,就在這裡廣植花木。使得這裡成為風景名勝,學士文人紛紛來訪。

後來南唐先主李知誥創辦了白鹿洞國學,亦稱「廬山國子監」。從而成為高等學府,九經教授李善道為首任掌門人。因為是個洞,所以稱「洞主」,聽起來比山長更為野性,後來的詞人皇帝李璟和李煜都對廬山國學愛護有加。

宋開寶年間,宋軍攻佔江州(今九江)。太平興國2年(977年),江州知州周述將白鹿洞的辦學情況向朝廷報告,並懇請賜書。宋太宗就把國子監刻本九經賜給書院,還讓人一直送到洞裡面去,這是白鹿洞書院歷史上的第1次皇帝賜書。由於得到皇帝的青睞,所以遂揚名天下。

不過,歷史真是難料。皇祐年間,由於兵火書院竟被毀掉了,從此荒廢了百餘年。直到一個偉大人物來到這裡,它才重現生機,並迅速地再次成為頂級學府。這個偉大人物就是朱熹。

那是南宋淳熙6年(1179年),朱熹擔任知南康軍的職務。他親自到書院的遺址查看,山清水秀,四面環合,實在是個講學著述的好地方。熱心教育的朱老師追憶歷史,不勝感慨:「現在佛寺道觀不計其數,修得都是富麗堂皇。而儒者舊館就這麼一處,又是唐朝時候的名勝古蹟,並有太宗皇帝的欽賜經書。竟然一旦荒廢之後沒人管了,實在令人寒心。」於是他下定決心要把白鹿洞書院給恢復起來。

不過,這事進行起來可真不簡單。朱熹給朝廷上奏章打報告,竟然沒有人理他,還有好些人嘲笑他。不過朱熹不愧為大教育家,頗有辦事的魄力。一年不到就將書院修復完畢,並舉行了開學典禮。他自己擔任洞主,還親自授課。他當時賦詩一首:

重營舊館喜初成,要共群賢聽鹿鳴。

三爵何妨莫萍澡,一編詎敢議明誠。

深源定自閒中得,妙用元從樂處生。

莫問無窮庵外事,此心聊與此山盟。

朱熹為白鹿洞書院付出了自己的心血,這個書院是他一生最成功的事業之一。他修建房屋,購買學田。聚集圖書,延聘師長。招收生徒,制定教規。事必躬親,無微不至,遂使得白鹿洞書院成就了不朽的聲名。

關於朱熹辦白鹿洞書院,還有兩件事不得不提。一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學規,內容如下:

1.教之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2.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憤窒慾,遷善改過。

4.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5.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已。

可不要小覷這個學規,《白鹿洞書院教條》不但體現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經典為基礎的教育思想,而且成為南宋以後中國社會700年書院辦學的基本精神,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而至今在日本的一些學校還要誦讀這些學規,在中國反倒被人們淡忘了。

二是請陸九淵講學。陸九淵在學術上是朱熹的死對頭,但是朱熹以博大的胸襟,邀請陸九淵前來講學。時間是在淳熙8年(1181年)2月20日,二人相見,氣氛融洽。湖光山色,陶醉不已。陸九淵遂就《論語》中的「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

陸九淵是天才的演講家,加上他深厚的思想底蘊,講得口若懸河且滔滔不絕。沉鬱頓挫的音調迴蕩在聽講的學生心中,痛快人心的語句直逼人的心靈。聽得人汗出淚下,實在是太激動太感動太震撼了。二月份的時候南方的天氣還很寒冷,而朱熹也是聽得汗水湧動,最後竟然拿起扇子扇了起來。

演講完之後,朱熹當場起身離席說我應當和學生們一道堅守理念,不忘記陸先生的訓導。他後來請陸九淵把這講義寫下來,刻碑立在書院之中。又為講義寫了一篇跋,說這篇講義明白曉暢,懇切誠摯。而且切中學者隱微深痼之病,聽的人沒有不悚然動心的。

陸九淵到底講了什麼,讓朱熹和那麼多的學子激動和感動?下面就是陸九淵的講義: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此章以義利判君子小人,辭旨曉白。然讀之者苟不切己觀省,亦未能有益也。某平日讀此,不無所感。竊謂君子於此,當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志乎義,則所習必在於義;所習在義,斯喻於義矣。志乎利,則所習必在於利;所習在利,斯喻於利矣。故學者之志,不可不辨也。

科舉取士久矣,名儒鉅公皆由此出。今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場屋之得失,顧其技與有司之好惡如何耳,非所以為君子小人之辨也。而今世以此相尚,使汩沒於此而不能自拔,則終日從事者,雖曰聖賢之書,而要其志之所向,則有與聖賢背而馳矣。推而上之,則又惟官資崇卑、祿廩厚薄是計,豈能悉心力於國事民隱,以無負於任使之責哉?從事其間,更歷之多,講習之熟,安得不有所喻?顧恐不在於義耳。誠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為小人之歸,其於利慾之習,怛焉為之痛心疾首,專志乎義而日勉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篤行之。由是而進於場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學,胸中之蘊,而不詭於聖人。由是而仕,必皆共其職,勤其事,心乎國,心乎民,而不為身計,其得不謂之君子乎?

陸九淵在這裡其實是給走在科舉道路上的士子們指點迷津,為什麼這樣說呢?科舉制度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體制,名儒鉅公皆由這一途徑而產生。但是科舉考試的成敗取決於考生的考試技巧和考官的好惡,與考生的道德素質沒有關係。這樣一來,儒家經典不就只是敲門磚了嗎?既然如此,讀聖賢書的真正意義又在什麼地方呢?但倘若不參加科舉,又怎麼能夠完成治國平天下的使命呢?

宋代有很多大儒批評科舉,認為這種體制讓天下士子唯利是圖,敗壞風氣。因此處於這樣一種體制之下的學子很是苦惱,但是沒有解脫之道。

陸九淵說區分君子和小人,主要看一個人的志向。要是一個人通過參加科考而做官,為的是一展平生所學,從而安邦治國,拯斯民於水火之中。為天下蒼生盡心盡力,這就是君子,符合聖人之道;要是一個人總是想著俸祿高低,想著如何升官,那麼他雖然讀著聖賢書,志向和行為都是與聖賢背道而馳,是實實在在的小人。

陸九淵通過對「志」的強調,區分了君子和小人,這樣就把科舉與儒家的人生理想結合起來了。士子們平日的苦惱渙然冰釋,怎能不激動呢?而這一點也是朱熹平時沒有講到的地方,所以很是感動。

一個這樣偉大的洞主,一條著名的學規,再加上這樣一次絕無僅有的演講,白鹿洞書院名聲永遠不會磨滅。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是指哪四個,你都去過哪幾個呢?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是指哪四個,你都去過哪幾個呢?書院顧名思義就是現在的學校,最早出現的時候是在盛唐時期,其中最著名的四大書院分別是河南的嵩陽書院、應天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那麼你都去過幾個了呢?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呢?
  • 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你知道幾個?
    唐末五代時期,戰火連連,政權割據,因此導致了官學的沒落,而一大批私學開始興起,幾大書院的出現可以證明這一點。說起「四大書院」,其實具體是指哪四個書院一直是存在爭議的。目前的多數學者認為應天府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這三個書院屬於四大書院之列是沒有爭議的,但是第四個書院就有爭議了,有人認為應當是嵩陽書院,也有人認為是石鼓書院。
  • 中國古代的四大書院你知道幾個?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其文明、文化的傳承,與書院有著難解難分的關係。書院也是傳承文明,傳播思想和文化的載體。在中國古代的文化傳播中,沒有一種形式能如書院呈現的這般自由。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歷史悠久影響深遠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是指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1、應天書院應天府書院又稱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南京國子監,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史載「州郡置學始於此」。
  • 江南四大才子是哪四個 江南四大才子排名 江南四大才子誰最有
    古代的文人雅士非常多,江南四大才子就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說起江南四大才子,很多人只知道唐伯虎,其實另外三位也是非常有才華的人。那麼江南四大才子是哪四個?江南四大才子誰最有才?下面為大家分享江南四大才子排名,一起來看看吧。
  • 古代江西四大書院兩個都與他有關,書院文化因他繁榮,這人誰?
    江西的書院文化在全國的範圍內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在古代,江西就有四大書院。在千百年前,書院就起著傳播文化、孕育思想的作用,在現代,書院仍然是許多知識分子嚮往的歸宿。作為江西人,知道這四大書院是哪幾個並不稀奇,可你知不知道這四個書院中的兩個都跟一個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 四大原耽是哪四大
    「四大原耽」大家都聽說過嗎?相信很多男生在聽到的時候都非常的奇怪這是什麼意思。但是有些小姐姐聽到了之後都會會心的一笑,有些可能還會非常激動的和你聊聊。接下來小編就給各位玩家小夥伴詳細的講解一下四大原耽是哪四大,感興趣的玩家就請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
  • 中國四大名園,有哪四個,你知道嗎?
    我國酷愛組合「四大」,比如四大名著、四大發明、四大天王……甚至在旅遊領域,也有很多「四大」。今天,小編要說的「四大」是我國的四大名園。我國的四大名園是指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僅有的四座中國古典園林,它們被公認為中國最優秀的園林建築。
  • 明代四大奇書是指哪四本書?很多人都回答錯了,其中一本讓人吃驚
    明代四大奇書是指哪四本書?很多人,可能會脫口而出:是《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這個答案肯定是錯的,因為《紅樓夢》不是明代的,而是清代曹雪芹所作。這四本書,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而不是「明代四大奇書」。
  • 在深圳這個學校,竟然有這麼四個「現代書院」
    目前,學校已在高中部設立了創新、外語、國際、文理等四大書院,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訂製不同的課程與教材,在通識教育基礎上,開闢個性化成長通道,讓深外學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航向,培育出一批走向國際賽場的科學奇才、語言專才、國際通才、強基英才。
  • 四大書院之「封龍書院」,一人、一石、一景、一典故
    李冶在書院不僅講數學,也講文學和其他知識,嘔心瀝血,培養出大批人才,並常在工作之餘與元好問、張德輝一起遊封龍山,被稱為「龍山三老」。主要著作《測圓海鏡》12卷和《益古演段》,其數學成就在當時世界遙遙領先。應當說李冶是個科學家,使封龍書院成為了綜合型的大學。安熙使封龍書院進入輝煌階段。安熙,字敬仲,號墨□,元藁城(今河北藁城)人。
  • 探索中國四大書院之外的鵝湖書院在歷經了風雨800多年後
    「大江以西,古稱文獻之邦,書院之建,不知有幾。惟鵝湖之名與白鹿並稱於天下。」——明代李奎鵝湖書院位於上饒鉛山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鵝湖書院因一場影響深遠的盛事而譽滿江南」後更名為「鵝湖書院」鵝湖書院不僅僅是祖先留下來的文物古蹟更是弘揚中華文化的陣地每次要戶外活動、愛國教育、文化傳承教學
  • 雷州市擎雷書院開工建設!將與全國的「現代四大書院」並駕齊驅
    提升城市品位雷州市擎雷書院效果圖擎雷書院位於雷州市雷陽湖畔茂德公鼓城旁規劃佔地約60畝,總投資約4900萬元第一期投資2900萬元>建築風格為仿宋式紅木結構注入大量雷州建築文化元素施工現場擎雷書院將與全國的「現代四大書院」(山東龍口的萬松蒲書院、陝西西安的白鹿書院
  • 古代江西四大書院有何不同?它們的名字你都說得出來嗎?來看看!
    作為古代書院的起源地,江西自古以來就享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譽稱。就是在這裡,產生了一批又一批對中華文明具有跨時代影響的文化名人。細看古代江西四大書院,它們有如四個地標,向世人展示書院文化的發展歷程,那麼,你知道古代江西四大書院分別是什麼嗎?它們又坐落在哪裡呢?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如此與眾不同?
  • 歷史趣聞:從宋代四大書院閒說古代書院那些事兒
    不過拋開當今書院與普通學校不同的含義,如果我們回顧歷史,書院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實際上,古時的書院就是學校,書院的功能和當今的學校是一樣的。提到古代的書院,最有名的莫過於「四大書院」,其中應天府書院、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端坐三個寶座,而石鼓書院和嵩陽書院則為了最後一個名額時有爭執。不過無論怎麼說,這五座書院都是中國古代書院的代表,我們今天就從這幾所書院來看一看,書院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地方。
  • 維歐藝術留學:世界四大美術學院是哪四所院校?
    世界四大美術學院是根據目前最權威、最具時效性的貝維克斯國際共同社權威發布的,指的是對世界美術做出巨大貢獻與影響的四所美術學院。那麼世界四大美術學院分別是哪四個?維歐藝術留學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
  • 四大書院之一,曾是最高學府,荒廢250年之後成熱門旅遊景點
    其實我們在古代的時候,有很多書院,分官辦和私營建立,現在的公立和私立學校的性質是一樣的,古代的時候,人們幾乎都在學院裡學習,先賢的前輩們也在這裡宣傳自己的思想。我們國內有名的四大書院分別是「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和嵩陽書院,今天介紹其中一個,應天書院在漢姆省商丘市境內,和其他書院不同,一般建在比較偏僻、安靜的地方,但為了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就建在天書上,院子在熱鬧的繁華街上。
  • 你知道世界四大軍校是哪四所嗎?畢業生影響了大半個世界
    世界四大軍校是指美國西點軍校,英國桑赫斯特軍事學員,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和法國聖西爾軍校,這四所軍校以其畢業生質量之高,教學之嚴聞名世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網站裡認定這四所為「世界四大軍校」。那麼這四個軍校地址在哪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這四大書院,堪稱古代版的清北復交
    在古代也有四大書院,堪稱古代版的「清北復交」,分別為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白鹿洞書院(四大書院之首)白鹿洞書院 ,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觀,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被評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哪四位?
    >,關漢卿居「元曲四大家」之首,被譽為「曲聖」。馬致遠馬致遠,號東籬,元代戲曲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悲劇之一。《青衫淚》,全名《江州司馬青衫淚》,從白居易長詩《琵琶行》出發,寫白居易與伎女裴興奴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