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分內容是根據湯圓媽2020年12月的群分享整理而成,更多雞娃思考和方法可以添加小助手(chaoxiaoshu168)備註進群。
1️、分級怎麼刷,刷幾次
2️、怎麼才是理解性輸入
3️、能不能翻譯
4️、raz海尼曼牛津樹哪個適合我家孩子
5️、磨耳朵到底怎麼磨
6️、多套分級讀物平行刷,如何確定級別?
結合在群裡分享的內容,我們公眾號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哈~
上一篇我們說到,為了能讓孩子建立在可理解性輸入基礎上的閱讀,我們家會有中文翻譯的情況。有些媽媽可能會存在這個疑惑:
每一個新手媽媽都是前僕後繼地問,然後糾結並不知所措。當我帶著湯圓堅持學習英語半年之後,我發現當初的糾結都是無用功。
既然是建立在可理解情況下,那適當翻譯更能推動孩子繼續閱讀和理解,何樂不為?而且隨著孩子閱讀的加深,初級階段的英翻中將會慢慢過渡為英翻英,即用英文翻譯英文,難道初級階段的簡單翻譯就會影響終身?還能導致中文思維?
既然咱們帶孩子是走親子閱讀營造英語學習環境的家庭啟蒙路線,不是學校啟蒙,所以分級書讀幾遍的問題就應該是學校教育方面,而不是英語家庭啟蒙應該去思考的,只要孩子在第二輪的時候,互動時她能跟上,就代表懂了,根本不需要去刻板要求讀幾遍。
既然我們身份不是老師,我們只是家長,我們的任務就應該是陪伴孩子開啟英語閱讀和引領孩子愛上英語,而不是糾結分級要不要複習、單詞記不住等,更何況分級體系設計非常合理,單詞句型的復現率很高,就算今天單詞記不住,明天這個單詞又可以在另外新讀的分級中再次出現,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不同教材、不同場景,不斷地更新推動孩子記憶提升。
大部分家庭,缺少自帶的英文學習語言環境。而聽說讀寫,聽力先行。這一點很多媽媽都知道,要增加聽力,離不開磨耳朵,但是磨耳朵是有前提的,內容必須是大致能聽懂的,聽不懂的內容要佔少數。
舉個例子,我們在開車的時候,聽俄羅斯新聞聯播,你聽一個月都沒啥顯著效果,純粹作為背景音而已。
有些媽媽可能會說,那聽古詩,孩子多聽也能背了,這不是挺好的麼?其實要看我們磨耳朵目的。
孩子聽到能背,是啟動了記憶力而不是理解力,會背「床前明月光」其實和背「12345」是一樣的,由於古詩自帶韻律,背詩能增強語感,可能還會對後續學習有幫助,但是英文不一樣,我們學習是為了交流,聽懂對方表達什麼,聽懂了才能回應。
所以啟蒙初期,我覺得應該把已經學過的刷過的分級拿來磨耳朵,確保是在可理解性基礎上。咱們群團過的分級讀物,我們都分享過相關音頻,完全可以提取出來放在傾聽者等。
需要湯圓家整理的每月聽單,可以公眾號後臺回復關鍵詞:每月聽單群裡每月都會分享我分類整理好傾聽者音頻資源。大家購買傾聽者後,也可以直接下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