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目前治權歸日本,在國際法上主權未定。衝繩主權歸屬問題,是美國在二戰時期在東亞埋下的地雷,無論最終歸屬誰,都必有一番爭鬥,而美國可以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
衝繩由琉球群島中的衝繩群島、先島群島以及太平洋中的大東群島組成,隔海和九州的鹿兒島縣相鄰,共由160個島嶼組成,其中49個島嶼有人居住。衝繩面積約2281平方公裡,東西寬約1,000公裡,南北長約400公裡,算上海域面積的衝繩縣面積則相當於本州、四國、九州面積總和的一半。
衝繩在古代的國名為琉球國,琉球國因積極朝貢而得到明朝的優厚待遇,但琉球國卻同時對明清王朝和日本薩摩藩、江戶幕府朝貢,在中日兩國均處於鎖國狀態的時期,成為東亞地區重要的中繼貿易據點。琉球國的眾多進貢品和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品都是來自日本,並將中國商品銷往日本。在16世紀的大航海時期,葡萄牙、西班牙商人開始在東亞進行貿易,加上明朝的海禁政策有所緩和之後,琉球國的貿易地位大幅下降。
宮古群島和八重山群島長期處於群雄割據的局面。1474年,宮古島當地豪強仲宗根豐見親歸順琉球國,宮古島進入琉球國控制範圍之內。1500年,琉球國派軍隊攻滅石垣島統治者遠彌計赤蜂。1522年,仲宗根豐見親攻佔了與那國島,至此琉球國完全控制了八重山群島。琉球群島北部的奄美群島也在1466年時完全進入琉球國的統治範圍。
1609年,薩摩藩主島津氏侵略琉球,琉球國王尚寧被迫投降。此後琉球國成為薩摩藩的屬國,並將奄美群島割讓給薩摩藩。此後琉球國雖然部分被納入幕藩體制之中,但在名義上仍是獨立國家,並繼續對中國朝貢。17世紀中期,羽地朝秀對琉球國的政治和風俗進行大規模改革,實施親日路線。18世紀中期,蔡溫繼承了羽地朝秀的改革政策,使得琉球國逐漸被「皇民化」。
1816年,英國有兩艘艦船曾在琉球停靠,但並未要求通商和傳教。但在1844年,法國成為首個要求琉球通商的歐洲國家。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休·佩裡在和日本交涉之前也曾停靠琉球。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於1871年實施廢藩置縣,開始近代化。1871年,琉球船隻漂流到臺灣省後,船員被當地人殺害。這起八瑤灣事件成為日本吞併琉球的直接契機。日本在翌年強行廢琉球國為琉球藩,當做對琉球的懲罰。為避免琉球和清朝的強烈反彈,日本最初並未將琉球設為「縣」而是恢復其為之前被廢除的「藩」。
然而1874年,又發生了琉球漂流船船員在臺灣省被殺的牡丹社事件,日本以此為由進攻臺灣省。在事後的調解過程中,清廷承認日本此舉是「保民義舉」。日方誤認為清朝的這一表態是承認了琉球是日本領土,在翌年要求琉球藩停止對清朝朝貢。
此後琉球王府內分化為同意接受日本條件的親日派和反日派,雙方勢成水火。1879年3月,日本政府宣布廢琉球藩並改設衝繩縣,強令琉球藩王尚泰搬到東京。此後琉球藩的部分士族及平民流亡清朝,並要求清政府向日本施壓使琉球復國。琉球被日本吞併後,對日本的敵意立即增加,部分原因是日本有計劃地試圖消滅琉球文化,包括語言、宗教和文化習俗。宮古和八重山群島對日本強行吞併的反對更加強烈,曾發生翻譯官被當地民眾殺害的事件,但最終被鎮壓。
琉球國末代國王尚泰王
清政府曾請美國前總統格蘭特與日本談判琉球主權問題。日方接受了格蘭特的建議,對清朝提出了將衝繩群島以北劃為日本領土、將宮古和八重山群島劃為清朝領土的方案。此後清朝又提出將奄美群島劃入日本、琉球國在衝繩群島復國、宮古和八重山群島劃入清朝的方案,但談判最終未果。甲午戰爭清朝在戰敗之後割讓臺灣給日本,無力解決琉球問題,琉球復國論也偃旗息鼓。
格蘭特與李鴻章
日本在直接統治衝繩縣之初實施舊慣溫存政策,保留了琉球國時期的土地和稅收制度,但真實目的是讓衝繩近代化進程滯後,國力羸弱讓其無法擺脫日本的控制。甲午戰爭之後,隨著日本對衝繩的統治開始穩定,舊慣溫存政策被同化政策取而代之,衝繩社會開始快速日本化。但另一方面,由於臺灣省在甲午戰爭後被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新的殖民地和砂糖生產地,衝繩的軍事和經濟地位大幅下降。
20世紀之後,日本在衝繩縣實施大規模土地改革,並重點發展砂糖等產業,但衝繩的經濟發展仍遠滯後於日本本土。大正時代初期,由於一戰爆發導致砂糖價格暴漲,衝繩也一度迎來經濟紅利期。但在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衝繩也受到大蕭條波及,眾多農民陷入饑荒,被迫食用有毒的琉球蘇鐵的果實和樹幹。也有許多衝繩人因此選擇移民日本本土或外國謀生。在1923年至1930年期間的日本對外移民中,衝繩人佔總量的一成。海外移民給衝繩的匯款金額相當於當時縣年財政收入的40%至65%。而這也使得衝繩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日本文化,對日本的牴觸情緒降低。
衝繩也因此從1940年代開始被強行普及標準語,將姓氏讀音從琉球語發音改為日語發音,皇民化迅速開展。1943年,日軍開始在衝繩強制徵地,修建軍用機場。1944年,日軍在衝繩設立第32軍並強徵當地民眾物資,同時開始疏散部分衝繩民眾至日本本土和臺灣省。這引發了衝繩二戰後謀求獨立的開端。
衝繩民眾對美軍的印象極壞,1944年十月,那霸市遭到美軍大規模空襲,市區九成面積被燒毀。1945年3月,美軍開始登陸琉球群島,衝繩島戰役爆發。這場戰役極其慘烈,美軍在衝繩島戰役中有12520人陣亡,日軍的陣亡者更多達94136人,其中28228人是衝繩縣人。此外衝繩平民的傷亡亦極為慘重。不僅美軍的攻擊導致平民傷亡,日軍也以「間諜罪」為名殺害平民,並強令民眾集體自殺。衝繩和平紀念公園的「和平基石」列出了149193名衝繩人在衝繩戰役和太平洋戰爭中喪生或自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後,日本全國進入盟軍佔領時期。衝繩則在6月衝繩島戰役之後就被美軍佔領,並在9月就進行了首次選舉以選出各地市長和議會議員。1946年4月,衝繩民政府成立。4年之後,統轄奄美、衝繩、宮古、八重山四地的群島政府成立。
1949年,由於蘇聯主導的東方陣營不斷壯大,為了遏制蘇聯繼續在東亞進行戰略滲透,衝繩的戰略地位重新得到認識,美國宣布將衝繩分出日本本土並長期佔領,以形成遏制東方陣營的第一島鏈。
在美國佔領衝繩初期,由於在二戰中的慘痛經歷,衝繩一度出現以美國為後盾實現獨立的論調。但美軍的強烈鎮壓和洗腦下,使得衝繩民意很快轉為要求重新成為日本一部分。1951年,衝繩民眾創建日本復歸期成會,並在三個月內就收集到縣內七成有投票權人的籤名,要求重回日本,但被美國政府無視。
在美國管理時期,衝繩人在前往日本時需要特殊證件
在1949年至1950年,美軍任命約瑟夫·羅伯特·希茨掌管衝繩軍政。他的統治期間獲得當地民眾一定好評。1950年12月,琉球列島美國民政府成立。1952年,美軍又設立琉球政府,並任命親美人士比嘉秀平為主席。此後衝繩搬照美國的三權分立體系,設立實立法院、琉球政府、琉球民裁判所的政治體系,但真正的最高權力機構扔是琉球列島美國民政府。
美軍在戰後通過強制手段大量徵用衝繩土地並將其作為軍事基地使用。被剝奪土地的居民被迫在基地工作或移民其他地區,導致衝繩經濟依賴美軍基地的畸形構造。美國軍事基地佔島上經濟的4%至5%,但這是雙刃劍,因為軍事基地的存在可能會阻礙投資和旅遊潛力。1956年衝繩民眾發起全島鬥爭,要求美軍停止強制徵地並進行賠償,最終以雙方各有讓步而妥協。
弱國無外交,1952年4月28日,美國在我國缺席的情況下,強行單方面與日本籤訂《舊金山和約》,於第三條中,日本同意美國對於包括衝繩在內的琉球群島等諸島實施聯合國信託管理,但我國從未承認該條約的合法性。1965年,時任日本首相佐藤榮作訪問衝繩,是日本首相在戰後首次訪問衝繩,並發表「衝繩一日不回歸,日本的戰後就沒有結束」的講話。
美國代表迪安·艾奇遜以國務卿身份籤署《舊金山和約》
1968年,主張「即時·無條件·全面返還」的屋良朝苗當選衝繩行政主席。1969年11月,日美發表共同宣言,美國放棄琉球行政權並移交日本。但在「回歸」日本前夕,衝繩發生了胡差暴動及多次罷工,顯示民眾的反美情緒並未平息。
1972年5月15日,美國放棄琉球管轄權並移交日本,但並未對主權歸屬進行論述,進行模糊化處理。衝繩縣再次成立,衝繩之後改用日元作為貨幣,但在改用日元的過程中因匯率問題導致發生物價暴漲等混亂。為縮小衝繩和日本本土的經濟差距,日本政府制定了衝繩開發三法和衝繩振興開發計劃以發展經濟,但衝繩仍然是日本經濟落後的縣之一。
據NHK當時做出的民調,在日本接管衝繩三周年之際,有51%的衝繩民眾認為日本接管之後生活更差,高於認為生活更好的40%。日本政府雖然在衝繩的經濟發展上投入巨資,但衝繩的縣民所得仍不到日本平均值的八成,經濟對財政補助有很大依賴。
1978年,西銘順治當選衝繩縣知事,這是衝繩縣在日本接管之後首次由保守派執政。在保守派政權時期,美軍基地問題和族群認同感問題被淡化,經濟發展成為這一時期衝繩縣政的主題。衝繩縣的經濟也在這一時期取得明顯發展,和日本本土的差距有所縮小。
1990年,大田昌秀當選衝繩縣知事,衝繩縣再次由革新派人士執政。1995年,衝繩發生美軍強姦12歲少女事件,引發日本輿論譁然,衝繩民眾要求美軍撤出衝繩的聲音再次高漲,衝繩也再次爆發了謀求獨立的論調。
1996年,日美兩國達成協議,美國同意交還位於宜野灣市中心地區被住宅環繞的普天間飛行場,但將在衝繩縣東海岸興建新的基地取代普天間飛行場,引發衝繩民眾不滿。同年衝繩縣舉辦要求縮小美軍基地規模的投票。1998年,稻嶺惠一當選衝繩縣知事,保守派再次執掌衝繩縣政,主權歸屬問題再次被淡化。
2004年,宜野灣市發生美軍直升機失事事件,普天間飛行場的危險性再次被公諸於眾。翌年美軍同意變更普天間飛行場的搬遷目的地,但衝繩縣輿論仍拒絕接受。2006年,日美達成搬遷普天間飛行場的協議。同年仲井真弘多當選衝繩縣知事,延續了保守派執政。
2009年,日本實現政黨輪替,新任的民主黨首相鳩山由紀夫曾承諾普天間飛行場將搬遷至衝繩縣外,但卻無力兌現,最終被迫辭職,也引發衝繩縣民極大不滿。此後日本政府和美國達成共識,把基地遷至名護市。
2014年,對美軍基地問題持強硬立場的翁長雄志當選衝繩縣知事其上任之後在軍事基地問題上對日本中央政府採取強硬態度,普天間飛行場搬遷問題也因此進展更加緩慢。與此同時,衝繩仍然面臨經濟落後、環境問題等諸多難題,主權問題並不是衝繩民眾討論的主軸。
因此,衝繩的主權歸屬就被擱置了。而以客觀的角度看,衝繩民眾更關心的是經濟發展,至於主權歸屬其實並不感興趣。而在絕大多數衝繩民眾眼裡,衝繩人其實並不是日本人,他們對日本並沒有歸屬感,只是被迫寄人籬下而已。不過二戰結束以後,衝繩一直是美軍的一個重要戰略據點,駐紮著約2.6萬名美國軍事人員,約佔駐日美軍總數的一半,分布在32個基地和48個訓練基地中。而我們在衝繩民眾的心裡基本被淡漠化了,我們只有在國際法上可以進行據理力爭。
從目前衝繩的狀況看,由於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美國是不會放棄其作為打壓我們戰略空間的第一島鏈的重要一環,其主權歸屬並沒有輪到衝繩民眾自主決定。衝繩想獨立更是不可能,不僅有美軍在駐紮,而且在日本長期的管轄下,其民眾遲早也會被同化,最後也只能接受既定事實。美國在衝繩的主權問題上,故意模糊化處理,就是為了引戰,讓其永遠處於戰略高地掌控一切,既能讓日本有求於它,又能打壓對手,用心之狠毒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