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這句話相信很多人已經耳熟能詳了。有了孩子,能給家庭帶來很多動力、快樂和幸福,但是把小孩養育成人是非常不易的事,作為父母不僅要教會小孩生活百態技巧,為人處世的認知,還要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人品氣質等等。
而這些教育是長期性的,只有在培養孩子這漫長的歲月中讓孩子掌握正確的技能,孩子長大後才能獨立自主去面對生活,教育得好,當孩子出社會以後更懂得如何孝敬父母,而不是孩子長大成人出社會以後,反而讓父母更加操心了。
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特別溺愛,不捨得讓孩子吃苦頭獨立自主做事,許多事情往往習慣性地替孩子來完成或者安排妥當,這樣長期下去,就會培養出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面對許多事情自立性很差,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便是父母,而不是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你發現你正處於這樣的情形中,你該怎麼做呢?
一、要讓孩子經歷挫折
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在不斷提高,許多父母覺得,現在收入比以前高了,在教育孩子方面就就不能委屈孩子,要給孩子一個舒適的童年。由於許多父母都經歷過許多坎坷,對孩子會下意識地讓孩子少經歷父母的苦,從而對孩子太過溺愛,不捨得讓孩子吃苦。
有困難是壞事也是好事,困難會逼著人想辦法,困難環境能鍛鍊出人才來,因此,應該迎著困難前進。——徐特立
在現在這個時代,很多青少年確實一代比一代開朗活潑也更優秀,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孩子在小時候經歷的挫折反而比前幾代人經歷的少。於是這些經歷挫折較少的孩子,在真正挫折面前,抗壓能力非常淺薄,表現出焦慮等負面情緒,而不是積極性的。
相信很多父母都明白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這個道理。
孩子也一樣,在小的時候就要經歷挫折,不斷地去解決挫折所帶來的問題,雖然很多時候在解決問題時很痛苦,但能從痛苦中走出來,並把問題解決,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解決起來會比其他沒有這類經歷的人會更快、更準確。
大部分人都夠脫穎而出往往是經歷豐富,從小培養的抗壓能力在無形中幫助著他。
不過讓孩子經歷挫折,也不是一味地去製造挫折給孩子,而是要順其自然,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要放開手讓孩子去面對,培養孩子的自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孩子錯誤判斷的時候再站出來及時指正。
1、從小事做起,培養動手能力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中來培養,比如小孩穿的鞋子,教會孩子自己洗鞋子,雖然小孩在剛接觸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感到很累,也可能洗的鞋子不乾淨,但是讓孩子通過生活中這樣的小事情去鍛鍊自己,在培養小孩的動手能力和自立能力時,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平時所付出的辛苦,因為孩子親身體驗了父母洗鞋子的過程。
2、孩子受挫時,要及時鼓勵孩子
父母放開手讓孩子去經歷挫折時,孩子面對困難難免會身心受挫,這是人的天性。作為父母要關注孩子的情緒,情緒低落,自信心不強,可能是遇到了什麼問題,父母要了解清楚,及時給孩子鼓勵,提振孩子的自信心。在父母的鼓勵下,當再次遇到此類困難時,孩子自信心更強,不會退縮,反而會迎難而上去解決問題。
二、父母不要太過於「為孩子著想」
許多父母覺得為孩子著想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孩子就像家裡的一塊活寶,作為父母為孩子著想是沒有錯的,但是不能太過頭了,凡事要有個度,如果什麼事都為孩子辦得周周是到,長久下去,父母過度為孩子著想的行為,會讓孩子過度依賴父母的習慣出現,並且難以改正。
就像我家裡兩歲半的寶寶,第一次教孩子刷牙的時候,我事先為孩子準備好牙刷,接好水給孩子擠好牙膏,扶著孩子的手一步步教孩子去刷牙。
但是第二天我發現,孩子會等著你去準備好這些東西,才會去刷牙,這樣下去,你每天都要跟著孩子的屁股喊才去刷牙。
所以我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教會,有些不容易學會的就多教幾次,後面就要放手讓孩子獨立自主去完成。
孩子獨立自主完成事情後,往後遇到類似的事情,孩子首要想到的是自己該怎麼做,如何來完成這些問題,而不是第一時間找父母。
日常生活中很多小事情,孩子動動手動動腦就可以完成的事,也沒有必要勞煩父母了,父母正是要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三、對孩子進行挫折式教育需注意這幾點
這樣的教育方式雖然能夠很好的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這樣的方式是讓人在經歷挫折中成長的,在這個過程孩子很容易身心受挫,所以有些方面需要注意,要避開對孩子身心造成影響的錯誤教育方式。
1、及時、並且正確地去引導孩子
看似這樣的挫折教育孩子的方式確實能夠提升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但是父母也不是一味地去讓孩子經受苦難,刻意地去製造困難給孩子經歷,更不是孩子在經歷困難時父母在一旁袖手旁觀。
而是孩子在經歷困難時,父母要及時地去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發展,分析孩子受挫的原因。
當孩子採用自己的方法把問題解決時,如果父母有著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及時分享給孩子,讓孩子吸取更優秀的問題解決辦法。
2、孩子經歷挫折,情緒低落時,父母不能埋怨
人在經歷困難時,難免情緒會低落,孩子也是如此,有些孩子好勝心很強,也非常看重自尊,如果遇上困難與挫折,情緒會很低落。
此時作為父母要及時開導孩子,往積極的一面去開導,千萬不能埋怨孩子因為什麼原因或者是能力不足為理由來給孩子辯解,有些孩子真的會以為自己能力的問題,變得自卑,再次遇到此類困難時,變得退縮沒有自信心去解決問題。
3、凡事要有個度
我們都知道,做很多事情都要有個度,如果自身做事沒有分寸,問題本身遠遠大於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時,硬著頭皮去做反而會適得其反,最後討不到好果子。
孩子在面對挫折也是一樣的,父母要分析孩子面對的問題,是否遠遠大於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遇到這類遠超出孩子的解決能力時,這個問題就不要繼續讓孩子來解決。
但是問題不是很大,但是孩子實在解決不了的,父母可以參與進來與孩子一同解決問題,增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默契,同時孩子以後遇到什麼事情,也更主動跟父母分享。
總的來說,不管是什麼人,都會經歷各種挫折與困難,而問題本身不可怕,我們更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小讓孩子在挫折中磨練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自身攜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人,才稱得上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