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簡單的話,講述最真實的歷史。
眾所周知,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民族,其具體表現不僅在於民族內部的凝聚力,具體還表現在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綿延千年而不衰的民族,究其根本,離不開一個「奧秘」——統一的文字。
甲骨文字
在這一方面,秦始皇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但在秦始皇之前,商周時期的古人們已經有了保存文字的習慣。即使當時條件分外艱苦,但總難不倒集智慧與創新於一體的前人,他們將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經過一系列繁瑣的加工,得以長久保存,最終形成了我們如今見到的甲骨文。
甲骨文
寫法的演變
文字發展和演變是一個由繁瑣進化到簡易的過程。秦始皇統一文字時,當時盛行的文字「小篆」的弊端逐漸顯露:規範性太強,書寫起來極為不便。為了方便書寫和記錄,「秦隸」油然而生。
直至漢代,隸書發展至成熟階段,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大大提升,「秦隸」被替換,改用「漢隸」。「漢隸」的特點有如毛筆字,書寫起來輕鬆自如,在這種「升仙」般體驗中,又演變出了「草書」,至唐朝就有了抒發筆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
草書
在隸書與草書之間,最先萌芽的卻是楷書。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他們將漢字結構的大體輪廓固定了下來,並親自抒寫了楷書的巔峰,他們的文字至今仍是人們學習的典範。
漢字的演變由繁瑣的甲骨文,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演變成為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至此,中國的漢字的寫法經歷了由繁至簡的過程。但漢字在讀音上的發展,還需來日方長。
王羲之書法
讀音的演變
漢字在讀音上,直至民國之後,才算基本上完成了轉變。普通話的讀音近乎全是演變後最為標準的,但還有一些讀音融入到地方方言之間,為中國文化增添了一份博大精深的面孔。
如果這篇文章的讀者中仍有愛看書的,喜愛查字典的,他們一定會發現:許多在兒時讀書時期的文字的發音現如今卻悄悄發生了變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鐵騎(ji)早已變成了鐵騎(qi)。
還有一些經常混跡在我們生活當中的文字,比如說服。倘若有讀者認為它念做說(shui)服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此刻它已經換了一副全新的面孔,它現在念做說(shuo)服。
雖然於普通話中,說(shuo)服成為了主流,但於部分地方方言中,人們在對話時依然念做說(shui)服,且沒有任何人感覺到彆扭,這就是地方方言的魅力所在(雖然會苦了一些學漢語的外國人)。
還有一個字,真的顛覆了我的認知。街,街道、老街,(jie)這個讀音已經深深植入到以普通話為主的我的腦海裡。然而最近接觸到的知識讓我大吃一驚。
就目前情況來看,街字讀作(jie)是一種主流,而(gai)這種發音只有在地方方言中才能聽到。但是在民國時期(gai)才是街的官方發音,有視頻為證,大漢奸汪精衛曾說解放這個詞的時候讀作(gai)放。
現在(gai)「淪」為了地方方言,並且這種覆蓋的面積很廣。東北、廣東、以及部分西部地區的人們,香港、等等,從如此廣大的分布面積,以及人們保存下的讀音來看,(gai)的發音確實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