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上挫折,容易退縮,常失意忘形|孔子有辦法!父母不妨學學

2020-08-27 爸爸來陪伴

談及孩子遇上的挫折,就不得不提「挫折商」。「挫折商」也被稱為「逆商」,是美國職業培訓大師保羅斯託茨提出的概念,簡稱AQ(Adversity Quotient)。它是指一個人應對挫折時的能力。

《大明風華》裡的明成祖朱棣就是一位「高挫折商」的人。

他侄子建文帝忌憚他的實力強大,想通過削藩來削弱他的實力。雖然建文帝是一個仁柔寡斷的人,但他畢竟繼承大統,擁有天下,所以他才是真正最有實力的人。

所以,當建文帝逐步對朱棣開始下手時,朱棣其實是很被動的。他的兩名燕官被抓,送到南京,馬上就被戮京師。搞得朱棣「懊喪異常,嗟嘆不已。」

但是,經歷如此挫折,朱棣沒有被打倒。他需要拿出更好的辦法,來應對侄子建文帝對他的猜忌。

「燕王遂佯狂披髮,走呼街頭,奪取市人酒食,語言顛倒,有時奄臥溝渠,竟日不起。」

朱棣想到了裝瘋賣傻,他披頭散髮跑到大街上,大呼小叫,隨便搶他人的酒食,滿嘴胡言亂語顛三倒四,有時還奄奄一息地躺在臭水溝裡,一動不動地在那裡呆好多天。

「時方盛夏,紅日炎炎,燕邸內獨設著一爐,熾碳甚烈,燕王身披羔裘,兀坐爐旁,瑟瑟亂抖,連呼天冷。」

建文帝派人去看個仔細,發現朱棣不止是瘋瘋癲癲,還難辨冷熱。正好是夏天,他居然還在房子裡面擺上火爐,火爐裡的炭火燒得滋滋響。他孤獨一人坐在火爐旁,穿著羊皮大衣,瑟瑟發抖。

所以,明成祖朱棣的「高挫折商」幫助他逆天改命,成功坐到了皇帝寶座上去。而他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後面的「鄭和下西洋」、「編撰永樂大典」等豐功偉業。

《大明風華》明成祖朱棣

教育孩子不要失意忘形比不要得意忘形更重要!

我們常常教育孩子:做人不要得意忘形。

唐人孟郊好不容易在四十六歲那年進士及第,開心得不得了。他將他的得意之情,全部融入到《登科後》一詩中去。

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可是,比起我們時時念想的得意之狀,其實做人更多的是失意。我們天天夢想得意,卻很難得意;我們逃避失意,卻是天天失意。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不要得意忘形的時候,更要教育孩子不能失意忘形。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一書中說到:

「我們都常聽說『得意忘形』,但是,據我個人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還要再加上一句話,『失意忘形』。有人本來蠻好的,當他發財、得意的時候,事情都處理得很得當,見人也彬彬有禮;但是一旦失意之後,就連人都不願見,一副討厭樣,自卑感,各種的煩惱都來了,人完全變了----失意忘形。」

失意正是我們所面臨的挫折。而我們在面臨挫折時,很容易被挫折打敗。我們當然不希望孩子在遇到一點點挫折時,就唉聲嘆氣,就妄自菲薄。所以,告訴孩子不要失意忘形比不要得意忘形更重要。

孔子在《學而篇》中,就對這一點提出了自己的應對措施。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宮問孔子:我就算貧窮、失意,但我不去諂媚上面的人,不去給領導拍馬屁;我即便富有、得意,但我們不傲慢無禮,不無視下面的人;我這麼做好不好?

孔子回答道:這麼做也不錯,但是,你還可以再進步;一個人即便貧窮、失意,也要堅守道義,要安貧樂道;一個人即便富有、得意,也要恪守禮儀,尊重他人,禮貌待人。

孔子為何會認為「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做人境界還不夠呢?

因為他認為,雖然我們在貧窮失意時,不對他人低頭,不去拍他人馬屁,但我們內心其實還是不服的,我們滿肚子還有很多委屈。同樣的,雖然我們在富有得意時,不傲慢不無視他人,但我們內心還有很大的優越感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做人如何避免失意忘形時,就告訴他們做人要真正做到「貧而樂道」。即便是個小人物,也要活出小人物的不平凡。

孔子

如何避免失意忘形,幫助孩子提高他們的挫折商呢?

安貧樂道的道理,我們可以從小就跟孩子講。但是,到底該如何做到安貧樂道,如何避免失意忘形,如何幫助孩子提高他們的挫折商,那還是需要掌握一些方法的。

武志紅說:「挫折商低的人面對挫折時,啟動的是應付機制,用種種消極的方式來逃避挫敗感;而挫折商高的人,這時啟動的是應對機制,挫敗會激發他調動自己的種種資源和能量,最終化解並超越挫折。」

斯託茨認為,挫折商包括四個因素,它們分別是控制(Control)、歸因(Ownership)、延伸(Reach)和耐力(Endurance)。他在計算挫折商時,他給出的公式是:

OCRE=C+O+R+2E

挫折商=控制+歸因+延伸+兩倍的耐力

所謂控制,就是自己覺得自己控制局勢的能力。

一個人控制感越高,他在面臨挫折時會表現得從容不迫,相信自己能控制局面,絕不會輕言放棄,那他的挫折商就會很高。一個人控制感越低,他在面臨挫折時容易慌手慌腳,感覺大勢已去,容易臨陣脫逃,而他的挫折商就會很低。

所謂歸因,就是我們分析挫折發生時的原因。

武志紅認為:「高挫折商的人在做歸因,就是在理性地尋找原因,而且會很好地安撫自己;低挫折商的人無論是做外歸因還是內歸因,他們真正做的,實際上是「歸罪」,就是要找出把事情搞砸了的那個『罪人』。歸因的邏輯是,找出導致挫折的原因,就可以改善它;歸罪的邏輯是:找出那個發出敵意的『罪人』,然後消滅他!」

所謂延伸,就是我們會不會自動將一個挫折的挫敗感延伸到其它方面。

高挫折商的人都是低延伸,他們會將挫折的後果控制在該件事情上。而低挫折商的人都是高延伸。他們一遇上挫折,很容易產生天就要塌下來的感覺,並將他的挫折感延伸到生活或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張海迪作為殘聯主席,真的是低延伸的典範。

她說:「人就像一部機器,殘疾人就像部分零件損壞一樣,不能因此就把整部機器毀掉,那些能用的部分還是大有價值的。」

耐力是挫折商最重要的因素。

高挫折商的人的耐力,是富有智慧的忍耐,而非像老黃牛一般的瞎忍耐。它需要我們運用洞察力、希望和樂觀主義。而低挫折商的人的耐力,會因為一點點不利的消息,而過分憂慮與擔心。

所以,我們可以從控制、歸因、延伸和耐力這四個方面來幫助孩子,讓孩子做一個控制感強、正確歸因、低延伸和耐力高的高挫折商的人。


迎難而上

寫在最後:

父母教育孩子,要學習孔子的「安貧樂道」,才能不失意忘形。

孩子面對失意,面對挫折,不破罐子破摔,而是努力從控制感、正確歸因、低延伸和高耐力這四個方面提高自己,就能做到真正的安貧樂道,也就能等到改天逆命的時候。

相關焦點

  • 得意而不忘形,失意也不氣餒
    了解自己比了解別人更困難,喜歡自己比喜歡別人更不容易。不為外界的誘惑而丟失自我,不為一時的挫折否定自己。做人貴在以超然之心看待自己的得與失,要做到得意時不忘形,失意時不失態。躊躇滿志、春風得意是人人都嚮往的人生境界。
  • 孩子對父母依賴性強,耐挫能力差,沒有自立性?試試「挫折教育」
    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這句話相信很多人已經耳熟能詳了。有了孩子,能給家庭帶來很多動力、快樂和幸福,但是把小孩養育成人是非常不易的事,作為父母不僅要教會小孩生活百態技巧,為人處世的認知,還要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人品氣質等等。
  • 對待人生中的逆境和挫折,一起學學儒家怎麼做!
    當逆境和挫折到來時,你是選擇一蹶不振,還是韜光養晦呢?你是選擇隨波逐流,讓逆境和挫折來摧毀你,還是主動迎擊,及時改變和調整自己,擊退逆境和困難呢?儒家的態度是:樹立信心,不要怨天尤人,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堅持到一定時候,自然會豔陽高照,雲淡風清。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正是這個道理。儒家在對待困境和挫折都有哪些具體智慧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來了解,提升。
  • 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退縮,父母該如何引導?
    首先,小朋友應對挫折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百折不撓的品質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在求學還是在事業發展上,那些能夠在逆境中堅持到底的人往往是最後的贏家。看到這裡,你有沒有想到某個你的同學,每個班上都有這樣一兩個也許並不算聰明,但是會堅持不懈,每日努力精進的人,這些孩子往往能在學業上取得不錯的成績。
  • 父母常說這四句話,孩子情商低不了
    父母常說這四句話,孩子情商低不了!」同時,白巖松還表示,在今後的社會裡,情商比智商更加重要,不論是在學習中亦或者生活中,高情商的人會更加受人歡迎。如果父母從小就在孩子面臨困難的時候常對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麼孩子會變得更加獨立,而且擁有著更強的抗挫心理,孩子步入社會後也不會因為離開了父母而顯得茫然無措。
  • 孩子經不起挫折?鍛鍊心理復原力,父母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
    面對同樣的挫折,兩個孩子的表現截然不同。老大選擇逃避,老二選擇直面。一、孩子害怕受挫折的原因有哪些?1、先天因素好比遺傳,如果父母有一個人屬於內向型的性格,孩子得到遺傳,就會比一般的孩子更害怕受到挫折,即使挫折擺在面前,他們也會選擇逃避。
  •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3個方法讓孩子迎難而上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困難,有些家長對孩子有個完美期待,總是希望孩子勇於克服困難,遇到困難就往前衝,什麼都不怕。聽上去虎虎生威,但家長可以問自己一句,自己做得到嗎?很多家長遇見生活中的困難都會退縮和沮喪,那麼我們憑什麼要求一個小孩,像鋼鐵戰士一樣,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呢?!
  • 孩子做事情容易退縮?父母做好這3點,幫助孩子增加信心
    在每個班級當中,有些孩子總是比較優秀,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而有一些孩子卻恰恰相反,不喜歡去接觸新事物,也不願意踏出第一步去嘗試。出現這種現象,往往與家庭教育有著密切關係,主要在於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氛圍。但是卻很少有家長會在意其中的原因,反而會首先責怪自己的孩子怎麼這麼膽小。
  • 孩子,遇事別退縮,你可以的!
    孩子的自信來自於家長的支持和鼓勵,讓孩子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父母對孩子的愛,不代表在孩子做錯事時還一味的縱容,無論孩子犯錯還是遇到困難和挫折,讓孩子知道父母始終支持他,家庭就是他堅強的後盾,相信孩子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
  • 「你這麼極端,有沒想過父母?」5個辦法教給孩子面對拒絕和挫折
    這時總有特別多人為其惋惜:「可惜了他們的父母,該有多麼痛不欲生啊!」。然而,敢問多少父母,真的有信心有能力能教會孩子堅強地面對挫折和失敗?我們父母該如何「訓練」我們的孩子積極地應對拒絕和失敗?這裡有以下5個辦法,供父母因材施教的予以參考:1. 讚揚過程而不是結果。我們中國人似乎有個約定俗成的傳統習慣,在別人誇獎自家孩子時,即使心裡高興,也會表示出謙虛。其實這也是有道理的。
  • 孩子成績優秀,遇挫折就退縮?善用「菲爾普斯法則」讓娃勇往直前
    挫折是經常會出現在我們身邊,如果一遭遇挫折,就放棄拋棄,萎靡不振,那以後的路就很難走了,小孩面對挫折不會處理,很有可能是因為家長從來沒有注重過他們的抗挫力。沒有人天生就有很強大的內心,孩子的抗挫力需要家長們用心培養。
  • 多少孩子,被父母用挫折教育養「廢」了
    研究者George Vaillant發現:決定人生能不能成功的,從來都不是智商,體型,父母收入,自己受教育程度。真正的答案是:愛。父母無條件的愛、接納、支持和信任,會成為孩子一生的鎧甲,在面對挫折和痛苦時,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勇氣扛過去。
  • 如何讓孩子明白挫折的意義?「一張紙」實驗,教孩子正確看待挫折
    幫助孩子度過挫折,這對孩子人生的成長是毫無意義的;引導孩子度過挫折才具備真正的教育意義。言語的激勵引導對孩子的效果只是一時的,畢竟不可能孩子一遇到困難,父母都能及時給予引導。所以讓孩子明白挫折對自己的意義,以及認識挫折的本質才是關鍵。當一張紙平平整整地放在兩個杯子上時,任何稍微有點重量的物體放上去都會使之坍塌。
  • 孩子遇到問題就退縮,不敢去嘗試,其實是這方面出了問題
    現在的孩子,都被保護得太好了,以至於性格出現兩極分化。有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什麼都敢試一試,這種孩子,肯定是最容易闖禍的,甚至給自己招來危險。還有的孩子則走向另一個極端,遇到問題就退縮,根本沒有一點嘗試的勇氣。朋友小張的兒子軒軒,就是後一種情況。軒軒今年6歲,剛升入一年級,從兩三歲起就表現出了膽小的苗頭。
  • 專家:應該給孩子一定的「挫折教育」!哪些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呢
    其實在這樣的打擊中成長,會讓孩子在挫敗感中自我懷疑。碰到困難習慣性反應「我不行」「我做不到」,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多次獨自面對失敗的結果是,以後面對困難只會退縮。其實很多困難……要麼是父母製造的,要麼就是父母加劇的。長此以往孩子會失去安全感,也會切斷孩子主動溝通的橋梁。
  • 不想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在6歲前應進行逆商培養,父母別忽視
    寶寶的逆商或是抗挫折的能力取決於他的成長環境,如果父母習慣把孩子的一切都處理得很妥當,把孩子的路鋪的太平坦,那麼寶寶在面對未來的困難的時候就會很難應對。上學的時候學習就是孩子遇到的困難,面對這麼多的困難,父母應該想辦法提高孩子的逆商,不能讓孩子遇到一點小事情就退縮。誤區二誇孩子就會讓孩子自信還有父母的一個誤區就是認為誇孩子就是為了孩子好,就會讓孩子更有自信和信心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 孩子遇事就退縮,抗挫折能力低?並非娃的錯,想要提高從2點做起
    多多只是我們身邊千千萬萬孩子的一個縮影,遇事就慌、逃避責任、抗挫折能力低。這些都是孩子身上經常會出現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變成這樣的呢?有時也許真的不是孩子的錯。如果說以前的孩子思考問題更多的依靠大腦,那麼現在的孩子思考問題則是更多依靠科技。只要有網絡,孩子遇到問題便會首先求助網絡,這只是分分鐘的事情,所以會讓孩子覺得非常方便快捷。當然也會有一些網絡無法辦到的事情,那麼這些孩子便會求助父母,總之他們根本不需要思考,就能夠很快解決問題。
  • 孩子暴躁易怒有幾個原因,父母可根據不同情況,用不同解決辦法
    就這樣,孩子竟然一天不理吳姐了,並且連晚飯都不吃了,最後鬧得沒辦法,吳姐在滿足了孩子若干個無理要求後,孩子才開始吃飯……孩子為何會突然的情緒失控,不講道理,容易暴躁呢?其實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引發孩子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生理上的原因,第二是心理上的原因。
  • 挫折和失敗也是人生常態,父母要教會孩子正確面對,而非悲觀逃避
    這與他們心理素質需要提升,接受不了自己不好的事實,無法面對失敗和挫折息息相關。可是,人生在世,哪有不面臨競爭的時候?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是孩子要面對的。仔細想想,幾個孩子在一起,大人也會忍不住的比比彼此的身高體重,言行舉止,那麼自然就會有「勝與負」的感覺。
  • 暑假不妨給孩子補補遊泳課
    這位家長說,讓兒子學學遊泳,既讓孩子掌握了遊泳這項基本的求生技能,也能讓孩子過一個輕鬆、快樂、充實的暑假。    眼下,在城市裡,隨著暑假的來臨,許多父母紛紛給孩子找補習班、輔導班、競賽班、藝術班,導致許多孩子不得不整天奔波於這些「新班級」中。表面上看,孩子在補習班裡,有老師看管,孩子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