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在《抱樸子·鈞世》中記載:「古書之多隱,未必昔人故欲難曉,或世異語變,或方言不同。」
方言的出現已久,如今已經有多個派系
方言,最要可以追溯到華夏民族的初始階段,也就是黃帝與炎帝時期。
在《山海經》中,有這樣的記載:出生於山西的黃帝,在他開始統一各部族的時候,也將語言進行了統一。而其中,他們的語言體系,融合了華語與羌語,形成了古語中的部分發音,而周代古是語言發展的成熟階段。
而到了如今,中國的語言學家們,將我們的方言,劃分為了多個派系。不過,這個劃分方式卻一直都存在著爭議,有人將其分為了五大方言,也有人將其分為了六大方言,甚至還有人將其分為了七大方言。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劃分方式,都不算是特別的精準,因為很多方言在不同村落間,又有一些區別。
而在我國,卻有一個堪稱是最神奇的字,3000年來都是一個讀音,如今在方言中也是如此,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一字讀法3000年如一,如今卻幾乎人人讀錯
雖說,中國的方言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在中國卻有一個堪稱是最神奇的字,所有的方言中都是一個讀音,這個字即為「上街」的「街」,一看到這個字,你的心裡是不是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jie」這個讀音,但是實際上,這並不是其真正的讀音。
在川渝一帶的方言中,「街」字的讀音為「gai」,這與普通話中的讀音「jie」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
當然,除了四川的方言之外,可以說,各大方言都是將其讀作了「gai「,不僅是廣東,甚至東渣子味十足的東北話,也是同樣的讀音,基本上就沒啥變化!
而事實上,當我們去翻閱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方言體系之時,「街」字的「gai」讀法,一直都是一個通用的讀音,以至於這個詞被流傳至今,已經超過了3000年!
從古人們的詩詞之中,也可以看出「街」字,在古代的讀音與現在讀法的差別。
押韻是古人們作詩時,所常用的一種手法,宋朝詩人程珌有一首詩,名叫《戊子正旦賀壽慈宮二首其一》,其內容是:「曙色浮丹栱,春風暖禁街。策瀾迷秀石,纖草蔭新槐。」詩中第二句的「街」字,便與第四句中的「槐」字押韻,因此此處的「街」字,不是讀成「jie」,而應該讀成「gai」。
「街」字讀音的差異因什麼導致,又曾經歷過怎樣的發展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街」的讀音,發生了差異呢?
漢族的先民最初的人數很少,使用的漢語也是比較單一。而後,由於社會的發展以及生存的需要,先民們就逐漸的向四周擴展,或者是集體向著遠方遷移。跟遠方的異族人進行了接觸與交流,因此漢語也就逐漸的開始分化,並且形成了一種或多種跟標準語有著區別的、只通行於一個地區的話。
這種話只適用於局部地區,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方言。它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其歷史悠久,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方言才更能代表地區的文化特色。
而現在使用廣泛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作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通用語。
然而,十八世紀以前,「街」在北京話中,一直念為「giai」,之後受晉語不分尖團的影響,變為「jiai」,再然後又突變成「jie」。「街」本就是一個團音,在普通話中又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尖團合流現象,這才出現了「jie」。
類似這樣的不符合語言自身規律的音,在普通話中還有很多。所以,「街」字的讀音,如今的很多人都念錯了!
小結
其實,在我們的深厚的中華文化裡,還有著無數我們並未能夠探尋清楚的謎團,還等待著我們去進一步的發掘。每一個能夠歷經千年考驗,還依然始終如一的事情,就註定有其存在的意義以及價值,就像這個方言也是一樣,它成為了我們文化的印記與見證。
而像這讀音的差別,既然如今已經根深蒂固,也就沒有必要再刻意更改了,這也是時代發展的結果。
參考資料:《抱樸子·鈞世》、《山海經》、《戊子正旦賀壽慈宮二首其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