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的一路飄紅,「哪吒」也成為了「史上名字最難讀的電影男主人公」。
連日來,朋友圈瀰漫著一個世紀之問——「哪吒兩個字,你們那裡的方言怎麼念啊?」
「拿抓」、「拉雜」、「挪炸」、「呢扎」、「鬧趙」……無奇不有,朋友圈大型搞笑現場就是他了
前段時間,一個小朋友看書上的哪吒故事,「哪吒」讀出來的是「那坨」。哎,普通話已經撓頭了,更別說方言了!!!
廣東人說「拿砸」,浙江人有人說是「挪扎」或者「拿扎」,江蘇人說「鬧趙」。
雖然《哪吒》導演餃子也現身說法,說四川方言念「luoza」。但還是有許多可愛的四川人民因為發音「疑惑不已」。
@成都的朋友這麼說:
@廣元人民這麼說:
@自貢童鞋這樣說:
@鄰水的朋友這樣說:
@廣安的寶寶這樣講:
還有各種說法
還有
「辣砸」「鵝扎」「落咋」
「泥渣」「娜扎」「梨漬」
等稀奇古怪的發音版本
還有閩南網友腦洞大開,「哪吒不是太乙真人用蓮藕擺成人形復活的嗎?咱們閩南話『蓮藕』的發音就是『哪吒』。」閩南話裡「哪吒」叫「蓮藕」?如果說前面一連串方言讀音起碼還能在文字上有跡可循,那「蓮藕」就真的要靠想像力了,只能說中國方言博大精深。
看了這麼多「哪吒」的方言版,相信你也早已迷失在「你會用自己的家鄉方言讀『哪吒』嗎」這句終極拷問裡了吧~
現在問題來了,請問,上海話的「哪吒」怎麼念?
採訪中,《新聞晨報·周到》記者發現,不僅普通觀眾已經討論到炸裂,連精通滬語的表演藝術家們都說出了不同版本。
表演藝術家說
上海滑稽新生代領軍人物、國家一級演員、上海滑稽劇團表演藝術家。錢程對滑稽戲理論研究深入,編著《海上滑稽春秋》,並有多部研究上海方言的著作,近年來也一直在從事上海話教學。
在接受《新聞晨報·周到》記者採訪時,錢程說,「哪吒」的上海話應該讀成「no zo」。
他告訴記者,上海話的發音一般分為「文讀」、「白讀」和「約定俗成」三種。
什麼叫「文讀」呢?
錢程說,一般專用名詞要轉成上海話,就是要用「文讀」的方式來讀。比如一部電影的名字、一本書的書名、人名、地名包括成語、唐詩等等,一般都是「文讀」。
「文讀借用非上海話的外來方言的讀法來發音,通俗來講,就是使用更加接近普通話發音的讀法。比如,「大世界」是個專用名詞,這個「大」,你要讀「da」,不能按上海話讀成「du」。
什麼是「白讀」?
錢程說,所謂「白讀」,就是指比較口語化的讀法,發音通常使用上海方言的發音。
還有一種發音就是「約定俗稱」。
所謂「約定俗成」,就是對於某些詞歷史上一直沿用的發音,就不受文讀或者白讀的局限,根據歷史的傳承來發音。
王汝剛:讀「na zo」(音似「拿作」)
國家一級演員、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表演藝術家,吳語區家喻戶曉的喜劇明星。
王汝剛告訴記者,「哪吒」的上海話發音應該根據約定俗稱來,一般讀成「na zo」。
語言學家:
究竟是「no zo」還是「na zo」?《新聞晨報·周到》記者也同時採訪了滬上兩位知名的語言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陶寰和上海大學教授錢乃榮。
陶寰:應該讀「no zo」(音似「挪作」)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方言學
陶老師告訴記者,想知道「哪吒」方言怎麼讀,不用撓頭也不用翻字典,最直接和準確的方式就是回家去問問你的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因為在還沒有普通話的時候,「哪吒」的上海話發音就已經有了。
方言裡「哪吒」讀法古已有之,中國老白姓至少從明代開始,就從《西遊記》、《封神榜》這些白話小說裡就知道了哪吒,自然各個地方的方言對「哪吒」的叫法在當時就已經有了,而當時還沒有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普通話。
所以,陶老師從方言學家的角度來看,「哪吒」在各地的方言裡面應該怎麼念,與其撓頭研究怎麼從普通話「翻譯」或者查字典,其實更簡單直接和準確的方法,就是回家問問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
其實「哪吒」本身就是一個人名,一個特殊的稱謂,它的發音在語言學上並不構成規律,所以只要遵循其歷史上約定俗成的讀法就可以了。
至於上海話的準確讀法,到底是「no zo」還是「na zo」,陶老師認為錢程的讀法是準確的,應該讀成「no zo」。
這個結論是陶老師多年去各地方言調查的結果,
「其實電影沒有火之前,我去各地調查方言的時候,就常常會問當地的老人家,『哪吒』怎麼念。根據我的調查結果,在吳語方言區,基本上都是讀『no zo』,不僅在上海,常州、蘇州、紹興、寧波……浙南一帶的發音都跟『no zo』很相近。」
那為什麼一樣說上海方言,有的人會說「no zo」,有的人會說「na zo」?陶老師認為,現在大多數上海人,即使年紀比較大的也都是二代的移民了,對於再早之前「哪吒」的上海話讀法未必知道,可能也是口口相傳,從小養成的發音習慣就保留下來了,有差異也是可以理解的。
加上現在的年輕人,對於「方言技能」的掌握的確在退化,因此陶老師還是建議大家趕快回家,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好好討教一下,把自己的方言技能練紮實。
錢乃榮:讀「no zo」(音似「挪作」)符合上海話規律
上海大學教授,語言專家、吳語研究專家
錢乃榮教授告訴記者,從以前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版本的《哪叱鬧海》起,上海話一直是讀作「no zo」的,音接近於普通話的「挪nuo作zuo」。
錢教授介紹,上海話讀音是順著中古音來的,古代沒有拼音字母,字的注音是用反切方法來記,前字是表示聲母,後字表示韻母和聲調,再拼合起來。
以「哪吒」為例,「哪」是「奴可切」,老上海話「奴」讀nu,「可」讀ko,拼起來「哪」字讀no。「叱」的反切是「陟駕切」。因為凡用「駕」字作韻母的字,上海話都讀o韻,如榨、詐兩字。還有用「加」作韻母的渣炸,上海話現在韻母也讀o韻。回到「叱」字,看聲母的陟字普通話讀zhi,上海話翹舌音都讀平舌音zi,所以上海話「叱」讀zo。
「哪吒」兩字讀nozo都是附合古音規律的。
採訪中,錢老師也感慨,這次新片裡哪吒設計的形象與他們以前看的《哪叱鬧海》很不一樣,他還向記者科普了歷史中哪吒的由來:
哪叱是古代神話人物,道教護法神,「威靈顯赫大將軍的記載就源自元代《三教捜神大全》,後來在《西遊記》《封神榜》中都出現。因為哪叱生而為魔,成為亂世魔童,在人族中是要被除掉的,所以他要逆天改命,與命運決鬥。
來源|周到APP 記者 邱儷華 陸乙爾 楚添(實習生)
編輯|周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