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大紅袍,乃巖茶之中的王者,被稱為「國茶」。
武夷茶歷史上就是歷代帝王的貢茶。
明清時期,武夷茶已銷往全球、聞名世界。
清康熙年間,晉商就開始在武夷山建廠制茶,並將武夷茶從武夷山下梅村起運,經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達蒙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然後向西延伸,橫跨西伯利亞,繼而通往歐洲和中亞各國,全長1.3萬公裡,歷經200座城市,被稱作「萬裡茶道」。
約在十六、七世紀,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的貴族階層,已把飲用武夷茶作為集會宴客的一種高尚禮節。有關資料顯示,十八世紀中葉(1751–1760)英國東印度公司從中國輸入茶葉3700餘萬磅,其中武夷烏龍茶佔輸入量的63.3%。
歷史上的大紅袍,本來就少,而被公認的大紅袍,僅是九龍窠巖壁上的那幾棵。最好的年份,茶葉產量也不過幾百克。
在歷史上,皇帝御用的茶葉就來自這幾棵母樹大紅袍,那時候母樹大紅袍產量不高,即使是乾隆皇帝,他每年進貢的母樹大紅袍茶葉也只有八兩。
大紅袍在民國時一斤就值64塊銀元,折當時大米4000斤。
1972年美國總統訪華,毛主席將200g大紅袍母茶茶葉作為贈送給美國總統禮物,這200g茶葉已是當年大紅袍母茶產量的半壁江山。
2009年至2010年初,大紅袍茶葉遭遊資炒作,價格暴漲,每斤達到最高10萬。
後來隨著市場的逐步調整,以及大紅袍獨有的地域限制保護,大紅袍價格終於回歸正常。
說起大紅袍,不得不說武夷山。
武夷山因風景區出產的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等)和世界紅茶之鼻祖桐木關紅茶(金駿眉、正山小種等)而聞名全國,獨特的氣候地理條件和製作工藝使茶葉擁有其他茶葉產地無法比擬的滋味,全球90%的巖茶都是出自於此。
在武夷山內,最有名的就是武夷山大紅袍的三棵六株母樹了,大紅袍母茶共有六株,其中四株為奇丹,兩株為北鬥。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到武夷山,看到大紅袍母樹的時候,或許會有點失望,長在半山腰的母樹,真的特別不起眼,但是卻價值不菲,珍貴的"大紅袍母樹茶"年產量不足一公斤。
在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為現有六株(有兩株為無性繁植所生)大紅袍母株投保一億元人民幣產品責任保險。
自2006年5月起,武夷山市政府決定停採、留養母樹大紅袍,實行特別保護和管理,故大紅袍母樹茶葉已成絕品。同年,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0月10日,最後一次採摘自福建武夷山350年母樹大紅袍茶葉20克正式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贈送給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將茶葉作為藏品,這對於專事收藏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藏品的國家博物館可是破天荒的頭一遭。
在第七屆中國武夷山大紅袍茶文化節上的拍賣會上,20克大紅袍母樹茶拍出了20萬8千元人民幣的天價。
大紅袍的珍貴還在於它的製作工藝精湛,其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揉茶烘焙精湛絕技,可謂獨步世界。
大紅袍的製作工藝結合了綠茶和紅茶的工藝,是工序最多、技術要求最高、最複雜的茶類。做青在巖茶製作中佔有特殊地位,費時最長,一般需要8~12h。若操之過急,苦水未清,則會給茶湯滋味帶來不良影響。
衝泡的大紅袍,杯中過三香:「蓋杯香、水中香、掛杯香」。喝完之後,口中有三變:「齒頰留香、唇舌生津、潤澤回喉」。
如果你還沒有體驗過大紅袍,還沒有機會領略它獨特甘醇的滋味,焙火的清香,那麼你一定不能錯過了。
素材來源於網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侵權請聯繫本公司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