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中的「街」字到底怎麼讀,為何全國各地都有人讀成「該」?

2021-01-09 騰訊網

「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在幅員遼闊的我國,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即便是同一個縣,每個鎮的口音都會有略微的區別。還有一個成語叫做「南腔北調」,同一個字在北方各地,區別大多在於聲調的不同。但是到了南方地區,可能連發音都完全不一樣。方言是我國語言文化的瑰寶,其自成一派的特色就是其生命力的體現。但是無論是北方方言還是南方方言,都有一個奇特的共同點:把「街」這個字讀作第一聲的「gai」(音同「該」)。

比如在我國北方的遼寧省東港市,有一個名叫「十字街」的鎮子,當地人往往習慣性地說成「十字gai」。在南方的廣東省,將「街」字讀作「該」也非常普遍。在華中的湖北省,也有同樣的情況,因為筆者的老家就在湖北的一個村子。由此可見,無論是北方地區還是南方地區亦或是中部地區,方言中都有將「街」字讀作「該」的現象。換言之,全國各地都有將「街」讀作「該」的習慣,這與方言自成一派的特性截然相反,甚至可以說這一讀法就是普通話。

方言都是一代代人傳下來的,當我們從上世紀留下來的視頻資料中尋找線索時,會發現更為驚訝的一點:不僅僅是「街」會被讀成「該」,讀作「jie」的字也會被讀成「gai」,比如「解放」一詞中的「解」字。在普通話中和「姐」同音,然而在許多方言中,也會不約而同地將其讀為「gai」(音同「改」)。例如在汪逆的一段影像資料中,當說「為東亞之解放而奮鬥」一句時,就將「解放」讀成了「改放」。如此多的線索匯集到一起,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將「街」讀成「該」在歷史上是全國大多數範圍內都通用的。

那麼為什麼普通話中的「街」只讀作「皆」呢?原因還得從歷史中去尋找。前文說到我國是一個方言眾多的國家,南北方言的巨大差異,可能讓兩個不同地域的人完全無法正常溝通。比如清末維新運動時,光緒帝曾召見梁啓超聽他闡述變法計劃,結果梁啓超滔滔不絕光緒帝卻一句都聽不懂,因為他說的是粵語。所以為了讓各個地方的人都能夠無障礙交流,一個通用的語言就成為了必然需求。早在古代,封建王朝就以「洛陽讀書音」為官方用語。新中國成立後,也在北京話的基礎上推出了現在的普通話。

清朝是北京話形成一個完整方言體系的重要時期,但這個時期的北京話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方言的影響,比如山西話。在清朝入關之前,山西的晉商就與清朝有著密切的貿易關係,並且為清朝統一全國立下了大功。所以清朝入關後,晉商也獲得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山西的地方文化也隨著晉商在全國的貿易路線到處傳播。比如將關公當作「武財神」,就是晉商最先興起的。除了文化方面,晉商也將山西的方言傳播到了全國各地,作為清朝國都的北京受影響自然較深。

在山西方言中,「街」字的發音比較特殊,讀作「jiai」。而同時期內包括北京在內的其他各個地區,大多讀作「gai」。在當時的北京,「街」字的兩種讀音發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終出現了「jie」的讀法。所以這就使得當全國各地依舊將「街」字讀作「該」的時候,北京人已經將這個字讀成了「皆」,並且這一語言習慣也一直保留了下來。所以在確定普通話時,這一「另類」的讀法也被保留了下來,反而是原本大面積通行的「該」字讀法淪為了方言。

相關焦點

  • 方言把街「jie」讀成該「gai」,這是古代標準讀音嗎?
    方言把街「jie」讀成該「gai」,這是古代標準讀音嗎?中國有56個民族,當然都有著屬於他們的方言,對於普通話來說時候來社會發展才得到了相應的普及,要不然交流起來真是一個問題。做為土生土長的承德人,我的家鄉方言就是普通話,老百姓一個個標準普通話,其實普通話本來就是承德人的方言,推廣到了全國。但是很多的地方都會把"街"的讀音是gai,平聲。承德滿族人很多,因為那個小地方有避暑山莊和八大廟,本身就是清朝滿族皇帝的行宮,而且靠近關外,說是清朝滿族的根據地也不為過。所以普通話說」jie「,很可能說明滿族就是讀」jie「。
  • 「莘塍」的「莘」字該怎麼讀?
    近日,瑞網議事廳編號7998的網友提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莘塍」的「莘」字到底該怎麼讀?  這位網友認為,「莘塍」的「莘」字應該讀「shēn」。他說,「莘」字在普通話裡有「shēn」與「xīn」兩種讀法。而瑞安方言並沒將這個字如同普通話般演化為兩種讀音。  「莘塍的得名,據說是在唐貞觀年間,先民圍塗農墾,煎鹽開蕩,塍堤交錯,故名莘塍。
  • 「街」字念「gai」還是「jie」?為何現在還有「gai」的讀法?
    我們都知道,漢字的讀音多種多樣。有部分漢字有多讀音是因為它本身就是多音字,每個讀音對應的意思也不同,還有部分漢字有多種讀音則是因為各地方言和習慣不同。下面我們要說的這個「街」字就有兩個讀音,那麼它是以上的哪種情況呢?
  • 普通話26個字母到底該咋讀?超過80%的父母都在亂教
    從1998年開始,每年9月的第三周就是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今年9月16日至9月22日是第22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什麼是普通話?普通話是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你的普通話標準嗎?這靈魂的一問,可能問住了很多四川人。前段時間《哪吒》熱映,網上掀起了一股四川人永遠念不好「哪吒」這個詞的熱潮。
  • 「街」字原本讀音是「gai」,為何普通話卻成了「jie」?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首名叫《買條街》的流行歌曲,這首歌發行於2018年,其中有一句歌詞就是「只要你乖給你買條街。」 而在這句歌詞裡的,街字的讀音就是gai,那麼街到底是念jie還是gai呢?其實這就是漢字讀音在歷史發展中的變化。在很多地方,比如雲南,貴州,廣西,等省份,包括客家話、粵語、湘語在內的很多方言都是把「街」讀成gai的。
  • 黃聖依把淦讀成筋 那「淦」字又該怎麼讀?你知道嗎?
    黃聖依把淦讀成筋 那「淦」字又該怎麼讀?你知道嗎?時間:2020-10-08 18:0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黃聖依把淦讀成筋 那淦字又該怎麼讀?你知道嗎? 近日,黃聖依把淦讀成了筋(或者是金)上了熱搜。
  • 「拿作」「挪作」……「哪吒」各地方言怎麼讀?
    看了這麼多「哪吒」的方言版,相信你也早已迷失在「你會用自己的家鄉方言讀『哪吒』嗎」這句終極拷問裡了吧~現在問題來了,請問,上海話的「哪吒」怎麼念?採訪中,記者發現,不僅普通觀眾已經討論到炸裂,連精通滬語的表演藝術家們都說出了不同版本。
  • 「街」字原來的讀音是「gai」,為什麼現在變成「jie」了?
    gai的讀法全國大多地方都用的,北東北,南廣東,都是讀該, 很多字都因為很多人並不完善的死板普通話而變了,用處變得單一了,就比如色sè,在某些領域應該讀sǎi的,比如色酒,就應該讀sǎ,色拉油 才應該讀sè,現在都是讀sè,血應該讀xiě的,也都讀雪了。
  • 街,方言大部分念gai,古漢語也念gai,為何到普通話就念jie了?
    從東西,從南到北,「街」字的發音幾乎全部是「gai」。例如遼寧的十字街鎮,街的讀音就是「gai」;再例如湖北襄陽地區的一個街道,叫做十字街,讀音也是gai;再回江西地區,上街也被念作當gai,不僅如此,東南地區的廣東粵語方言中也是將街念成gai,再到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一代,也都是將街讀成gai。由此可見,幾乎所有地區的街字的方言讀音都念作gai,而不是jie。
  • CF:AK47到底怎麼讀?為什麼有人讀成了「阿卡」?我們或讀錯了
    在穿越火線這款遊戲中,AK47可是一把很受玩家喜愛的步槍,因而它也衍生了諸多的皮膚版本,可見AK47的不凡魅力。在現如今,AK47系列也可以說得上是穿越火線中的第二大槍族,僅次於M4A1系列,這也是十分了不起的。不知道大家是否仔細的想過,AK47應該怎麼讀呢?
  • 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看看你讀錯沒有?
    普通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確定的,中國通用的標準現代漢語。現如今,只要你在中國,你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走到哪都不怕有其它交流障礙。在普通話普及之前,各地都有各自的語言體系,這個就叫各地的方言。曾經有人為了打趣,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說鬼話。」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字,大家都很熟悉,這個字就是「街」。在如今的詞典上,這個字有且只有一個讀音,便是「jiē 」,但是在查閱中國上下三千年的歷史中,「街」這個字有非常大的可能並不是如今的讀音。那他到底該怎麼讀呢?
  • 「士大夫」中的「大」字該怎麼讀?
    可「士大夫」中「大」字的讀音,一直眾說紛紜。如果你百度,它讀dà;如果你查《新華字典》,它也是讀dà。可如果你看《百家講壇》,會發現易中天等人都是讀dài,於是有人氣憤填膺:「專家也讀錯字?真是誤人子弟!」 如果你細心一點,會發現一些電視配音也是讀dài。
  • 「拿扎、落咋」…全國都在討論「哪吒」用家鄉話怎麼念,上海話到底...
    「哪吒」用家鄉話怎麼念,上海話到底怎麼說?至於上海話的準確讀法,到底是「no zo」還是「na zo」,陶老師認為應該讀成「no zo」。  其實電影沒有火之前,我去各地調查方言的時候,就常常會問當地的老人家,『哪吒』怎麼念。根據我的調查結果,在吳語方言區,基本上都是讀『no zo』,不僅在上海,常州、蘇州、紹興、寧波……浙南一帶的發音都跟『no zo』很相近。
  • "拿作"or"挪作"……"哪吒"上海話到底怎麼讀啊?
    哎,普通話已經撓頭了,更別說方言了!廣東人說「拿砸」,浙江人有人說是「挪扎」或者「拿扎」,江蘇人說「鬧趙」。 比如一部電影的名字、一本書的書名、人名、地名包括成語、唐詩等等,一般都是「文讀」。 「文讀借用非上海話的外來方言的讀法來發音,通俗來講,就是使用更加接近普通話發音的讀法。比如,「大世界」是個專用名詞,這個「大」,你要讀「da」,不能按上海話讀成「du」。
  • 「拿作」or「挪作」……「哪吒」上海話到底怎麼讀啊?
    錢程說,一般專用名詞要轉成上海話,就是要用「文讀」的方式來讀。比如一部電影的名字、一本書的書名、人名、地名包括成語、唐詩等等,一般都是「文讀」。 「文讀借用非上海話的外來方言的讀法來發音,通俗來講,就是使用更加接近普通話發音的讀法。比如,「大世界」是個專用名詞,這個「大」,你要讀「da」,不能按上海話讀成「du」。
  • 興安:「眭」這個字,到底怎麼讀?
    基本都是從湖南永州,零陵等地搬遷而來,沒有形成大的村落和居住地。眭字主要作為姓氏,別處幾乎不用,而且眭姓人數偏少,分布不廣,近代名人不多,便造成了多數人不認識這個字,以致常發生錯讀錯寫的情況。'眭」經常被誤讀成"哇"  "桂」 "圭「「睦」。說者無心,但聽者尷尬。」眭「字怎麼讀,眭姓的起源在哪裡?恐怕本地姓「眭」的人自己也不知道。
  • 普通話讀b、p、f的字在日語中原來是這樣讀的,你知道嗎?
    日本引進漢字音的時候就注意按照當時漢字的讀音習慣來讀,也就是模仿當時中國人漢字的讀音,下面我們從歷史音變的角度來分析,漢字音在日語中是如何變化的,歷史縱向比較。按照中古時期漢字聲母列表,中古並母字[b]為濁音,發音與日語的b一樣,但漢語普通話已經不存在這樣的讀音了,我們看到日語吳音都讀為ば行漢音讀為は行,顯得非常整齊規律,我們也可以由吳音與漢音聲母讀法不同看到唐朝時期的漢語發音已經與南北朝時期的漢語音產生差別了
  • 「哪吒」陝西話怎麼讀 陝西人徹底凌亂了
    記者通過熱搜發現,全國各地網友的回答可謂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方言讀「哪吒」,似乎成了一個搞笑的陣地。四川話發音是「那抓」,廣東有人說「拿砸」,浙江有人說是「挪扎」或者「拿扎」,江蘇人則說成「鬧趙」。一個名字,似乎有著孫悟空般的「七十二變」。
  • 普通話測試中有不會讀的字怎麼辦?
    沒有帶字典,結果又遇上不會念的字,我們可以按自己認為最可能的讀音讀出來,讀錯一個字扣0.1分,如果只是個別字不懂,不會影響考取普通話證的。  普通話考試的扣分細則如下:  1.讀單音節字詞100個  排除輕聲、兒化音節  目的:考察應試人聲母、韻母、聲調的發音。
  • 「二維碼」用上海話怎麼讀?
    雖然中學課本裡都學過,雖然坐中不乏當年的學霸,但要把茴字的四種寫法寫完整,大家都做不到了。現在研究上海話和上海文化的朋友不少,在我看來多少也有點像孔乙己研究茴香豆,一個字,一個音,好像都有很深的文化淵源,更有一些朋友堅持用古字寫上海話,閱讀起來實在有些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