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孩子遇上的挫折,就不得不提「挫折商」。「挫折商」也被稱為「逆商」,是美國職業培訓大師保羅斯託茨提出的概念,簡稱AQ(Adversity Quotient)。它是指一個人應對挫折時的能力。
《大明風華》裡的明成祖朱棣就是一位「高挫折商」的人。
他侄子建文帝忌憚他的實力強大,想通過削藩來削弱他的實力。雖然建文帝是一個仁柔寡斷的人,但他畢竟繼承大統,擁有天下,所以他才是真正最有實力的人。
所以,當建文帝逐步對朱棣開始下手時,朱棣其實是很被動的。他的兩名燕官被抓,送到南京,馬上就被戮京師。搞得朱棣「懊喪異常,嗟嘆不已。」
但是,經歷如此挫折,朱棣沒有被打倒。他需要拿出更好的辦法,來應對侄子建文帝對他的猜忌。
「燕王遂佯狂披髮,走呼街頭,奪取市人酒食,語言顛倒,有時奄臥溝渠,竟日不起。」
朱棣想到了裝瘋賣傻,他披頭散髮跑到大街上,大呼小叫,隨便搶他人的酒食,滿嘴胡言亂語顛三倒四,有時還奄奄一息地躺在臭水溝裡,一動不動地在那裡呆好多天。
「時方盛夏,紅日炎炎,燕邸內獨設著一爐,熾碳甚烈,燕王身披羔裘,兀坐爐旁,瑟瑟亂抖,連呼天冷。」
建文帝派人去看個仔細,發現朱棣不止是瘋瘋癲癲,還難辨冷熱。正好是夏天,他居然還在房子裡面擺上火爐,火爐裡的炭火燒得滋滋響。他孤獨一人坐在火爐旁,穿著羊皮大衣,瑟瑟發抖。
所以,明成祖朱棣的「高挫折商」幫助他逆天改命,成功坐到了皇帝寶座上去。而他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後面的「鄭和下西洋」、「編撰永樂大典」等豐功偉業。
《大明風華》明成祖朱棣
我們常常教育孩子:做人不要得意忘形。
唐人孟郊好不容易在四十六歲那年進士及第,開心得不得了。他將他的得意之情,全部融入到《登科後》一詩中去。
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可是,比起我們時時念想的得意之狀,其實做人更多的是失意。我們天天夢想得意,卻很難得意;我們逃避失意,卻是天天失意。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不要得意忘形的時候,更要教育孩子不能失意忘形。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一書中說到:
「我們都常聽說『得意忘形』,但是,據我個人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還要再加上一句話,『失意忘形』。有人本來蠻好的,當他發財、得意的時候,事情都處理得很得當,見人也彬彬有禮;但是一旦失意之後,就連人都不願見,一副討厭樣,自卑感,各種的煩惱都來了,人完全變了----失意忘形。」
失意正是我們所面臨的挫折。而我們在面臨挫折時,很容易被挫折打敗。我們當然不希望孩子在遇到一點點挫折時,就唉聲嘆氣,就妄自菲薄。所以,告訴孩子不要失意忘形比不要得意忘形更重要。
孔子在《學而篇》中,就對這一點提出了自己的應對措施。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宮問孔子:我就算貧窮、失意,但我不去諂媚上面的人,不去給領導拍馬屁;我即便富有、得意,但我們不傲慢無禮,不無視下面的人;我這麼做好不好?
孔子回答道:這麼做也不錯,但是,你還可以再進步;一個人即便貧窮、失意,也要堅守道義,要安貧樂道;一個人即便富有、得意,也要恪守禮儀,尊重他人,禮貌待人。
孔子為何會認為「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做人境界還不夠呢?
因為他認為,雖然我們在貧窮失意時,不對他人低頭,不去拍他人馬屁,但我們內心其實還是不服的,我們滿肚子還有很多委屈。同樣的,雖然我們在富有得意時,不傲慢不無視他人,但我們內心還有很大的優越感。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做人如何避免失意忘形時,就告訴他們做人要真正做到「貧而樂道」。即便是個小人物,也要活出小人物的不平凡。
孔子
安貧樂道的道理,我們可以從小就跟孩子講。但是,到底該如何做到安貧樂道,如何避免失意忘形,如何幫助孩子提高他們的挫折商,那還是需要掌握一些方法的。
武志紅說:「挫折商低的人面對挫折時,啟動的是應付機制,用種種消極的方式來逃避挫敗感;而挫折商高的人,這時啟動的是應對機制,挫敗會激發他調動自己的種種資源和能量,最終化解並超越挫折。」
斯託茨認為,挫折商包括四個因素,它們分別是控制(Control)、歸因(Ownership)、延伸(Reach)和耐力(Endurance)。他在計算挫折商時,他給出的公式是:
OCRE=C+O+R+2E
挫折商=控制+歸因+延伸+兩倍的耐力
所謂控制,就是自己覺得自己控制局勢的能力。
一個人控制感越高,他在面臨挫折時會表現得從容不迫,相信自己能控制局面,絕不會輕言放棄,那他的挫折商就會很高。一個人控制感越低,他在面臨挫折時容易慌手慌腳,感覺大勢已去,容易臨陣脫逃,而他的挫折商就會很低。
所謂歸因,就是我們分析挫折發生時的原因。
武志紅認為:「高挫折商的人在做歸因,就是在理性地尋找原因,而且會很好地安撫自己;低挫折商的人無論是做外歸因還是內歸因,他們真正做的,實際上是「歸罪」,就是要找出把事情搞砸了的那個『罪人』。歸因的邏輯是,找出導致挫折的原因,就可以改善它;歸罪的邏輯是:找出那個發出敵意的『罪人』,然後消滅他!」
所謂延伸,就是我們會不會自動將一個挫折的挫敗感延伸到其它方面。
高挫折商的人都是低延伸,他們會將挫折的後果控制在該件事情上。而低挫折商的人都是高延伸。他們一遇上挫折,很容易產生天就要塌下來的感覺,並將他的挫折感延伸到生活或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張海迪作為殘聯主席,真的是低延伸的典範。
她說:「人就像一部機器,殘疾人就像部分零件損壞一樣,不能因此就把整部機器毀掉,那些能用的部分還是大有價值的。」
耐力是挫折商最重要的因素。
高挫折商的人的耐力,是富有智慧的忍耐,而非像老黃牛一般的瞎忍耐。它需要我們運用洞察力、希望和樂觀主義。而低挫折商的人的耐力,會因為一點點不利的消息,而過分憂慮與擔心。
所以,我們可以從控制、歸因、延伸和耐力這四個方面來幫助孩子,讓孩子做一個控制感強、正確歸因、低延伸和耐力高的高挫折商的人。
迎難而上
寫在最後:
父母教育孩子,要學習孔子的「安貧樂道」,才能不失意忘形。
孩子面對失意,面對挫折,不破罐子破摔,而是努力從控制感、正確歸因、低延伸和高耐力這四個方面提高自己,就能做到真正的安貧樂道,也就能等到改天逆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