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充滿艱辛,不只是春風十裡,還遍布荊棘;人生也歷經磨難,不僅有花好月圓,更多的是踟躕不前。惆悵時心灰意冷,百無聊賴;迷茫時猶豫不決,無人關愛。
李覯闡述鄉愁,「人言落日是天涯,望盡天涯不見家」;李白抒寫行路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唐代詩人韋應物有一次也很茫然,還寫詩記錄了自己的感受。
賦得沙際路送從叔象先
唐代 韋應物
獨樹沙邊人跡稀,欲行愁遠暮鍾時。
野泉幾處侵應盡,不遇山僧知問誰。
韋應物是一位感情充沛而又熱忱之人,他少年時期正處於安史之亂,目睹了這亂世的各種生離死別,他慢慢地變得成熟。韋應物的文風雖然沒有初唐的雅致,也沒有盛唐的大氣,卻有自己的恬淡高遠,一種超然的美。
你聽他說,「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是一種悠閒自得;你再與他聊,「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那是用現代電影手段來處理回憶與遙想的鏡頭。你若還沒有盡興,還繼續與詩人神侃,「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估計你這時一定會感傷了。
這首詩描寫送別,韋象先是韋應物的叔叔,詩人在送別的路上經過一處荒涼的沙地,孤零的樹木,易逝的沙灘,人跡罕至,雞犬不聞。在這樣一個僻靜孤寂的境界,詩人心中充滿了離別的憂傷,對前途的充滿了深深的憂慮。
詩人其實不一定將看見的景物都如實地展現出來,詩歌也是一種藝術形式,雖然不能脫離現實,但是完全可以高於現實。為了表現作者內心的愁苦心情,可以將過去的記憶和現在的感受進行融合,選擇一些恰當的場景進行誇張性地描寫。
作者在這首詩中就選擇了「獨樹」、「沙邊」表現荒涼,又用「暮鍾」、「野泉」表達一種茫然無措的感覺。為了加強讀者的閱讀興趣,作者又斟酌詞彙,採用了「稀」、「愁」以及「侵」等文字,目的都是強調前路茫茫。
韋應物與很多僧道朋友交好,經常在一起喝酒,長時間不見面還彼此掛念。有一次山裡下大雪,他很久沒見到朋友,還打算親自帶酒上山慰問,「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這回他外出感到身心俱疲,忽然就想到了那些僧侶朋友。
晚鐘聲中,詩人迷失了身心,急切地希望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只有將希望寄托在山僧身上。山僧既熟悉人間路,也洞悉出世路;既能指點迷途,亦能濟世度人。韋應物在詩中流露出自己的惆悵,儘管這不是山廟禪境, 但心中有了糾結,想到了僧人,也就有了禪意。
詩人偶然到達一個陌生的地界,看到眼前的荒涼,再回首過往,內心感到無比的迷茫。欲得淨土,當淨其心,詩人之所以感到不寧靜,都是因為心有波瀾。平時與僧人們在一起交流,他們一定幫助他解決了很多生活和人生的難題,如今他有一種無依無靠的感覺,也就是在心裡參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