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曾為了控制人口數量並且提高人口質量,呼籲大家晚婚晚育,需要注意的是,晚婚晚育是為了糾正舊時代少女十幾歲結婚生子對女性自身和孩子的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提倡女性在適當生育年齡選擇生育子女,但是,過度晚育其實也是對女性和其子女的生理、心理造成傷害的一種選擇。
李阿姨是一個高齡寶媽,在50歲時才生育下一個兒子,年輕時的李阿姨也不是做不了母親,她是個有"丁克"情節的女性,她覺得和愛人的生活很幸福美滿,工作也比較忙碌,也就不考慮非要生育一個孩子來"圓滿"自己了。但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李阿姨的思想悄然發生了變化,人過中年,越來越感覺生活空虛寂寞,也有了想擁有一個自己孩子的想法。
之後在醫生的幫助之下,李阿姨為丈夫生育了一個兒子,然而隨著孩子年紀逐漸長大,李阿姨帶著兒子走在路上時,大家卻會以為他們是祖孫倆。
其實不怪路人這麼覺得,李阿姨已經五十多歲了,而身旁的兒子才4歲,還在上幼稚園,李阿姨的年紀和很多上幼稚園孩子的奶奶姥姥是一樣的,兩個人站在一起很容易被誤會。
五十多歲生兒育女,對於李阿姨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齡產婦的生育之痛、撫育孩子的辛苦對於李阿姨來說尚且可以忍受,但是孩子的一番話卻是讓李阿姨潸然淚下。
原來兒子在幼稚園被同學笑話自己的媽媽長得很老氣也不漂亮,肯定不會是他的親媽媽,這讓兒子又氣憤又難過,回到家中孩子開口向李阿姨問道:媽,你其實是我奶奶吧
童言無忌,孩子們有口無心,卻讓李阿姨痛苦不已,的確自己可以做奶奶的年紀和其他二三十歲接送孩子的媽媽們相比,顯得十分扎眼。她有點懊悔自己年輕時的選擇,為什麼沒有在適當的年紀生兒育女,反而給年幼的孩子帶來了本不應該有的苦惱。
李阿姨也不敢想,再過二十年,兒子才成年不久,正是要成家立業,打拼事業的時候,自己已經近80歲了,也需要子女的照顧,自己在高齡誕下兒子後日益覺得身體不如往日,怕無法陪兒子走太遠,早早留下他孤零零一個人。想到這些,李阿姨就心痛不已。
近些年,選擇不要孩子的家庭越來越多,其實每個人都有選擇是否生育的權力,全社會都應該尊重這些家庭的選擇,同時,也有很多曾一度堅持"丁克"的家庭在經歷了大半人生路途後,又想誕育子女。一些職場女性年輕時追求職場價值,過了適當生育年齡後,想要做媽媽,於是,高齡生產成為了一個社會現象。
有數據表明,32歲以上女性懷孕過程中,孩子罹患21體症候群等先天性疾病的概率要遠遠高於適育齡女性。
高齡產婦在懷孕和生產過程中所呈現的體力和恢復力都不能和育齡女性相比,甚至出現高危生產的概率也更大。
高齡父母和孩子的超年齡差,會在孩子成年後過早面對贍養父母、父母離世等家庭壓力,給孩子帶來難言的生活苦楚。
高齡父母在撫育孩子的過程中,精力體力、經濟壓力、教育壓力都會大於育齡父母,尤其在教育孩子方面,超年齡差距的觀念會加深交流的溝壑,溝通困難。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什麼年紀做什麼事情",生育也是如此,在科學的育齡誕育子女是對自己、對孩子、對社會都負責任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