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歸鄉過年,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讀音問題,雖然已外出多年,能聽懂家鄉話。但實際使用起來,語音語法就比較生疏。比如說上街這一項,我個人就念上jie,但是家鄉話念作為當「gai」。因為是贛南地區,口音偏向於客家話,我以為是地方性特色,也就沒有多在意。
後來才發現,這個街字讀音的覆蓋面,相當之廣。從東西,從南到北,「街」字的發音幾乎全部是「gai」。例如遼寧的十字街鎮,街的讀音就是「gai」;再例如湖北襄陽地區的一個街道,叫做十字街,讀音也是gai;再回江西地區,上街也被念作當gai,不僅如此,東南地區的廣東粵語方言中也是將街念成gai,再到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一代,也都是將街讀成gai。由此可見,幾乎所有地區的街字的方言讀音都念作gai,而不是jie。
那麼問題就來了,方言是作為地域特色的一種存在,是諸多歷史因素和人文因素導致的結果。除了客家人的語言分布在全國但基本保持一定特色,其他的方言有且只有自身的特點。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方言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那麼「街」字的讀音為何會有這麼高的相似性?又是什麼導致「街」這個讀音從「gai」變成了「jie」?
01古漢語的發源地以及變遷
古漢語的發源地為黃河流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區,也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中原地區。追蹤溯源,古漢語可以追朔到周朝時期的「雅言」,也就是周朝時期的「共同語」,用當代的語言理解,就如同我們現在的「普通話」一樣,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說,但基本人人能聽懂。周朝的雅言以豐鎬地區的方言為基礎,通過語言的融合發展而來,而這便是古漢語最早的統一形態。發展到春秋時期,古漢語的發展已經相當完備。《論語》中:「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春秋時期人口流動加速。蘇秦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六國君主,配六國相印,說明東周時期人口流動大大加強,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的交流,更是加速了雅言的統一。
秦漢之前,漢人人口數量較少,土地也相對集中在中原地區,語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秦朝建立之後,封建國家形成,開疆擴土成為了君王畢生的事業。從中原外遷人口稱為一種常態。方言的差異化也就此拉開序幕。
先民外遷,與邊遠地區的外族融合,語言習慣以及特點也就逐漸形成定格。漢語也因此分化,逐漸演變為在一個地區通行的語言交流方式。但這種交流語言僅僅限於特定的地區,例如粵語只有兩廣地區能懂,閩南語只有福建地區能懂。
回歸題目,就能解釋清楚為什麼大多數地區的方言「街「字的發音都是」gai「了。古代歷朝歷代的官方語言中」街「都念作gai,全國各地方言通用」gai「這個音也就不足為奇了。方言作為地區性的通用語言,但也是處於不斷發展狀態中,例如西南官方在明清之前也和現在的有區別,但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點,吸收時代的官話。而」gai「這個讀音一直都是在官話體系中的。
例如:
上gai(街),世gai(界),gai(解)放,機gai(械),gai(戒)煙,hai(鞋)子,階(gai)級。幾乎所有的「jie「字讀音,都能夠尋找到對應的」gai「字發音。這一點說明」街「字的」gai「發音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整個古漢語體系中的原因導致。但最早出現的」gai「字讀音已經無法追根溯源,所以說文解字也就沒有拆解的必要。
02街從「gai「轉變為」jie「的歷程
在清朝之前,乃至於清中期之前,「街「字的發音一直都是」gai「,而當時的官方語言是北京話,也就是當代普通話的前身。清中期京城中的」街「的讀音開始發生變化,大量的晉商入京經商,當時山西人對」街「字的讀音介於」gai「和」jie「之間,念作」jiai「(這個音誰會讀,解釋下)。經過幾十上百年的融合,街字的讀音開始產生變化,讀音從」gai「變為了」街「。與之相應的是所有發音」gai「的字,都慢慢地向」jie「轉變。
總而言之,方言是作為地方性文化傳承的重要標誌,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鑑於此,在推崇普通話的同時,務必保護方言性質的文化傳承,畢竟中國人還是安土重遷,需要葉落歸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