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哲學負有多種永恆的責任,同時也是簡單的責任。——雨果(法)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309字,閱讀約3分鐘
眾所周知,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像漢語這樣具有如此深厚的歷史底蘊。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的一個,漢語也從遠古傳承至今。由於幾千年的演變,發展和沉澱,漢語的複雜程度是其他語言無法比擬的。
中文有多複雜?光是拾起一句方言,就能讓無數外國友人折腰。中國的方言體系確實是世界各國和地區中最難的,更別說外國人了。在「十裡不同音」的南方,連我們自己人都聽不懂。
方言的產生既與漢語自身的發展有關,也與地理上的隔絕密切相關。南北方方言的差異可以說明問題。北方多為平坦平原,人口流動交流頻繁,方言的差異自然較小。甚至許多不同地區的北方人都能聽懂對方的方言,這是地理在語言上的優勢。
而南方則不同,大多是崎嶇的山地丘陵。人口流動自然比不上北方,所以漢語的發展在局部形成了小氣候。各地區方言相互獨立演變,互不幹擾。才會互不理解。
中國幅員遼闊,決定了方言的複雜性,儘管有數百種方言。然而,有一個神奇的漢字,無論全國哪種方言,它的發音都是一樣的。這個字就是「街」字。
它並不是一個罕見的漢字,但在標準的漢語普通話下,讀音「jie」並不是它的原始讀音,而方言下的讀音「蓋」則是這個詞幾千年來的原始讀音。
相信這個「gai」,很多中國人都不陌生。兩年前,有一首網絡流行歌曲叫《買一條街》。演唱方法是用方言還原街頭人物的發音。雖然歌手用川渝方言演唱,但在全國大部分方言中,如客家話,湘語以及西南雲貴川的官話中,街字發音為「gai」。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說到最早的上古漢語,街道這個詞的讀音最早出現在三千年前周朝傳承下來的八大官話中,而且從一開始就在官話中發音為「gai」。先秦《呂氏春秋》中就有「公孫直徙,施於街」的說法。這條街被讀成了「蓋」字。
即使在宋代成均的《蜀瑟伏丹宮,春風暖禁街》中,「gai」的讀音也沒有變化。其實,在古人的心目中,街字就是「gai」,從來沒有「jie」的讀音。
那麼,街字為什麼會變成普通話中的「jie」呢?眾所周知,我國的普通話是從新中國成立後的北京話中取樣而來的。清代以前,北京話的街道也發「gai」字。但清朝建立後,滿族人不會發漢語中的尖音,只能發群音。出於下級統治者的偏愛,北京話中出現了尖群合流的現象。
什麼是尖聲,群聲,尖聲合流?這是一個現在已經被淘汰的語言概念。在我國幾千年的古漢語語音中,其實一直都是以尖音為分界的。例如,劍和箭這兩個詞現在似乎發音完全一樣。但在古代漢語中,它們是兩個概念。試想一下,如果這兩個字讀音相同,古代將領打仗時,對部下說:「拿jian來」。他們的部下該拿劍還是拿箭?。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面。在古代漢語中,還有一種尖群現象。而劍在古漢語中發音正常,讀作「jiàn」,屬於群音。箭頭讀作「ziàn」,屬於尖聲。同樣,街字的「gai」本屬於尖音,但尖群合併後,就變成了「jie」。
最終,這個變了的「jie」在新中國成立後被納入普通話體系。此外,普通話中也取消了尖音和群音的區分,這就成了今天一個獨特的名稱。但方言不是繼承普通話,而是繼承古漢語。所以,街字還是讀「gai」。讀者們,你們明白了嗎?。
這裡是《勝似驚鴻落葉》,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