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父母依賴性強,耐挫能力差,沒有自立性?試試「挫折教育」

2020-12-23 喵小咪麻麻

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這句話相信很多人已經耳熟能詳了。有了孩子,能給家庭帶來很多動力、快樂和幸福,但是把小孩養育成人是非常不易的事,作為父母不僅要教會小孩生活百態技巧,為人處世的認知,還要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人品氣質等等。

而這些教育是長期性的,只有在培養孩子這漫長的歲月中讓孩子掌握正確的技能,孩子長大後才能獨立自主去面對生活,教育得好,當孩子出社會以後更懂得如何孝敬父母,而不是孩子長大成人出社會以後,反而讓父母更加操心了。

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特別溺愛,不捨得讓孩子吃苦頭獨立自主做事,許多事情往往習慣性地替孩子來完成或者安排妥當,這樣長期下去,就會培養出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面對許多事情自立性很差,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便是父母,而不是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你發現你正處於這樣的情形中,你該怎麼做呢?

一、要讓孩子經歷挫折

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在不斷提高,許多父母覺得,現在收入比以前高了,在教育孩子方面就就不能委屈孩子,要給孩子一個舒適的童年。由於許多父母都經歷過許多坎坷,對孩子會下意識地讓孩子少經歷父母的苦,從而對孩子太過溺愛,不捨得讓孩子吃苦。

有困難是壞事也是好事,困難會逼著人想辦法,困難環境能鍛鍊出人才來,因此,應該迎著困難前進。——徐特立

在現在這個時代,很多青少年確實一代比一代開朗活潑也更優秀,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孩子在小時候經歷的挫折反而比前幾代人經歷的少。於是這些經歷挫折較少的孩子,在真正挫折面前,抗壓能力非常淺薄,表現出焦慮等負面情緒,而不是積極性的。

相信很多父母都明白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這個道理。

孩子也一樣,在小的時候就要經歷挫折,不斷地去解決挫折所帶來的問題,雖然很多時候在解決問題時很痛苦,但能從痛苦中走出來,並把問題解決,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解決起來會比其他沒有這類經歷的人會更快、更準確。

大部分人都夠脫穎而出往往是經歷豐富,從小培養的抗壓能力在無形中幫助著他。

不過讓孩子經歷挫折,也不是一味地去製造挫折給孩子,而是要順其自然,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要放開手讓孩子去面對,培養孩子的自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孩子錯誤判斷的時候再站出來及時指正。

1、從小事做起,培養動手能力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中來培養,比如小孩穿的鞋子,教會孩子自己洗鞋子,雖然小孩在剛接觸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感到很累,也可能洗的鞋子不乾淨,但是讓孩子通過生活中這樣的小事情去鍛鍊自己,在培養小孩的動手能力和自立能力時,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平時所付出的辛苦,因為孩子親身體驗了父母洗鞋子的過程。

2、孩子受挫時,要及時鼓勵孩子

父母放開手讓孩子去經歷挫折時,孩子面對困難難免會身心受挫,這是人的天性。作為父母要關注孩子的情緒,情緒低落,自信心不強,可能是遇到了什麼問題,父母要了解清楚,及時給孩子鼓勵,提振孩子的自信心。在父母的鼓勵下,當再次遇到此類困難時,孩子自信心更強,不會退縮,反而會迎難而上去解決問題。

二、父母不要太過於「為孩子著想」

許多父母覺得為孩子著想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孩子就像家裡的一塊活寶,作為父母為孩子著想是沒有錯的,但是不能太過頭了,凡事要有個度,如果什麼事都為孩子辦得周周是到,長久下去,父母過度為孩子著想的行為,會讓孩子過度依賴父母的習慣出現,並且難以改正。

就像我家裡兩歲半的寶寶,第一次教孩子刷牙的時候,我事先為孩子準備好牙刷,接好水給孩子擠好牙膏,扶著孩子的手一步步教孩子去刷牙。

但是第二天我發現,孩子會等著你去準備好這些東西,才會去刷牙,這樣下去,你每天都要跟著孩子的屁股喊才去刷牙。

所以我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教會,有些不容易學會的就多教幾次,後面就要放手讓孩子獨立自主去完成。

孩子獨立自主完成事情後,往後遇到類似的事情,孩子首要想到的是自己該怎麼做,如何來完成這些問題,而不是第一時間找父母

日常生活中很多小事情,孩子動動手動動腦就可以完成的事,也沒有必要勞煩父母了,父母正是要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三、對孩子進行挫折式教育需注意這幾點

這樣的教育方式雖然能夠很好的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這樣的方式是讓人在經歷挫折中成長的,在這個過程孩子很容易身心受挫,所以有些方面需要注意,要避開對孩子身心造成影響的錯誤教育方式。

1、及時、並且正確地去引導孩子

看似這樣的挫折教育孩子的方式確實能夠提升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但是父母也不是一味地去讓孩子經受苦難,刻意地去製造困難給孩子經歷,更不是孩子在經歷困難時父母在一旁袖手旁觀。

而是孩子在經歷困難時,父母要及時地去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發展,分析孩子受挫的原因

當孩子採用自己的方法把問題解決時,如果父母有著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及時分享給孩子,讓孩子吸取更優秀的問題解決辦法。

2、孩子經歷挫折,情緒低落時,父母不能埋怨

人在經歷困難時,難免情緒會低落,孩子也是如此,有些孩子好勝心很強,也非常看重自尊,如果遇上困難與挫折,情緒會很低落。

此時作為父母要及時開導孩子,往積極的一面去開導,千萬不能埋怨孩子因為什麼原因或者是能力不足為理由來給孩子辯解,有些孩子真的會以為自己能力的問題,變得自卑,再次遇到此類困難時,變得退縮沒有自信心去解決問題。

3、凡事要有個度

我們都知道,做很多事情都要有個度,如果自身做事沒有分寸,問題本身遠遠大於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時,硬著頭皮去做反而會適得其反,最後討不到好果子。

孩子在面對挫折也是一樣的,父母要分析孩子面對的問題,是否遠遠大於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遇到這類遠超出孩子的解決能力時,這個問題就不要繼續讓孩子來解決。

但是問題不是很大,但是孩子實在解決不了的,父母可以參與進來與孩子一同解決問題,增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默契,同時孩子以後遇到什麼事情,也更主動跟父母分享。

總的來說,不管是什麼人,都會經歷各種挫折與困難,而問題本身不可怕,我們更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小讓孩子在挫折中磨練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自身攜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人,才稱得上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相關焦點

  • 注重挫折教育,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勢在必行,讓悲劇不再重演
    同時指出:「所謂耐挫能力,包括對挫折的容忍力的對挫折的超越能力,而且有能夠忍受挫折,並採取積極進取、明智的心理機制,戰勝挫折,獲得成功的能力」。學生在面對挫折或失敗,能忍受、超越,有一定的耐挫能力,其人格會逐漸趨於成熟,並使其心理進入一個健康而穩定的發展時期。反之,缺乏耐所能力,就會導致其心理適應不良或行為越軌。
  • 青少年成長中遇到的挫折,父母這樣培養耐挫能力
    11.5%的獨生子女不願意別人比自己強,尤其不願意熟悉的同學朋友比自己強。9.2%的獨生子女認為別人很不重視自己。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現在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遇到的挫折包括學習、興趣愛好的選擇、自尊和人際關係等方面。
  • 培養孩子的耐挫能力
    挫折,既可把人壓得粉碎,也可讓人百鍊成鋼。我們都知道張海迪、海倫·凱勒以及保爾的故事,他們擁有不屈的精神和堅苦卓絕的意志,克服無數常人無法理解的困難,最終成為一個成功者。事實上所有的成功者,都須經歷孤獨、屈辱、失敗,這一切在考驗著他們的耐挫能力,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
  • 圍棋幫助培養孩子耐心和耐挫折能力
    然而還有一些家長和孩子,對輸贏淡定從容,從長計議,家長的教育決定了對孩子的輸贏表現,以及孩子耐挫力。 不是說這些家長完全對輸贏無感,而是他們給孩子更多耐心,對孩子學習圍棋的目的認識得更加宏觀,要贏也要輸,贏要贏在孩子更細心更果斷,輸要在過後告知孩子哪裡出錯,需要改正,要有第二次挑戰的欲望和信心。
  • 挫折教育:教會孩子迎難而上、越挫越勇,是父母最具有智慧的行為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這麼差,以後長大進入社會了該怎麼辦?」在現代家庭中,孩子都扮演著小公主、小王子的角色,一家人都要圍著這個小不點轉。所以他們想做什麼,想要什麼,家人都會滿足,一旦遇到什麼事情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他們就會覺得很受打擊。再加上,孩子本身年紀小,沒有經歷過什麼大風大浪,遇到點小挫折就容易心生挫敗感。
  • 提高學生耐挫能力 增強學習自信
    究其原因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上出現問題,沒有及時得到糾正,時間長了,沒有走出困境,成為學困生。  無論是大城市還是鄉鎮,學困生都是普遍存在的,轉化學困生需要學校、老師、家庭三方面密切配合,多方面入手,落細、落小、落實。提高耐挫折能力,增強學習自信,提高成績。  在教育和轉化學困生過程中,教師是幫助學困生進行轉變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
  • 情商教育:這樣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他才能越來越勇敢
    所以,培養孩子的耐挫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為什麼培養孩子的耐挫能力這麼重要?好的挫折教育,實際上是一種愛的教育。經常能夠看到孩子跳樓或者離家出走的新聞。我們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也不能一輩子給他們遮風擋雨,他們總要憑藉自己闖蕩出一片海闊天空。孩子的耐挫能力就像「彈簧效應」一樣,困難就像彈簧,你弱它就強。
  • 多少孩子,被父母用挫折教育養「廢」了
    很多家長覺得,現在的孩子心理都太脆弱,受不得委屈、輸不起,於是想用挫折教育幫助孩子練就強大內心。父母開始重視起挫折教育,這一點很好。可是有些家長的做法,卻走入了誤區:人為地製造一些「挫折」,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 林曉東:潛心研究「耐挫教育」的美國哥大終身教授
    >  哥倫比亞大學創新與耐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小時候的林曉東,最不愛去的就是幼兒園。所以初到美國讀碩士時,林曉東決定學習幼兒教育,研究如何創立讓孩子能快樂、健康成長的幼兒園。然而陰差陽錯,報到時得知學院唯一的幼兒教育專業教授突然離開了,未能如願的她決定轉修教育心理學,試圖從更基礎的心理學層面來研究幼兒教育。  如今,林曉東已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創新與耐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林曉東受聘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首席教育專家。
  • 孩子需要人為的挫折教育嗎?父母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直面挫折?
    同事今天一到辦公室就開始吐槽她家孩子,說現在的孩子受挫能力太差,一點也說不得,昨天晚上因為孩子作業完成的不好,同事老公就責罵了孩子幾句,孩子就哇哇大哭然後關上門不理同事兩口子。所以同事就很生氣說:「我們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她,說還說不得了,就這樣說兩句就哭了,現在就不能接受批評,以後到社會上還咋生存呀?」
  • 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已刻不容緩
    我既是老師,也是一位父親,工作八年,見過太多因為家人的溺愛,變得不講道理,不願學習,甚至以「莫須有」的「病」來要挾父母,以達到自己不上學的「目的」。90後,00後,相當多的孩子還是獨生子女,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依賴性強,不懂得忍讓和寬容。
  • 家長捨得「用」孩子,可以縮短孩子的社會適應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不利於孩子耐挫折能力的培養人生不可能永遠風平浪靜、一帆風順,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存在,而耐挫折能力的強弱將決定著孩子面對挫折時的應對結果。而耐挫折的能力離不開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注重引導,捨得「用」孩子,讓孩子在對生活的不斷體驗中進步更是培養孩子耐挫折能力的關鍵所在。如果父母總是出於對孩子過度的寵愛不捨得「用」孩子,無異於是在阻礙孩子耐挫折能力的培養。
  • 遇事總問父母,孩子缺乏自立性怎麼辦?需要「挫折教育」來幫忙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想要精心呵護的花朵,讓整個家變得生氣勃勃、幸福歡樂,父母總會想把自己能力內能獲得的最好的都給孩子。育兒非易事,並非「給」與「得」這麼簡單,更多的時候,需要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態度、堅韌不拔的品格。父母不能做孩子一生的避風港,良好的品性才是孩子今後獨自面對社會的砝碼,也是其長大成人後能更好獨自面對生活挫折的保障。
  • 孩子自殺現象頻繁?聰明父母這麼做,孩子抗挫折能力一定不會差!
    孩子自殺現象頻繁?聰明父母這麼做,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一定不會差!但如果,父母過度的讚美,也很容易導致抗挫折能力低。曾經看到過一句話:未來決定孩子能夠幸福和成功的,不是漂亮的外貌、社交能力、聰明的頭腦,而是面對挫折的無所畏懼,堅韌頑強的品格。80、90年代的而父母,小時候基本是在父母的打罵教育下長大的。
  • 孩子抗挫能力差怎麼辦?智慧父母用3個妙招,輕鬆解決
    一定要從小教孩子的耐挫能力,不然恐怕影響長大的社交與自信心,建議父母用下面3個妙招:1、從繪本故事教孩子學習接受失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免不了磕磕絆絆和苦惱媽媽這樣做的理由是:女孩子要多磨練,要獨立,要堅強,不能太嬌氣,不能太寵慣她,要儘量多地給她挫折,要不然她將來受不了打擊。後來女孩的願望是:我考上大學後一定會遠遠地離開家,再也不回來。父母的打擊和否定,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也關閉了親子溝通的大門。
  • 孩子"抗挫力"差?試試"菲爾普斯法則"的挫折演習
    現在當今社會的孩子看清能力越來越差了,不像以以前的孩子可以去經歷各種風雨各種生活的打擊,而到最終卻能夠去茁壯的成長,但是現在的孩子確實很難以去琢磨,也很難去教育。孩子的抗挫能力以及抵抗壓力的能力是越來越差,可以說有的孩子是幾乎一點抗壓能力都沒有,一旦是遇到壓力,孩子就會變得很挫敗,變得很頹廢。
  • 幼兒時期孩子抗挫折能力差,怎麼辦?家長可以試試這4個方法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沒有一絲挫折。所以,有很多家長都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抗挫力,這樣可以讓孩子能正面面對"失敗",對於孩子將來大有好處。那麼孩子抗挫折能力差怎麼辦?
  • 海外華人志|林曉東:美國哥大終身教授潛心研究「耐挫教育」
    人物名片 林曉東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哥倫比亞大學創新與耐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於是她決定轉修教育心理學,試圖從更基礎的心理學層面來研究幼兒教育。 如今,林曉東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教授,創新與耐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她受聘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首席教育專家,教育研究成果獲得許多國際傑出研究獎等多項榮譽和獎勵,包括美國卡內基學者稱號、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事業成就獎等。
  • 智慧家情文化——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受挫折能力的系統培養!
    所以說,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那他們的抗壓耐挫能力就需要不斷培養。孩子出生下地,父母是他們最溫暖最可信賴的依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總希望把最好的環境,最好的生活給予孩子,不想讓他們吃一點苦,受一點罪。有一句教育名言叫「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 跨欄定律教育啟示:父母別為孩子掃清所有障礙,孩子需要挫折教育
    然而養孩子就跟種小樹一樣,如果沒有早期的精心澆灌和栽培,那麼小樹自然難以長大,至少不會花繁葉茂,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家長在早期放任不管,那麼想要靠後期的突然發力,是很難讓孩子快速走上正軌的,因為這時孩子已經習慣了自由和安逸,失去了面對獨立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