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螺螄君的印象中,語文學習讀音的時候一直存在不少爭議,這麼多年過去了,一直爭論不休。比如「說服」的「說」到底是讀「shuō」還是讀「shuì」,「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到底是讀「xiá」還是讀「xié」,類似的還有「薄」、「騎」等。
去年,因為規範讀音的一篇文章在熱搜上鬧得沸沸揚揚,而某些媒體也不管自己清不清楚,沒有經過查證,就先給那則消息定了性蓋了章,那就是現在的詞典偷偷把「shuì服」改成了「shuō服」,到現在肯定還有不少朋友覺得我們的讀音被改了。
當然,有些字的讀音確實把舊讀音規範掉了。但是,「說服」的讀音,一直都是「shuō fú」,並沒有變過。
「說」有四個讀音:
「shuō」、「shuì」、「yuè」、「tuō」
前三個比較常見,「shuō」讀音的意思就不提了。
讀「shuì」主要是遊說、勸說的意思,《荀子·非相》:「凡說之難: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接至亂,未可直至也,遠舉則病繆,近世則病傭。」楊倞註:「說,音同稅」。
北宋時期,《廣韻》正式收錄了「shuì」這一讀音和用法,「舒芮切,說,說誘」,確定了「shuì」的官方地位。
讀「yuè」時候是個通假字,古同「悅」,心悅誠服的意思。《禮記·學記》:「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陸德明《經典釋文》:「說音悅。」還有《漢書·王尊傳》:「奸邪銷釋,吏民說服。」《漢書·疏廣傳》:「於是族人說服,皆以壽終。」也都是讀「yuè」。
讀「tuō」現在不多見,也是出現在古文中,解脫的意思。《公羊傳·定公八年》:「(陽虎)弒不成,卻,反舍於郊,皆說然息。」何休註:「說,解、舍。然,猶如。」
可以看出,「shuì」的用法常用於春秋戰國時代策士們周遊列國、勸說君主採納其政治主張時期,秦漢之後,遊士們跑來跑去選擇君主的時代結束,所以後面的書中「yuè服」比較常見。
值得注意的是,1915年出版的《辭源》、1936年出版的《辭海》、1979年出版的修訂本《辭源》均未收「說yuè服」「說shuō/shuì服」。
而在1943出版的《國語辭典》、1978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讀音都是shuō fú。
「遊說shuì」則是考慮到詞語的特定用法,所以1985年頒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專門列了「遊說」一條,規定此「說」字必須讀「shuì」。
那我們現在記憶中的「說shuì服」是哪兒來的呢?
其實是受了港臺的影響。臺灣省1981年出版的《重編國語辭典》、1985年出版的《大辭典》、1990年版的《國語活用辭典》和1994年成書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都明確標音「shuì fú」。
關於「說服」,普通話審音課題組的專家也做過回應:「『說服』、『說服教育』中的『說』,目前實際讀音調查中讀『shuì』的情況也比較常見,但是這種讀音屬於近一二十年來的新變化,在早期的字典、詞典中「說服」的注音都是『shuō』,與『遊說』『說客』的『說』讀音並不相同。本次審音(2016年)仍維持原有審音不變,只不過原有的審音表(1985年)認為『說服』這個詞連異讀詞都不算,只讀『shuō』音,不需要審音,本次審音通過調查發現這個詞已經屬於有異讀音的詞,列入異讀詞審音表,屬於新的異讀詞,讀音仍維持原有的讀音。」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變革,音有轉移。」正如明代音韻學家陳第所言,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語音和文字產生變化也是件很正常的事。現代漢語還講究個約定俗成,現在變了的讀音,大家努努力,沒準又變回去了~
註:部分內容引自《咬文嚼字》鄭茵,「說客」和「說服」的讀音;《語言文字周報》劉百順,「說shuì服」,還是「說shuō服」?
文案:李 瓊 | 編輯:廖 璐
原創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繫:
螺老師 18969909657(同微信)
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啦~
感謝耐心閱讀,喜歡一定要「在看」
每天5分鐘,成為朋友圈的語文百科小達人
「星標」置頂不僅準時還不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